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活动

第七届上海国际癌症大会
第六届单细胞技术应用研讨会暨空间组学前沿研讨会
Nature/Science/Cell一作亲授:3篇顶刊背后的科研破局思路

专家访谈

《转》访菲鹏数辉马步勇教授|AI与分子模拟引领生物医药创新,“构象选择机制”开辟药物动态设计新纪元
《转》访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科教科主任赵刚
《转》访Olink亚太副总裁Andrea Ballagi博士:新一代蛋白组学如何加速精准医疗新进程
【我的2022】瑞普基因首席技术官王涛:发挥BT+AI双引擎特色优势,推进AI技术在精准医疗领域的临床落地
【我的2022】佰诺全景创始人焦磊:降低使用成本和难度,推动全景病理技术在中国的临床转化落地
【我的2022】墨卓生物创始人兼COO刘寒:日日精进,久久为功,把一个好的单细胞中国解决方案带给客户
【我的2022】迈杰医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亚飞:数智化赋能商业模式转型,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伴随诊断整体解决方案
【我的2022】深圳绘云生物总经理林景超:专注慢病早筛类临床质谱检测产品,从临床痛点出发,为临床医学检验解决更多难题
【我的2022】艾吉泰康联合创始人屈武斌:对技术精雕细琢,以客户应用场景为核心,用特色服务提供基因捕获整体解决方案
【我的2022】恩泽康泰联合创始人李志:开放与合作,深耕外泌体技术开发与临床转化,为创新药研发提供坚实的肩膀!
【我的2022】迈迪安生命科学部门市场总监Liyan Pang:持续拓展颠覆性分子诊断原料,为体外诊断行业提供创新型解决方案
【我的2022】司羿智能科技创始人尹刚刚:以人为本,用科技传递温度,让老百姓用得起实用有效的创新康复产品!

找到约2437条结果 (用时0.1656秒)

Nature子刊:对抗癌症,试试三维细胞培养技术

2015-11-09

恶性肿瘤已成为我国主要致死病因之一,而对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已成为各国生命科学研究的重点。学术期刊《Nature Medicine》近日刊登论文,介绍使用三维细胞培养技术从胰腺癌症病人组织中扩增和培养原代癌细胞类器官的新成果。该项技术使得研究者有望直接使用病人的组织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和快速而经济的个体化的药物测试。 该论文的通讯作者Senthil Muthuswamy...

曹雪涛院士权威期刊连发miRNA、癌症新文章

2015-11-05

曹雪涛(Xuetao Cao)院士是国际著名的免疫学家。其现任职浙江大学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第二军医大学,主要从事肿瘤免疫治疗和分子免疫学方面的研究,曾在树突状细胞的免疫学和肿瘤的免疫与基因治疗研究方面获得重要成果,以通讯作者的身份在Nature Immun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Immunity等国内外知名杂志发表论文200多篇。2013年...

循环肿瘤DNA实时跟踪癌症发展

2015-11-05

据本周三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发表的一项新的研究中,科学家首次发现,流进入血液中的肿瘤DNA,可用于实时跟踪肿瘤的发展以及对治疗的响应。 三年多来,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从肿瘤已经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的一名乳腺癌患者身上,采集了外科肿瘤样本(活检)和血液样本。他们仔细研究了进入血液中的、来自死亡肿瘤细胞的小DNA片段,并将它们与在同一时间点上采集...

流言揭秘:身高越高癌症风险越大?

2015-11-04

日前,一项新的研究报告,虽然仅仅是以会议摘要的形式发布,却引起世界主要媒体的热烈追捧。这就是由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完成的一项基于瑞典人口的大型研究。结论是,身高越高的人患上癌症的风险越大。 以上结论是研究者通过对1938年到1991年间出生、年龄超过20岁的550万瑞典男性和女性公民几十年的追踪随访获得的。我们知道丹麦、瑞典等北欧国家对于全体公民的资料都有详细记录保留,研...

749万,40-64岁为主!国家癌症中心首次发布我国癌症流行数据!

