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活动

第七届上海国际癌症大会
第六届单细胞技术应用研讨会暨空间组学前沿研讨会

专家访谈

《转》访欧易生物总经理张志明:持续逆势快速增长!破解科研服务"不可能三角"的硬核逻辑
《转》访菲鹏数辉马步勇教授|AI与分子模拟引领生物医药创新,“构象选择机制”开辟药物动态设计新纪元
《转》访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科教科主任赵刚
《转》访Olink亚太副总裁Andrea Ballagi博士:新一代蛋白组学如何加速精准医疗新进程
【我的2022】瑞普基因首席技术官王涛:发挥BT+AI双引擎特色优势,推进AI技术在精准医疗领域的临床落地
【我的2022】佰诺全景创始人焦磊:降低使用成本和难度,推动全景病理技术在中国的临床转化落地
【我的2022】墨卓生物创始人兼COO刘寒:日日精进,久久为功,把一个好的单细胞中国解决方案带给客户
【我的2022】迈杰医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亚飞:数智化赋能商业模式转型,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伴随诊断整体解决方案
【我的2022】深圳绘云生物总经理林景超:专注慢病早筛类临床质谱检测产品,从临床痛点出发,为临床医学检验解决更多难题
【我的2022】艾吉泰康联合创始人屈武斌:对技术精雕细琢,以客户应用场景为核心,用特色服务提供基因捕获整体解决方案
【我的2022】恩泽康泰联合创始人李志:开放与合作,深耕外泌体技术开发与临床转化,为创新药研发提供坚实的肩膀!
【我的2022】迈迪安生命科学部门市场总监Liyan Pang:持续拓展颠覆性分子诊断原料,为体外诊断行业提供创新型解决方案

找到约54640条结果 (用时0.1656秒)

盘点走向落寞的明星分子(硫化氢、瘦素……)

2016-10-08

  不过,这并非意味着它们失败了。   硫化氢(H2S)作为灵丹妙药的短暂生涯终结于2011年的某一天。于6年前成立、旨在研发基于H2S的医学疗法的Ikaria公司宣布放弃这种气体。臭鸡蛋和火山会散发出有毒且产生臭味的H2S。它还是人体内自然产生的为数不多的分子之一,并且能瘦腰、强健肌肉,甚至使深空旅行成为可能,如果你相信近年来的媒体报道和一些研究人员的话。   不过...

细胞疗法有望让糖尿病患者告别胰岛素注射

2016-10-08

近日,加州大学Irvine分校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全新的细胞疗法。它有望能一劳永逸地治疗I型糖尿病患者,让他们免除每日注射胰岛素的烦恼。 I型糖尿病又称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无法产生足够的胰岛素来调节体内血糖水平。I型糖尿病大约占糖尿病总数的10%左右,在中国每年每10万人中大约有1例新病例。尽管发病人数较少,但一旦发病后,患者便需要每天注射胰岛素以控制病情和维持生命。由于I型糖尿病往往在...

自噬可以预防早产儿肺部损伤

2016-10-08

  最近来自德雷塞尔大学和耶鲁大学的研究者们在研究细胞自噬的时候发现,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减少小鼠在暴露于高浓度氧造成的肺部损害,研究刊登在本月的《美国呼吸和分子生物学》,同时也为预防早产儿肺部损伤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圣克里斯托弗的儿童医院新生儿科的负责人Vineet Bhandari博士说: “当细胞处于极端的压力时,自噬是一种牺...

第五届国际肿瘤表观遗传学大会

2016-10-08

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主办的第五届国际肿瘤表观遗传学研讨会将于2016年10月20-24日在美丽的首都——北京隆重举行。 本届大会的核心内容是肿瘤表观遗传学的最新进展,涵盖以表观遗传学为基础的精准治疗、长链非编码RNA临床应用等前沿研究成果。主要内容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基因组印迹、发育表观遗传学、非编码RNAs、DNA损伤修复的表观遗传机制、表观遗传记忆机制、...

精神分裂症是免疫系统紊乱造成的吗?

2016-10-08

  通过对精神分裂症的大规模的基因数据研究,研究者们逐渐发现了免疫系统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之前,精神分裂症曾被一度怀疑为是一种像多发性硬化症,克罗恩或类风湿性关节炎这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来自多伦多大学的Jennie Pouget博士和兰彻斯特大学的Jo Knight博士组成研究团队通过论证发现,这几种疾病存在着很大的区别。 ...

维生素D可以影响胚胎造血干细胞的数量

2016-10-08

  哈佛研究学者在Cell Reports杂志上表示维生素D可以影响人类脐带血液以及斑马鱼胚胎造血干细胞的数量。他们怀疑胎儿时期体内维生素D水平会影响出生后患血液疾病的风险。在全球范围至少有十亿人维生素D缺乏,并且我们已经知道出生时维生素D缺乏可能会导致许多血液疾病,比如贫血、血小板数量减少等。   生物学家Trista North表示:“...

科学家们发明了一种能更精确测量血糖的技术

2016-10-08

  来自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和麻省综合医院的科学家们发明了能更加精确测量糖尿病患者较长一段时间内血糖值的仪器。   根据患者体内红细胞的寿命,这种新的测量方法能够更加精确地、个体化地测量近3个月血糖的平均水平,并且与我们先前常用的A1c(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相比,其错误率能降低50%。   高级研究员John H...

胰岛素抵抗的基因机制

2016-10-08

  健康研究人员知道2型糖尿病是胰岛素抵抗造成的结果已经有几十年了,但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胰岛素抵抗,仍然是一个谜。   现在,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和威斯康星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已经开始解开这个网络了,其中包括一个基因;为细胞产生能量的线粒体;胰岛素抵抗;以及身体的新陈代谢功能运作如何。   “我们已经确定了一个胰岛...

