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活动

转化医学网企业会员
赋能生物标志物研究,探索转化医学前沿高峰论坛
转化医学网直播间

专家访谈

《转》访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科教科主任赵刚
《转》访Olink亚太副总裁Andrea Ballagi博士:新一代蛋白组学如何加速精准医疗新进程
【我的2022】瑞普基因首席技术官王涛:发挥BT+AI双引擎特色优势,推进AI技术在精准医疗领域的临床落地
【我的2022】佰诺全景创始人焦磊:降低使用成本和难度,推动全景病理技术在中国的临床转化落地
【我的2022】墨卓生物创始人兼COO刘寒:日日精进,久久为功,把一个好的单细胞中国解决方案带给客户
【我的2022】迈杰医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亚飞:数智化赋能商业模式转型,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伴随诊断整体解决方案
【我的2022】深圳绘云生物总经理林景超:专注慢病早筛类临床质谱检测产品,从临床痛点出发,为临床医学检验解决更多难题
【我的2022】艾吉泰康联合创始人屈武斌:对技术精雕细琢,以客户应用场景为核心,用特色服务提供基因捕获整体解决方案
【我的2022】恩泽康泰联合创始人李志:开放与合作,深耕外泌体技术开发与临床转化,为创新药研发提供坚实的肩膀!
【我的2022】迈迪安生命科学部门市场总监Liyan Pang:持续拓展颠覆性分子诊断原料,为体外诊断行业提供创新型解决方案
【我的2022】司羿智能科技创始人尹刚刚:以人为本,用科技传递温度,让老百姓用得起实用有效的创新康复产品!
【我的2022】晶能生物总经理邹晓文:拥抱变化,敢于担当,确保样品检测数据按时交付,分担疫情风险

找到约268条结果 (用时0.1656秒)

3500名医生不做科研被淘汰?!

2014-11-20

  近日据中国医师协会医师定期考核办领导介绍,三年来全国已有3500多名医生因定期考核不合格而被淘汰,而被淘汰的医生一个共性问题是平时只顾临床看病而不注重知识学习,尤其不注意或不善于对临床诊疗工作中发现的问题通过归纳总结并进行医学研究。   也就是说,平均每年超过千名医生因为医师定期考核未通过而...

高通量测序的十年:从科研进入临床

2014-11-17

高通量测序的推出背景: 2004年全球多个国家共计预算30亿美金的人类基因组测序完成以后,发现单单完成一个人的基因组序列还远远不足以理解人类自身及疾病的机理。由于有了已经完成的人类基因组当做参考基因组,采用廉价、快速的方法对多个样本、群体、病种基因组的比对测序就能提供大量有价值的科研和临床信息。这就要求测序价格足够低、速度足够快,然而对测序结果是否易于拼接、组装基...

自然指数发布:中国科研产出高居全球第二

2014-11-17

  该指数可方便人们对全球2万多家科研机构高质量的科研产出情况进行分析。同时,为庆祝该指数测试版的发布,《自然》杂志出版了2014自然指数全球增刊。   据悉,自然指数的数据库追踪了约6万篇优质科研论文的作者单位信息,涵盖全球2万多家科研机构。纳入自然指数的论文取自68种自然科学类期刊,都是被科研人员认定为发表自己最好科研成果的期刊。这些期...

小医生的科研思维 为大医生之路奠定坚实基础

2014-11-13

  “从临床小医生到科研‘小牛人’,我经历了漫漫长路,而奋进的目标是在临床工作中寻找科研的点滴思路,发现研究热点,做贴近临床的研究,再转化回临床。我的体会是小医生的科研思维将为大医生之路奠定坚实基础”,11月4日下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教学楼三层多功能厅举行的第六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学术新星(科研)评选决赛”上,38岁的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蔡晓凌率先开场,就自己所进行的关于中国...

NATURE:中国在2020年之前研发经费将超越美国

2014-11-13

  对于中国在研发中的优势地位的到来可能比之前的预测要早,尽管该国的经济增长正在放缓。在2013年12月,总部设在美国俄亥俄州哥伦布市的非营利性科技组织Battelle Memorial Institute和R&D杂志曾经以中国2014年的研发经费为依据进行预测,中国将在2022年成为全球第一。   “尽管经济放缓,我们相信中国将在2020年...

经典文章越来越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

2014-11-05

  关于论文过时的问题是毫无疑问的。依然有些论文会不断的被引用而成为不朽,但是绝大多数的论文会成为科学历史中的垃圾。现在的问题是,论文的报废率随着事件的推移是否会一直增加或者减少。   2007年发表在科学信息与技术协会杂志上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子1960年以来作者引用旧作的报废率已经放缓;但是在2008年science上的研究得出了相反的...

研究成果为什么大部分只停留在论文阶段?

2014-11-04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国力的增长,国家资助的科研经费的增加,国内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所发表的科研论文增长迅速,发表在国际杂志上的SCI论文数量,也仅次于美国。但另一方面,由各大科研院所与大专院校,主导开发的实际工程应用技术反而相对越来越少,成为大家重点的诟病目标。虽然各科研单位的科研成果考核,职称晋升评定仍主要以高水平,高影响因子的SCI论文为主,也有不少科研工作者提出SCI论文...

【数据解读】科研人员都去哪儿了?

2014-11-04

科研人员的国际流动问题近来引起了国外科学界的关注。《自然》杂志曾对全球2300位读者进行调查,并与专家进行了交流,试图弄清楚科学人才流动的深层趋势,他们到底为什么流动,流动趋势会发生什么变化。2012年底,Nature Biotechnology杂志发表了一份涉及4个领域(生物学、化学、地球与环境科学、材料学)内16个国家17000位研究者的迁移调查报告(Glo...

医务人员的论文之痛将成历史?

