用户登录转化医学是什么?
推荐活动


专家访谈
找到约10085条结果 (用时0.1656秒)
新型抗癌药Lenvima获FDA药物资格 成日本药企卫材(Eisai)新的摇钱树
今年上半年,由日本药企卫材(Eisai)自主研发的新型抗癌药Lenvima(lenvatinib)一举拿下美日欧3大主要市场,成为分化型甲状腺癌(DTC)的首个分子靶向治疗药物。业界对Lenvima的商业前景十分看好,预测该药将成为卫材新的摇钱树,年销售峰值将突破10亿美元。而卫材目前也正在迅速推进Lenvima治疗其他癌症的一系列临床研究。 &ems...
王晓东院士、王洁教授PNAS发表癌症研究新成果
来自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NIBS)的研究人员证实,BMP-BMPR信号通路激活导致了EGFR突变肺鳞癌患者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耐药。这一研究发现发布在7月27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王洁(Jie Wang)教授及美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王晓东(Xiaodong Wa...
Nature子刊:生物激光器“点亮”细胞,有望破解癌变机理
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近期研发了一种生物激光器,可以植入细胞,让细胞内部发光,检测细胞结构和癌变细胞的病理变化。这项技术能应用于医疗领域,特别是破解癌细胞如何转移的机制。 激光束,由带电原子之间级联激发产生,这些连锁反应通常借助内衬反射镜,让光束来回穿梭,从而形成光束。依据此原理,哈佛大学医学院的两位光物理学家Andy Seok-Hyun&nb...
Nature:终于找到你!肝脏干细胞来源揭秘
Nature杂志最新在线的一篇研究中,Howard Hughes医学研究所(HHMI)的科学家确定了能够分化为功能性肝细胞的干细胞。这项研究解开了关于肝脏不断新生的细胞到底从何而来的老谜团。研究的通讯作者,斯坦福大学HHMI研究员Roel Nusse博士说:“我们解决了一个很老的问题.我们发现,就如同其他需要补充丢失细胞的组织,肝脏干细胞也会增殖和产生成...
SNI:现代生活恐会导致痴呆症
伯恩茅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了一篇文章,一组来自西方国家的死亡统计表明,相比二十年前,现在有更多的人死于神经性疾病,尤其超过75岁的人更严重。在美国,该比例的增长速度似乎比其他国家更快。相比之下,死于癌症和心脏病的人有所下降。研究结果发表在《Surgical Neurology International》杂志上。 Colin Pritchard教授领导的团队用世界卫生...
PNAS:不孕不育致病基因是哪些?
不孕不育症困扰着大约15%的夫妇,其中很多夫妇不孕不育是因为机体存在缺陷的基因所致,但至今隐藏在不孕不育下的遗传原因研究者并不清楚。近日来自康奈尔大学的科学家通过研究开发了一种新型的实验性策略在人类机体中鉴别出了引发不孕不育的基因突变,这些突变被称为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其是人类机体中常见的遗传突变类型,每一个SNP都代表着单一DNA或核苷酸元件的差异。 研究者...
Ucsc儿童癌症项目使用pan-cancer分析方法匹配患者疗法
这个叫做加州儿童癌症比较项目是由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的生物分子工程教授 David Haussler和也在UCSC的助理教授Theodore Goldstein领导的,该项目获得了协会总共240万美元项目资助的一半。UCSC的团队将和来自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以及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同时还和行...
Startup Vajra计划研发新的用于癌症诊断的microRNA检测工具
Vajra,是一家出自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的公司,其建立主要依赖一种用于电双层或者SEED的静电计,这种仪器可以在整块电极上检测多种酶的反应,这种技术是基于使用各自的分析物混合进行的免疫特异性结合实现的。 根据Vajra创始人和UNL研究人员Ravi Saraf的说法,SEED能够通过激光扫描,在整块电极上通过固定的单层斑点酶阵列定量标记氧化还原反应。之后会...
Nature Genetics:基因突变与癌症儿童药物的有氧副作用有关
加拿大药物安全协会的基因组学网络成员,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员和其他人员做了一个全基因组的多阶段研究,该研究涉及超过450使用蒽环霉素治疗的儿童癌症患者,这些患者来自加拿大的十多个中心。一些患者已经发展成出了心脏的相关毒性症状,而另一些则没有。 他们的分析揭示了一个已知的,位于视黄醛受体基因RARG内的rs2229774,据估计,接受这些药物治疗会增加五倍左...
诺禾致源携手顶级基因解读公司N-of-one,引领肿瘤精准医疗进入大数据时代
2015年7月,北京诺禾致源生物信息科技有限公司(NovogeneBioinformatics Technology Co.Ltd)医学事业部宣布与美国顶级基因信息解读公司N-of-One公司(N-of-One Therapeutics, Inc.)建立长期合作关系,N-of-One为诺禾致源旗下诺易康专业版肿瘤基因检测产品提供数据解读服务。这是国内医学...
