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转化医学是什么?
推荐活动



专家访谈
找到约776条结果 (用时0.1656秒)
【新发现】胰岛素和普兰林肽的二合一注射可能有效治疗糖尿病
斯坦福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已经开发出一种方法,能够提高常规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的胰岛素注射的有效性。 在材料科学家埃里克·阿佩尔(Eric Appel)的领导下,这一进展可能使糖尿病患者能够采取双作用注射,其中包含胰岛素与一种基于第二种激素(即胰淀素)的药物结合。胰淀素与胰岛素具有协同作用,可以在进食后控制血糖水平,这种方式比单独使用胰岛素更有效,并能模拟进食后的自然情况。 ...
【Science Advances】1型糖尿病相关病毒的疫苗在动物模型中试验成功了
根据许多观察研究表明,某些病毒感染可能在导致1型糖尿病的自身免疫攻击中起作用。瑞典卡罗林斯卡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和他们的芬兰同事已经研发出针对这些病毒的一种疫苗,期待疫苗能够提供保护、预防1型糖尿病。这项研究在5月6日发表在《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杂志上。 虽然估计有50000瑞典人患有有1型糖...
【Nature子刊】新发现:独特的葡萄糖感应神经元可调节血糖
低血糖症是一种威胁生命的疾病,尤其是对于那些依靠强化胰岛素治疗来防止血糖过高的1型糖尿病患者来说。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可能来自于更好地理解维持血糖平衡的基本机制。 在贝勒医学院和其他机构,由贝勒儿科营养和分子及细胞生物学副教授徐勇(Yong Xu)博士领导的研究人员已经确定了大脑中一组独特的葡萄糖敏感神经元,以及他们如何共同努力以防止...
博雅辑因将报告其针对黏多糖贮积症I型患者中症状最严重亚型的RNA单碱基编辑疗法数据
中国北京和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2020年4月29日——博雅辑因是一家以基因组编辑技术为基础,针对多种疾病加速药物研究并开发创新疗法的生物医药企业。公司将于北京时间5月12日22时15分在第23届美国基因与细胞疗法协会(ASGCT)年会上以口头报告形式发布其用于治疗Hurler综合征(黏多糖贮积症I型中症状最严重亚型)的项目数据。 黏多糖贮积症I型是一种罕见的、可致命的溶酶体贮积...
【Science Advances】智能隐形眼镜可监测并治疗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需要通过在饭前和饭后抽血来测量血糖水平,并且容易因糖尿病而引起并发症。韩国浦项科技大学(POSTECH)的一个研究小组,之前开发出了一项技术,只需戴上“智能发光二极管(LED)隐形眼镜”就可以诊断糖尿病和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通过这种技术,可穿戴式糖尿病诊断和治疗设备的开发将受到鼓舞。此前,有研发者认为LED等中的砷会对眼睛造成伤害故而放弃了,好在科学家仍不放弃,完成了这一创举。 ...
【Science子刊】 基因编辑患者的干细胞可逆转糖尿病
近日,来自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的发现表明,CRISPR-Cas9技术有望用于治疗糖尿病,特别是由单个基因突变引起的形式。并且一些患有较常见糖尿病(如1型和2型)的患者,可能在一天之内就见效。该研究于4月22日在线发表在《科学转化医学》杂志上。 Wolfram综合征患者在童年或青春期发展为糖尿病,需要很快进行胰岛素替代治疗,每天需要多次注射胰岛素...
【科学进展】 高血糖人群患严重流感的几率更大
中国多家研究机构和德国一家研究机构的研究小组发现,有证据表明,高血糖水平可能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些流感患者的症状比其他人更严重。该项研究在4月15日发表在《科学进展》杂志上。研究团队研究了流感患者和小鼠模型,并得出重要结论。 随着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医务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已经注意到,糖尿病患者的预后往往比没有潜在健康问题的人更差——同样的情况也被发现适用于流感感染...
【循环】AHA最新科学声明:如何从2型糖尿病入手应对心血管疾病?
4月13日,美国心脏协会(AHA)在著名期刊Circulation上发表最新科学声明,从2型糖尿病患者角度出发,详细总结了不同的血糖管理策略在心血管疾病预后中的最新进展。文章中还提到了几种新型药物和治疗策略,能同时改善两种疾病状况,这对心血管病的临床治疗实践具有直接的、重要的参考意义。 “最近的科学研究表明,与单纯的冠...
【新发现】1型糖尿病患者心脏衰竭风险与心脏扩张有关
1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血糖控制较差的患者,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明显高于普通人群。令人困惑的是,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许多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与2型糖尿病相关的已知危险因素并不一致。 哈佛医学院乔斯林糖尿病中心免疫生物学分支的研究员Myra Lipes博士,已经研究了10多年,研究到底导致1型糖尿病患者患心血管疾病的高风险的原因是什么以及应该采取的措施。 Lipes...
【MIT】一项新技术能在体内产生胰岛素,治疗糖尿病
糖尿病的典型临床表现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下降,以及血糖高、尿液中含有葡萄糖等,病程久可引起多系统损伤,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器官的慢性进行性病变、功能减退及衰竭,病情严重或过激时可引起急性严重代谢紊乱。糖尿病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截肢、失明、肾功能衰竭和心力衰竭的重要原因。 &ems...