2014-10-29

  说起论文,很多医务人员满眼都是泪。因职称和收入、地位、职位直接挂钩,要想晋级职称,科研论文是必须迈过去的门槛。这让想把更多心思放到治病救人上的医生们,饱受论文烦恼,甚至掏钱造假……近日,安徽省卫计委出台一项大快人心的政策:对县级医疗机构和妇幼保健机构人员晋升副高职称,取消了论文要求。这在河南医疗圈里也引发热议。   【眼馋...

Nature:中国将改革科研资助体系,“973”和“863”可能被中止

2014-10-25

  今天《自然》消息:   2017年973和863将被停止,并整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新设计5种不同类型的科研资助体系,科研部统一管理。这将是国家对竞争性科研计划最大的一次改革。   以下是5种不同类型的科研资助体系   1.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which currently ...

科研评估体系研讨会:如何判断科研成果的价值?

2014-10-24

  科学研究能推动社会进步,可是科研也是要花钱的。要决定把钱花在哪里,就得知道哪些科研价值高,哪些价值低。但是科研成果的价值,要如何判断呢?   这个问题到现在依然没有一个完美的标准,但是很多国家和机构都在做出有益的探索。2014年10月22日,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携手《自然》杂志母公司麦克米伦科学与教育集团(Macmillan Science ...

饶毅:“枪打出头鸟”是创新的死敌

2014-10-24

  对科学家不能求全   要改善我国的科学,不仅需要改革体制,而且需要改进文化。科学史显示:对科学家不能求全,而要求尖;在合法和合规的情况下,提供自由创造的环境,任其飞翔。“枪打出头鸟”的社会习俗是科学创新的死敌   为何探讨科学文化   我们探讨中国的科学文化,目的是希望中国的科...

SCI | 2013论文被引最多医院排行

2014-10-20

  2014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于2014年9月26日在京公布,数据显示,从2004年至2014年9月,我国共发表国际论文136.98万篇,排世界第2,同比增加了19.8%,位次保持不变;论文共被引用1037.01万次,排在世界第4位。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7.57次,提高了9.4%。世界平均值为11.05次/篇,比上年度统计时的10.69次提高了3.4%。  ...

美国科学家如何用政府科研经费创业

2014-10-20

  硅谷人成功的标志之一是家居山顶,360 度美景如画,风轻云淡中远眺山下车水马龙,当年上下班奔波的情景恍若隔世。   今天的云文斌博士就是这么一位成功人士,他于 2013 年 6 月将其创立的 X 光高分辨显微镜公司 Xradia 卖给了德国 Carl Zeiss 集团,完成了从科学家到创业者再到成功企业家的...

买卖论文如“超市购物” 年销售额 10 亿以上

2014-10-20

  李华 ( 化名 ) 是西部某高校一位青年教师,业余时间他的另一个身份是论文中介代理。“现在买卖论文比起 5 年前,无论操作程序还是提供的服务,都进入到更高阶段。”李华说,在论文买卖 Q Q 群里,已经通过编辑部审核的论文就像放在超市里的商品一样任人挑选,这种论文一般售价在 2 万至 5 万元之间。   按照李华提供的联系方式,记者添加了核心 2 中 QQ 群,发现...

硕士秘传SCI攻略

2014-10-18

  我刚刚开始做实验的时候,别人怎么说我就怎么做,每天在实验台旁干到深夜,以为这就是科研了。两个月过去,突然发现自己还在原地踏步。那种感觉,只能用“沮丧”来形容。我开始置疑自己的行为和观念。感觉有种习惯的力量在束缚着我。习惯于人云亦云,习惯于奉命行事,习惯于忙忙碌碌。我根本不是什么研究生,只不过是一个廉价而又勤奋的技术员罢了。   后...

欧洲科学家要求政府增加基础研究经费

2014-10-14

  来自西班牙、意大利、希腊、葡萄牙、法国、德国以及英国的科学政策倡议者在10月8日发表的一封公开信中指责,当前欧洲的科技政策“对国家研发体系的系统性破坏”。公开信的9位作者强调了他们称之为“剧烈”的科研预算经费和人员雇佣的裁减,在越来越多的国家,科研经费偏向支持已有所成就的团队,以及越来越强调应用研究。   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天文望远镜研究所天文物理学家Amaya Moro-Martin针对...

管华诗院士组建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探索科研成果转化新路径

2014-10-14

  在青岛创新创业的大军中,最近又多了一个熟悉的身影——75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管华诗。   日前,随着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的成立,管华诗第一次有了董事长的头衔。   上世纪80年代他和同事们一起首创我国第一个治疗脑血管病的海洋药物-PSS (藻酸双酯钠),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带动了我国海洋药物研究的兴起与发展;90年代发...

美国怎样防范科研经费腐败?

2014-10-13

  2003年至2010年间,贝内特用从联邦政府申请到的癌症研究经费来支付自己、家人和朋友的旅行等费用,还聘请“不合格”的朋友和亲戚作为研究顾问。被揭发后,贝内特和西北大学均被告上法庭,不仅贝内特被学校解雇,西北大学也于去年7月向联邦政府赔偿了293万美元。   不过,总体而言美国科研经费的分配、使用和监督机制还是较为成熟,科研经费的拨款与审核彼此独...

韩健:为什么觉得中国的科学家们很浮躁?

2014-10-13

  最近在广播上听到一个节目,介绍在60-70年代启动的一个叫做“the marshmallow study"的心理学研究项目:斯坦福的科学家们找来几百个4-5岁的小朋友,在他们面前摆一个棉花糖,然后跟小孩们讲:这个糖你可以马上吃,但是如果你能等一会儿(15分钟),那就可以得到两个糖吃。   研究者的目的是看那些“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