两篇Nature文章揭示细胞死亡新机制
在10亿多年前发生的一次内共生事件中,一个细菌被细胞所吞食,并最终变成了细胞器――线粒体。随着时间的推移,近1000种编码线粒体蛋白的基因,其中的大多数现在从线粒体转移到了细胞核中,并且是在细胞质中被翻译为蛋白质。一个至关重要的输入机制确保了这些蛋白质最终定位在线粒体内适当的位置。 发表在《自然》(Nature)杂志上的两项互补研究,提供了...
Science新闻:压力能帮你燃烧脂肪
科学家们发现,机体会在巨大压力之下将普通脂肪转变为更为“健康”的棕色脂肪。这是人们首次在人体内观察到白色脂肪向棕色脂肪转变,为肥胖症和相关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启示。 哺乳动物体内的大多数脂肪属于白色脂肪,只有小动物和新生儿拥有大量的棕色脂肪。棕色脂肪富含线粒体,能够消耗更多的热量。科学家们过去一直认为,人体的棕色脂肪在婴儿期之后就消失了。但20...
N-of-One同领星生物科技签署协议 对中国的新一代测序技术检测进行解读
N-of-One近日宣布,他们已经签署了一项协议,向基于领星生物科技(GenomiCare)的新一代基因组测序的肿瘤学面板在中国的使用提供临床解读。 目前N-of-One公司基于基因组数据提供和特殊癌症病例相关的治疗策略,而位于上海的GenomiCare公司则可利用新一代的测序技术来帮助鉴别肿瘤外显子组的突变及拷贝数变异。 ...
Science头条:100年以后的世界
100年以后,我们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这个问题也许没有人能回答得上,但在过去的这一百年里,生态学研究告诉了我们,生物机体如何影响着其周围的环境,又是如何相互影响的。在最新一期(8月6日)的Science杂志上,著名生物学家,马里兰大学的David Inouye教授描述了未来一百年里我们世界的生态变化,探讨了这些变化对我们生活和社会的影响。 &em...
排名:干细胞大牛们的CNS指数
谈了这么多次的CNS,每次都看到一堆大牛在上面灌水,联想到干细胞领域形形色色的国际和国内大会上飘过的的大鳄们,心血来潮,查了一下他们的主要贡献和发表过的CNS主刊文章数目(作为第一作者、通讯作者或者参与),不得不令人佩服,这里按照CNS指数从高到低给大家简要介绍下干细胞方向不同山头的领军人物,可以收藏...
Nature:肿瘤关键蛋白结构被成功解析
发表在国际杂志Nature上的一项研究报告中,来自阿贡国家实验室等处的研究者利用高特异性的X射线晶体学技术解析了低氧诱导性因子(HIFs)的蛋白结构,低氧诱导性因子是肿瘤对低氧反应的重要调节子,该研究或为寻找新型药物切断癌细胞的氧气和营养供给最终治疗癌症提供新的思路。 研究者Fraydoon Rastinejad博士指出,这项研...
研究人员描述了BRD4-NUT在罕见转移性癌症中的相关作用
来自Brigham and Women医院的French Christopher研究小组描述了这些具有细胞系广泛,并且高度乙酰化的区域,这些区域会被BRD4-NUT蛋白影响,这些结果本周发表在了《Genes & Development》上。这些区域从100kb到2Mb大小,现在叫做megadomains。...
海外医疗:从DNA模型探索癌症发展路径
近年来,海外医疗行业迅速崛起,据国内最大的海外医疗服务机构介绍,选择海外医疗服务的70%以上都是癌症患者。关于癌症的起源以及发展路径,一直是全球医疗界探索的重点。日前,美国的一项研究发现,被严重破坏的DNA如何在细胞内被运送至修复点,可能进一步解释癌症是怎样发展的。 1.DNA破坏后是如何自我修复的? “科学家们知道,严重受损的DNA被带到细胞内专门的...
领星生物科技与世界领先临床解读公司N-of-One合作,为中国肿瘤医生提供基于二代基因测序的高质量临床路径推荐
中国上海,2015年8月5日,世界领先的美国肿瘤精准医疗临床解读公司N-of-One和位于上海的精准医疗服务公司领星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GenomiCare Biotechnology,以下简称“领星生物科技”)今日宣布签署合作同意书,由N-of-One为领星生物科技肿瘤精准医疗方案提供临床解读。 领星生物科技专注服务...
上海交大Nature子刊发表最新成果之脑海绵状血管瘤
脑海绵状血管瘤(CCM)是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常见血管畸形,可导致多种神经性损伤,引起出血性中风、癫痫等症状。人们发现这种疾病与三个致病基因有关,它们编码的蛋白分别是CCM1、CCM2和CCM3。这三种蛋白都是接头蛋白,能够和多种配体相互作用,参与了多种生物学过程。理解CCM蛋白与其他蛋白的互作,有助于揭示脑海绵状血管瘤的发病机理。 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