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活动

专家访谈

《转》访欧易生物总经理张志明:持续逆势快速增长!破解科研服务"不可能三角"的硬核逻辑
《转》访菲鹏数辉马步勇教授|AI与分子模拟引领生物医药创新,“构象选择机制”开辟药物动态设计新纪元
《转》访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科教科主任赵刚
《转》访Olink亚太副总裁Andrea Ballagi博士:新一代蛋白组学如何加速精准医疗新进程
【我的2022】瑞普基因首席技术官王涛:发挥BT+AI双引擎特色优势,推进AI技术在精准医疗领域的临床落地
【我的2022】佰诺全景创始人焦磊:降低使用成本和难度,推动全景病理技术在中国的临床转化落地
【我的2022】墨卓生物创始人兼COO刘寒:日日精进,久久为功,把一个好的单细胞中国解决方案带给客户
【我的2022】迈杰医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亚飞:数智化赋能商业模式转型,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伴随诊断整体解决方案
【我的2022】深圳绘云生物总经理林景超:专注慢病早筛类临床质谱检测产品,从临床痛点出发,为临床医学检验解决更多难题
【我的2022】艾吉泰康联合创始人屈武斌:对技术精雕细琢,以客户应用场景为核心,用特色服务提供基因捕获整体解决方案
【我的2022】恩泽康泰联合创始人李志:开放与合作,深耕外泌体技术开发与临床转化,为创新药研发提供坚实的肩膀!
【我的2022】迈迪安生命科学部门市场总监Liyan Pang:持续拓展颠覆性分子诊断原料,为体外诊断行业提供创新型解决方案

找到约6503条结果 (用时0.1656秒)

里程碑!世界首次人类癌症病毒免疫治疗大获成功

1970-01-01

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临床试验证实,一种遗传工程疱疹病毒可通过杀死癌细胞,激发免疫系统发挥作用来对抗肿瘤,抑制皮肤癌病情的发展。这是全球第一次,一项III期病毒免疫治疗试验明确显示让癌症患者获益。 来自英国癌症研究所、皇家Marsden NHS基金会,和包括牛津大学在内全球64家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共同领导了这项试验。 研究人员随...

詹丽杏博士Nature子刊解析癌症之王

1970-01-01

   来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所营养科学研究所、第二军医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证实,丧失极性蛋白AF6可通过诱导Snail表达促进胰腺癌转移。这一重要研究发现发布在5月26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所营养科学研究所的詹丽杏(Lixing Zhan)研究员是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其研究...

上海生科院葛高翔连发两项重要成果

1970-01-01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葛高翔主要研究方向为细胞微环境对肿瘤发生及转移的调控。五月份,其带领的课题组先后在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Cellular Biochemistry》和《PLOS Genetics》发表了两项最新研究成果,分别解析了肿瘤坏死因子TNF-α诱导的癌细胞迁移和转移,以及小胶原蛋白Col IV...

Nature子刊:新的前列腺癌致病基因

1970-01-01

   最近,前列腺癌研究人员对临床局部性、多灶性前列腺癌的空间异质性进行了详细的分子分析,以描述新的致癌基因或肿瘤抑制基因,发现了驱动前列腺癌的一小群新基因。 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五月二十五日的《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本文共同负责人、加拿大多伦多玛格丽特公主癌症中心临床科学家Robert Bristow博士和安大略肿瘤研究...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王晓东:做全球最好的抗癌新药

2015-05-27

  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的——这,一直是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北生所”)所长王晓东的座右铭。   2004年4月,凭借在细胞凋亡领域的杰出成就,41岁的王晓东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成为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大陆20多万留美人员中获此荣誉的第一人。   “作为一名华人科学家,无论走到哪里、有多大成就,祖国还是祖国。”2003年,他应邀回国创办了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北生所。5年之后,...