2015-11-04

2015年10月9日,国家癌症中心主任陈万青带领团队在国际著名癌症专业期刊《癌症通讯》(Cancer Letters)上首次发布我国居民癌症现患数据。结果显示,我国5年内诊断为癌症且仍存活的病例数约为749万(其中男性患者368万人,女性患者381万人),总体5年癌症患病率为556/10万。与发病率相比,5年患病率更能从整体上反映疾病负担。2011年,我国5年内患癌且存活人数...

揭秘癌症热疗法

2015-11-03

  癌症的“热疗法”(Hyperthermia或Thermotherapy)是一个被探索已久却依然存在争议的治疗方法。有人说这是癌症的第五种治疗方法,但真正临床使用却很少。   近日,一项由哈佛大学、北京301医院等中外医院参与的有关“腹腔热灌注治疗”的多中心临床研究再次引起大家对这种治疗方法的关注。   两种基...

国际癌症机构:吃肉致癌证据确凿 考虑中国国情

2015-11-02

  对于“食肉族”来说,世卫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10月26日出版的新报告,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这份报告将加工肉制品和红肉的致癌性重新定义。那么,加工肉制品和红肉真有这么大危害吗?如何保证健康饮食呢?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工作人员对新京报记者表示,加工肉制品与砒霜一样致癌的说法不正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的报告考虑到中国因素。未来人们可以多吃菜,少吃肉,这样才是健...

医学筛查自己有多大几率会得癌 你会去测吗

2015-11-02

  因为被检测到患乳腺癌和卵巢癌几率达到87%和50%,美国好莱坞女星安吉丽娜·朱莉先后切除了乳腺、卵巢和输卵管。只有39岁,为了防癌,朱莉两年内切掉了三个器官,也引起了人们对癌症风险评估的关注。   昨天,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遗传转化和健康干预中心主任徐剑锋透露,一个人一生中有40%的可能性会得癌症。上海专家们已经破译了专门针对中国人的20...

缺乏维生素B2能让人得癌?甭信谣言

2015-11-02

  最近,朋友圈一条关于维生素B2的消息又让很多人很担心,这条消息说维生素B2有多么神奇,长期、严重缺乏维生素B2是导致癌症、肿瘤的根本原因等等,还会导致痔疮、肝硬化等多种疾病。维生素B2似乎成了万病之源。维生素B2是什么?缺乏它真的会使人得肿瘤、癌症吗?   维生素B2是什么?   维生素B2的化学名称叫核黄素,它是体内氧化还原反应的重要辅酶黄素单核苷酸(FMN)和黄素腺嘌呤二...

Nature佐证百年癌症“种子土壤”学说

2015-10-29

  了解肿瘤转移至一种特定器官而不去到其他器官处的原因是肿瘤学的首要目标之一,也是最古老的目标之一。126年前,英国医生Stephen Paget阐述了他的“种子与土壤理论”,主张转移需要肿瘤细胞传播即“种子”,和受纳器官理想的环境即“肥沃的土壤”。然而,自那时以后在阐析引导癌症转移至特异器官的机制方面一直未取得极大的进展。   近来,西班牙...

NEJM发布癌症精准治疗里程碑成果

2015-10-29

  一项重要的新临床试验证实,最初开发出来用于治疗罹患遗传性癌症妇女的一种开拓性药物,也可以让晚期前列腺癌患者获益。   这一试验是癌症治疗的一个里程碑,它第一次证实了“精准医疗”——采取与患者肿瘤特殊遗传特征相匹配的疗法对前列腺癌的好处。   Olaparib是世界上首个批准上市的可遗传癌症突变靶向药物,研究证实它可以...

南宁1.25万人可免费筛查5大癌症

2015-10-29

  10月26日,记者从2015年广西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启动会暨培训班上了解到,该项目从2014年启动以来,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者共对5.9万余人进行问卷调查,评估出高风险人群24846人次,高危人群临床筛查7480人次。   目前,2015-2016年度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已经启动,如果你在西乡塘辖区内居住时间年满3年以上,实际年龄在40-...

