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转化医学是什么?
推荐活动


专家访谈
找到约1673条结果 (用时0.1656秒)
科学家制造出一种可以让人变得苗条的特殊细菌
微生物或许会引发新一代的饮食热潮,近日,在举办的美国化学学会会议上,来自范德堡大学的研究者就表示,他们对细菌进行了程序化操作来使其可以产生特殊的分子,这种分子可以通过正常的代谢变成抑制饥饿的脂质,饮用含有这种重编程细菌的水的小鼠会吃得较少,机体脂肪含量下降而且也会抑制糖尿病的发生,甚至对其进行高脂肪饮食时依然如此,因此本文研究或许是一些减肥人士的关注重点。 ...
科学家或开发出治疗肠癌的新型个体化疗法
发表在国际杂志Oncoimmunology上的一篇研究论文中,来自伯明翰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肠道肿瘤的遗传改变和机体免疫系统对癌症反应的途径之间存在一定关联;这种肠道癌中的特定遗传缺陷或可诱发肿瘤位点的免疫反应,这就意味着增强免疫反应的疗法或许会给病人带来潜在的帮助。 寻找癌症机体免疫系统发生的事件往往非常...
科学家利用DNA测序技术追踪耐多药结核病的传播扩散
近期,一项发表于国际杂志Emerg Infect Dis上的研究论文中,来自伦敦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首次利用DNA测序技术来追踪英国结核病人多重抗药性结核病的传播扩散情况; TB(结核分枝杆菌)的传播扩散是通过吸入感染者散播在空气中的飞沫而致,TB可以长期生活在个体的肺部中而不产生任何症状,这个阶段就称为潜伏感染期。 &ems...
杨雄里院士:筹划中国脑科学计划需注意两个问题
脑科学研究目前正在掀起新的高潮,反映了它所蕴涵的科学意义,以及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正日益深刻地为人们所认识。在科学界和政府的高度专注下,美国、欧盟和日本相继提出了各自的脑计划。中国神经科学家们,以不遑多让的历史使命感和拳拳爱国之心,建议筹划“中国脑计划”,以大力加强我国脑科学研究,这一建议得到了政府部门的积极回应。在科技部的领导下,“中国脑计划”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划中。在筹划过程中,...
JCB:科学家发现蛋白应激颗粒或可促进癌症发生转移
近日,一项发表于国际杂志Journal of Cell Biology上的研究论文中,来自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产生较多应激颗粒(stress granules)的肿瘤细胞或更易于发生转移,相关研究结果或为开发新型靶向药物来抑制应激颗粒产生,进而控制癌症转移提供了新的研究线索和思路。 当细胞处于压力...
NIH资助科学家寻找抑制过量饮酒冲动的大脑位点
“这项研究,对于酒精障碍的神经生物学知识的扩展,具有重要的贡献,并可能开辟新的药物研发途径,”研究的主要资助者,国立酒精滥用和酒精中度主任(NIAAA)George F. Koob博士这样说。NIH糖尿病,消化道和肾脏疾病国立研究所也为该研究提供了支持。 过度饮酒会造成无数的急性和慢性的公共健康问题,并且其造成了大约四分之三的酒精滥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酗酒青少年和大学生有越来越多的酒...
世纪佳缘推“基因配对”,科学还是忽悠?
剩男剩女们也许总在为找不到最合适的另一半挠头。他(她)们走在相亲的路上,疲于奔命,但因一次次的“见面就掰”,倍感无奈而神伤。 一项科学研究所揭示的“单身基因”,以及基因检测市场的日趋火热,让“中国最大的严肃婚恋交友网”——世纪佳缘交友网(下称世纪佳缘)嗅到了全新的商机。 通过基...
《自然》对话学术道路勇往直前的女科学家
她们的故事凸显了女性成功的两个要素:家庭的支持和巨大的决心。 Patchanita Thamyongkit正在一个会场的讲台旁耐心地等待。这是一场关于科学对泰国重要性的会议。此时,主办方冲到Thamyongkit面前,询问其是否看见下一位发言者Thamyongkit教授。 “我就是。”她回...
科学家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来治疗淋巴瘤
近日,一项刊登于国际著名杂志Cell Reports上的研究论文中,来自沃尔特和伊莱扎霍尔医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开发了一种新型基因组编辑技术,其或许可以高效靶向作用并杀灭血癌细胞。利用这种新型技术研究者就可以通过定位及剔除癌细胞生存的必要基因,来轻松杀灭人类的淋巴瘤细胞。 研究者Brandon Aubrey说...
中国科学家Nature头条文章:H7N9研究新成果
谁也不知道已在中国造成560多人感染、204人死亡的H7N9禽流感是否有可能进化至可以很容易地在人群间传播。而现在在家禽中针对H7N9开展的一项迄今最大规模的基因组调查提供了关于这一病毒进化和传播更为详细的图像。 H7N9首先是在2013年3月底在上海及周边地区被发现,当年的4月病例开始飙升。在确定活禽市场是疾病向人类传播的主要途径后初期的疫情...