Nat Genet:科学家揭示前列腺癌中的新型基因亚群

2015-05-26

  来自玛嘉烈公主癌症中心(Princess Margaret Cancer Centre)等处的科学家近日首次成功对前列腺癌中的局部多病灶疾病进行了完整地绘图,同时阐明了其分子特性,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了驱动前列腺癌发生的一种新型基因亚群,相关研究刊登于国际杂志Nature Genetics上,相关研究或为开发治疗前列腺癌的个体化疗法提供一定帮助。   研究者Bristow博...

质子治癌带来“希望之光”

1970-01-01

首套国产质子放射治疗计划项目签约现场 “质子是一种带正电荷的粒子,看不见摸不着,与我们的生活似乎相距甚远。但当它以极高的速度进入人体时,无论对科学家还是癌症患者来说,都将成为一束‘希望之光’。”中国科学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所长吴宜灿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 这束“希望之光”吸引了业界众多专家的关注。日前,由中国医学物理分会、中国科学院核能安全...

欧盟积极探索中医抗癌化合物研究

1970-01-01

  鉴于现代医学癌症治疗广泛采用化疗法的严重负作用,当今中国约四分之三的癌症治疗采用中西医相结合的方式,取得积极疗效。不仅在癌症治疗方面获得长足进步,而且在抵消负作用和提升人体总体机能方面表现突出。欧盟第七研发框架计划(FP7)提供全额资助,由卢森堡公共健康研究中心(CRP)总牵头,欧盟多个成员国医学研究机构参与组成的欧洲TCMCANCER研发团队,...

乳腺癌指南对比 | NCCN vs ESMO

1970-01-01

希腊雅典大学亚历山大医院Flora Zagouri等的报告比较了欧洲肿瘤学会(ESMO)和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NCCN)的乳腺癌指南,发现了二者本质上的一致性和一些分歧。研究者认为,大部分分歧在于“灰色地带”(正在开展研究以希望解决的问题)或者在于“当前无可争辩的知识的边缘地带”("borders of current indisputable knowledge,")...

乳腺癌个体化药物治疗十年回顾

1970-01-01

乳腺癌在全球范围内是威胁女性健康的最重要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居女性恶性肿瘤之首。随着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及对乳腺癌认识的逐渐深入,我们已经认识到乳腺癌并不是单一性疾病,而是由不同亚型组成的一大类疾病。近十年来,根据分子分型对患者进行个体化的治疗对于乳腺癌的治疗是一个极大的飞跃,甚至是一个革命性的进步。 乳腺癌的分子分型十年发展历程 &e...

Cancercell:靶向BCL2利用小分子药物治肺癌

1970-01-01

近日,来自美国埃默里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一种治疗肺癌的方法,他们利用小分子化合物诱导细胞凋亡从而达到治疗目的,这种小分子能够将BCL2从一个抗凋亡因子变为促凋亡因子,具有重大应用前景。 肺癌是美国癌症相关死亡的头号杀手,因肺癌死亡的人数比乳腺癌,前列腺癌和胰腺癌死亡人数的总和好要多。抗凋亡因子BCL-2家族成员表达上调以及促凋亡家族成员的表达紊乱导致...

JNCI:科学家发现促进卵巢癌产生化疗应答关键分子

1970-01-01

近日,来自美国安德森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miR-506可作为衡量上皮卵巢癌化疗效果的临床标记物,同时还可促进癌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因此是卵巢癌治疗的一个潜在作用靶点。 上皮卵巢癌占所有卵巢癌的90%,并且卵巢癌是美国妇科癌症的头号杀手,目前对卵巢癌的标准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切除和和基于platinum的化疗方法,但癌细胞产生化疗抵抗大...

癌症“联合治疗”大势所趋,医学模式迈向5P时代

1970-01-01

癌症联合治疗大势所趋 癌症治疗一直是困扰人类的巨大难题。从手术治疗、化疗、物理治疗到生物治疗,这些年来肿瘤的治疗手段不断在改变。然而,虽然癌症治愈率已经较20世纪初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依然有很多癌症患者饱受疾病的折磨。 2月3日,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表了《2014年世界癌症报告》。《报告》显示,全球癌症负担正在以惊人的速度不断...