百度CEO赞助精准医疗 大数据与云计算探索癌症密码

2015-10-28

  近日,百度宣布,百度CEO李彦宏将个人捐赠3000万元,支持百度与北京协和医学院发起的针对食管癌基因检测的研究。同时,双方将致力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发现与国人密切相关的食管癌早期诊断标志物,为早期筛查诊断提供科学依据并为药物研发提供参考。   据了解,长期以来,中国食管癌发病率高居世界首位。据估算,全球53.8%的食管...

对于癌症,我们能做什么?

2015-10-27

  10月24日,“2015杭州国际癌症精准医学和现代化诊断与治疗会议”在浙江理工大学下沙校区顺利召开。这是以“癌症精准医学、现代化基因诊断和治疗的创新及应用以及提高癌症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诊疗水平”为主题展开的一次国际性会议。小编在本次大会上收益颇多。   首先,癌症是怎么产生的?   在医学上,癌是指起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是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类。一般人们所说的“癌症”习惯...

体检并非肿瘤筛查 你要看清这些肿瘤筛查误区

2015-10-26

  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增肿瘤患者300多万,每分钟有6人被诊断为癌症,5人死于癌症。专家建议,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尽最大可能争取更好的疗效。   家族肠癌筛查她没空去,2年后确诊肠癌   张女士(化姓)今年31岁,大约1年前确诊为中晚期结肠癌,当时已经转移,手术切除病变段结肠后,先后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化疗,治疗效果仍不尽如人意。但是,3年前她原本可以逃过此劫……   张...

2015杭州国际癌症精准医学和现代化诊断与治疗会议盛大开幕

2015-10-26

  2015年10月24日,由浙江理工大学、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康恩贝-浙理工“中美院士工作站”主办,浙江理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浙江省生物学重中之重学科和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精准医学分会承办,哈尔滨壹加壹再生医学科技有限公司、安派科生物医学科技有限公司、中领生物医学产业集团、康恩贝集团有限公司协办的《2015杭州国际癌症精准医学和现代化诊断与治疗会议》在浙江理工...

【盘点】癌症耐药性精彩研究一览

2015-10-25

      时至今日,我们的科学家面临很多的医学难题,比如癌症,艾滋病,细菌性疾病耐药性等,其中癌症就是很难攻克的一大难题;近些年来,科学家已经在基因水平上进行了大量研究,来理解癌症及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耐药性发生的原因,而肿瘤医学正在进入一个个性化治疗、精确治疗的崭新时代。经过很多年的探索研究科学家们已经使癌症成为一种可控制,甚至可治愈的疾病,使得患者的生存率达到从未有过的高度...

【盘点】癌症液体活检技术研究进展

2015-10-25

  液态活检(液体活检技术)是一种利用高通量测序仪来检测漂浮在血液中小DNA碎片;这些碎片可能来自死亡的细胞,只要血液中存在“外来”DNA,如来自胎盘、肿瘤或者移植器官等的DNA碎片,都能利用液态活检进行检测。液态活检通过一个简单的血液检测可对遗传侵入进行定位、研究和监控,目前该检测的应用领域迅速增长。   本文中小编盘点了近年来液体活检的相关进展情况。 ...

英开启史上最大临床试验 超万人参与抗癌测试

2015-10-23

  英国将启动世界上最大的临床试验测试阿司匹林的抗癌效果。大约有1.1万曾患有早期肠癌、乳腺癌、前列腺癌、胃癌以及食道癌的人们将参与这项实验。   最近几年,关于阿司匹林是否具有抗癌效果的争论由于其不确定性而越演越烈。科学家称,如果证实这种药物的效果,那么它将带来革命性变化,为癌症患者提供一种廉价而有效的治疗方式。   这项临床试验是由英国慈善癌症研究中心和英国国家健康研究...

Plos Comput Biol:科学家利用大数据发现新的癌症驱动基因

2015-10-22

          近日,来自美国的科学家将两个开放的"组学"数据库进行了整合,得到了一个新的癌症驱动基因目录。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Plos Computational Biology上。   癌症驱动基因是一类一旦发生改变就有可能促进癌症进展的基因,研究人员使用癌症突变基因与蛋白质结构数据库在病人肿瘤中发现了导致正常蛋白间相互作用发生改变的基因突变。通过这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