【Cell子刊】躲猫猫!删去一个基因令胰岛β细胞“遁形”,或成防治1型糖尿病的迂回路线
近日,威斯康辛大学生物化学系的专家Feyza Engin团队在权威期刊Cell Metabolism上发表重要结果,为糖尿病发病机制研究再下一城;发现删去小鼠胰岛β细胞中基因IRE1α,能诱导β细胞暂时性去分化,进而躲避免疫系统的攻击,这可能是高危人群在免疫浸润之前预防1型糖尿病的新策略;相关药物已进入I期临床试验阶段。 &e...
【中南医院】高血压和糖尿病导致「新冠」患者痊愈速度更慢!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熊勇医生团队对106名患者的恢复时程与其自身的基础疾病状况,采用多种模型作相关性分析,发现年龄、性别以及与ACE2表达相关的基础疾病,例如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显著减缓患者体内的新冠病毒清除速度。该结果对新冠患者的预后以及医疗资源的分配估算具有重要意义,最近发表在医学预印本网站MedRxiv上。 前...
【JAMA子刊】128万多名儿童研究的大数据证实:哮喘儿童更易患1型糖尿病,其兄弟姐妹也是!
导读:哮喘是全球发生率最高的儿童慢性疾病,影响11%的6-7岁儿童;1型糖尿病是最常见的幼年自身免疫病,在瑞典的发生率最高。过去几十年中,这两种疾病的发病率呈现相似的上升趋势。关于特应性疾病和自身免疫病的相关性,尤其是哮喘和1型糖尿病并发的可能性,争议已久。 近日,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Awad I. Smew团队在JAMA Network Open上发表重要结果,依据128万多名...
【Cell 子刊】2型糖尿病新希望:肠道菌群代谢物「对甲酚」恢复胰岛功能
导读: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我国中老年人中2型糖尿病发病率约为10%,另有30%为糖尿病高风险人群。由于糖尿病前期进展缓慢,诊断发现不及时;后期需要使用大量药物,通过增加胰岛素分泌、提高细胞胰岛素敏感性和减少肠道糖摄入,严格控制血糖,为患者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近日,法国巴黎大学的Dominique Gauguier团队在Cell Reports上...
间充质干细胞修复2型糖尿病人病态胰岛新机制
近日,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移植中心沈中阳教授团队的一项成果发表于柳叶刀子刊《EBioMedicine》杂志上。该研究揭示间充质干细胞能够逆转2型糖尿病人胰岛的去分化,修复病态胰岛。这项研究为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糖尿病提供了全新且强有力的证据。 中国的糖尿病患者约有 1.14 亿,占全球 27%。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等疾病...
《柳叶刀》子刊:中国糖尿病患者激增,警惕肥胖“助攻”
中国糖尿病患病率居高不下,日益普遍的肥胖现象“贡献”不小。近日,《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在线发表了一项来自中国多中心、大样本的前瞻性队列研究,系统分析了胰岛素抵抗、β细胞功能障碍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对2型糖尿病发生风险的作用,揭示了肥胖对中国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影响。 中国糖尿病患病率急剧增长,以往的观点认为,β细胞功能障碍是中国人2型糖尿病的主要发病...
实锤了!减肥持续有效逆转2型糖尿病症状!
2型糖尿病困扰着全球4亿多患者,主要表现为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胰岛素抵抗导致的血糖升高。过去40年中,许多药物都在2型糖尿病临床的长期控制上败下阵来。2018年以来,不断有研究证明体重减轻能够逆转2型糖尿病,欧盟和美国已经将其纳入临床指导,而其背后机制尚未可知。 随着2型糖尿病造成的个人和社会经济负担日渐加剧,寻找其新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手段的任务迫在眉睫。英国纽卡斯尔转...
【重磅】I型糖尿病的免疫新靶点“诞生”!
导 语:近几年,随着研究的深入,I型糖尿病与自身免疫之间的关系逐渐被揭露出来,众所周知,T细胞在胰腺β细胞的破坏中起主要作用,但促进异常T细胞活化的分子机制却仍然知之甚少。 近日,来自慕尼黑大学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破坏调节性T细胞(Tregs)分化和稳定性的机制,抑制触发该机制的分子,可促进功能性Tregs再次形成,从而导致自身免疫激活的减...
【聚焦】新饮食模式有望使2型糖尿病患者停药
作者:Blake 胰岛素是一种调节糖进入肝脏、肌肉和脂肪细胞的激素,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失控,往往需要每天注射4次胰岛素,但由于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进行性减退,会导致胰岛素剂量的逐渐增加,进而导致体重持续增加、心血管疾病和其它并发症的恶性循环。 近日,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一项临床研究发现(NCT02709915),通过采用一种新的饮食模式,可调节...
【研究】小分子褐藻糖胶在辅助性癌症疗法转化医学的临床应用
小分子褐藻糖胶具备多种不同的生物与药学活性,例如抗癌/抗肿瘤、抗增生、抗发炎与免疫调节功能[1-3],并且与小分子褐藻糖胶相关膳食补充品和营养医学食品近年愈来愈获重视。上海市科林临床生物信息学研究所长期投入各项小分子褐藻糖胶在辅助性疗法的转化医学应用,在2019年由上海市科林临床生物信息学研究所理事许先业教授在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Med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