曹义海教授PNAS揭示癌症转移新机制

1970-01-01

来自瑞典卡罗林斯卡(Karolinska)研究院、同济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证实,VEGF-B通过一种独立于VEGF-A的机制促进了癌症转移,可以作为癌症患者不良预后的一个标记物。这些研究结果发布在5月19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 瑞典卡罗林斯卡研究院微生物和肿瘤、细胞生物学系的曹义海(Yihai Cao)教授是这篇论文的通讯...

中国学者973项目发表Nature子刊文章:肝癌干细胞

1970-01-01

肝癌是我国最严重的肿瘤之一,也是世界上五大常见癌症之一,因此,揭示肝癌发病机制具有迫切性和重要临床意义。 近年来,肿瘤干细胞学说受到了的高度关注和认可,肿瘤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可塑性潜能,在启动肿瘤形成和生长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现有的治疗措施尚无法针对肿瘤干细胞发挥作用,这可能是导致肝癌复发和耐药的主要原因。肿瘤干细胞具有极强的耐药性和转移特征,因此,针...

Nature Medicine:抗癌病毒研究新进展

1970-01-01

溶瘤病毒是癌症治疗中很有前景的一种途径。基因工程研究的进步能够帮助科学家们制造出针对不同突变类型的癌症细胞的溶瘤病毒,从而可以更好的抗击肿瘤。而且相关基因的加入,可以使得溶瘤病毒的效果加强。例如,病毒携带抗肿瘤基因到相应的地方,从而可以增强病毒抗肿瘤能力。 溶瘤病毒抗肿瘤很关键的是如何突破癌细胞抗病毒的防御系统,进而打破癌细胞对溶瘤病毒的抗...

台北医学大学研发出抗癌小分子新药MPT0E028

1970-01-01

台北医学大学团队研发出癌症新药,为癌症病人带来福音。 癌症病患佳音!台北医学大学耗时多年研发出抗癌小分子新药「MPT0E028」,经动物实验证实可增强抑制癌细胞生长效果,从5成提高至7成,且较无掉?、呕吐等副作用,预计明年进入临床二期试验,可运用于大肠、乳、肺、胰潘等8种癌症,最快5年后上市,为癌症病患开启一线生机。 教育部今举行迈向顶尖大学...

促使癌细胞死亡的分子途径

1970-01-01

   最近,美国埃默里大学Winship癌症研究所的肺癌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新策略,利用细胞凋亡――一种程序性细胞死亡的形式,用于肺癌的治疗。蛋白质Bcl-2是肿瘤治疗的一个已知靶标,因为它可让癌细胞通过细胞凋亡而逃避细胞死亡。 本文通讯作者、Winship癌症研究所癌症生物学家邓兴明(音译,Xingming Deng),和他的同事们发现了一类全...

检测癌症突变的“金标准”

1970-01-01

   五月十八日,美国安大略癌症研究所、俄勒冈健康与科学大学、赛智生物网络(Sage Bionetworks)、分布式DREAM 团体(Dialog for Reverse Engineering Assessment and Methods)和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的癌症研究人员,在《Nature Methods》发表了ICGC-TCGA-DREAM Somatic Mutat...

皮肤里早已有癌症突变?

1970-01-01

根据最近发表在Science的一篇研究分析,经常暴露于紫外线下的正常皮肤含有许多潜在的致病突变,包括至少6种癌症相关基因。英国Wellcome Trust Sanger Institute的研究人员研究了无癌的眼睑皮肤样本,发现上百个克隆细胞群穿插在整个正常组织,而重要的是,就这么小块的皮肤组织里的细胞里含有的癌症关联的突变。 为了找到体细胞突变是如何聚集在正常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