樊代明院士:医学远比科学复杂
医学不是纯粹的科学,也不是单纯的哲学,医学充满了科学和哲学,但还涵盖有社会学、人学、艺术、心理学等等。因而,我们不可以笼统地用科学的范律来解释医学,也不可以简单地用科学的标准来要求医生。 医学自从戴上科学的帽子后,其实好多问题不仅解决不了,反而导致医学与人的疏离,甚至越来越远。 医学是什么?从40年前学医我就开始思...
疼痛有多痛?脑扫描技术将神经科学带上法庭
有许多科学信息的准确程度可能无法达到在科学会议上展示的水平,但它们在法律环境中是有价值的。 图片来源:Andy Potts 接电话时,Annie(化名)正躺着,她试图从一次伤病中恢复过来。剧烈的疼痛袭击了她的后背和肩部。“非常可怕。你从未感到舒服。” ...
干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写作经验
春节前后不断有朋友和部分单位邀请去帮看基金申请书,拜读了各种形式的本子。 记得2010年底自己开始写国家基金项目的申请,写啥?如何写?心中完全没底。拜读他人已经获得资助的申请书,听单位举办的交流会,学习网上各自交流经验等等,边听、边学、边做笔记,十八般武艺都用上了。那年自己为主写了一个面上项目,和他人合作写了一个地区项目。记得基金发榜的那天,好像是周五晚上,刚好有事在外吃饭,合...
Nature:科学家利用X射线探测机体早期DNA的“影印”过程
近日,刊登在国际著名杂志Nature上的一篇研究论文中,来自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开发了一种名为ORC的复杂蛋白的3D模型,其可以帮助DNA进行复制;就好象对罪犯进行拍照一样,这种ORC模型可以帮助描绘出关键兴趣蛋白的活动图谱。 研究者James Berger教授指出,尽管ORC蛋白模型对于生命研究非常关...
青年女科学家奖得主陈春英:冰与火之间寻找平衡
提到女科学家,你会想到什么?或许这样一种调侃代表了不少人的想象:“本科生是小龙女,硕士生是黄蓉,博士生是李莫愁,女科学家是灭绝师太……”在人们的想象中,女科学家常常是严肃的、刻板的,有时甚至有点古怪。但见到女科学家陈春英时,这些想象都颠覆了。 接受采访时,眼前的陈春英温文尔雅,轻声细语,有着科学家特有的书卷气,却又...
盖茨也倾心:基因科学如何成为经济引擎?
短短30年,美国一跃成为全球现代生物技术产业的“领头羊”,即使在经济衰退时期,也依然表现出蓬勃的创新力和发展力。成功的秘密何在?从大学实验室走出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功不可没,但与此相关的一系列组织模式和市场机制的变革同样不可忽视。 今年“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强调,要实施生物医药重大项目,将其培育成主导...
中国科研界该给女科学家更多机会了
3月8日,全国两会正开得火热,国际劳动妇女节悄然到来。 忙碌的人群中,女性代表委员的身影一如既往地穿梭着。而科技领域,一个女性科技工作者社会地位的话题炸开了锅。这个话题的发起者,是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赛娟等9位政协委员。 在全国政协会议文件阅读系统里,这份近2000字的提案报告,成为第...
科学家或将利用DNA重建面部
这听起来似乎有些像科幻小说中假想的场景,但是司法科学家很快或将可以利用犯罪现场的DNA精确重建罪犯的面部模型。美国《纽约时报》报道称,科学家已经可以利用基因以相当高的准确率解码头发和眼睛的颜色,而辨别更加微妙的特征,如皮肤颜色、雀斑以及是否卷发等也很快可以实现。 面部重建将被用来与入案时的面部照片资料相匹配,并指认出嫌疑...
科学家首次发现慢性疲劳综合症属疾病的物证
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们首次发现,遭受慢性疲劳综合症(ME/CFS)折磨的病人们在免疫系统中出现了独特的变化。研究人员称,免疫系统的变化代表它是一种生理疾病而非一种心理障碍。 慢性疲劳综合症的症状包括极度疲劳、难以集中精力、头痛以及肌肉酸痛等,研究人员希望一种免疫测试能够帮助提高这种疾病的诊断能力。到目前为止,医生们只能够根据报告的症状做出诊...
《科学》专题报道麝香保心丸
2015年1月16日,世界权威学术杂志之一——《科学》(Science)在其中医药专刊中对麝香保心丸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专题报道[Science 2015, 347(6219sppl),S40,图]。 《Science》杂志是美国科学促进会(AmericanAs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