肥胖和2型糖尿病,你真的了解吗?

2016-10-08

  社会和经济因素导致世界各地2型糖尿病和肥胖的急剧上升。在《科学》杂志的一篇评价中,英国牛津大学的马克·麦卡锡教授和瑞典隆德大学保罗·弗兰克斯教授了这些现象背后的实际原因以及遗传和生活方式等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研究我们的基因如何根据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而表达,我们将更好地了解如何根据个体需求给予健康和治疗上的建议。  &emsp...

最新研究发现:一种物质能使癌细胞休眠

2016-10-08

  美国西尔维斯特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蛋白,该蛋白在癌症的发生、转移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这种蛋白聚集在休眠的癌细胞内,形成淀粉样小体。一旦这些淀粉体分解,癌细胞便重新活跃。这项研究结果发表在了《Developmental Cell》杂志上。   我们知道这些淀粉样小体与老年痴呆症、帕金森病的发生发展有关,但是淀粉小体的沉积...

上海儿童医院与浪潮合作推进罕见病基因诊断

2016-10-08

上海市儿童医院正利用浪潮基因一体机G100开展多个儿童罕见病研究项目,而这些项目将让成千上万名罹患罕见病的儿童从中获益。 据了解,目前国际公认的罕见病有近7000种,但仅有不到5%的罕见病能被有效干预或治疗。研究发现,约80%的罕见病由基因缺陷导致。因此,测序罕见病的基因组是预防与治疗此类疾病的突破口。2015年,上海市儿童医院检测了数百例罕见病,并确认百余例。其中,借助高通量测...

CRISPR专利事件逐渐变得不堪入目

2016-10-08

  关于CRISPR专利事件的不断升级的争论产生了行为不当的指控。   遗传学家George Church因有很多对基因组进行排序和修改的先进方法,而被称为“合成生物学的奠基人”。同时,他可能还是世界上努力使已经灭绝的长毛猛犸象(woolly mammoth)重生的头号权威人士。   可现在却出了一个问题。对...

悼春雨张锐:live to freedom 兄弟们仍将前行

2016-10-08

  于我而言,春雨医生的张锐是一位启蒙者,他的很多演讲总是充满了逻辑的张力,为当时看似不可能的棋局指出可能的行处;于行业而言,张锐的思考和商业探索为创业者、拥抱变化的从业者提供了更多的实践与思索。   与很多医疗创业者不同,这位毕业于人民大学、从网易副主编位置上辞职创业的小个子,无疑是这个行业最有力量的人之一,他的力量来自于他的理想、勤奋、...

心肌梗死怎么办?让春雨创始人张锐的悲剧不再重复

2016-10-08

  春雨医生创始人张锐10月6日凌晨3时突然心肌梗死去世,年仅43岁。作为知名移动医疗创业公司创始人,张锐因健康原因意外离世更加令人惋惜。据知情人士透露,张锐过世主要因过度劳累,诱发心肌梗死。   近年来,因为心脏疾病导致猝死的报道时有发生,人们在感叹生命脆弱的同时,不禁发问如何能及时识别心肌梗死并做好预防和救治呢?为此,澎湃新闻记者对话了...

你了解这两种血液病吗? 淋巴瘤、慢粒其实没那么可怕

2016-10-08

  9月份有两个血液疾病的宣传日,分别是第13个世界淋巴瘤宣传日、“国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日”。近日,为普及这两种血液疾病的医学知识,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先后举行了两场义诊活动,呼吁人们关注这两种血液疾病。同时,专家表示,只要规范治疗、合理用药,这两种疾病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怕。   淋巴瘤:在肿瘤中治愈率较高  &em...

自噬可用于哪些研究领域

2016-10-05

2016年诺贝尔奖由71岁的日本东京工业大学荣誉教授大隅良典荣获。得奖的理由是,他解析了细胞自噬作用的机制。细胞自噬从字面上看,就是细胞把自己吃掉,这其实是一种细胞自身成分降解并回收利用的基本过程,能快速提供能量,为细胞成分更新提供原材料,因此在细胞应对饥饿、压力或其他挑战时都能发挥重要作用。如果发生感染,细胞自噬还能消灭入侵的细菌和病毒。胚胎发育和细胞分化也都离不开细胞自噬。细胞可以通过降...

传染性癌症可能存在

2016-10-04

据《纽约时报》2月26日报道,多篇最新医学论文指出,具有传染性的人类癌症在医学上是可能存在的。但它并非像病毒那样传播,而是直接以癌细胞的形式从一个人身上转移到另一人身上,并在新宿主体内肆意生长。 生活中人们总是“谈癌色变”,在以往的常识中,即便是最恶性的肿瘤也有底线——顶多和宿主同归于尽,癌症的下一次攻击必须从下一个受害者身上重新开始。然而,假设癌细胞有了传染力,那么它不仅能从一个器官转移到...

专家解读:细胞自噬机制研究为何摘得诺奖?

2016-10-04

10月3日下午五点三十分,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Yoshinori Ohsumi)的名字出现在诺贝尔奖官方网站的首页——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桂冠因其发现细胞自噬机制最终被他一人独自收入囊中。 近几年来,细胞自噬一直被视作得诺奖的热门而屡屡出现在各类诺奖预测名单中。浙江大学医学院教授刘伟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他们前几年一直期待这个领域获得诺贝尔奖,“今年得知大隅良典一人独立获得,真是非...

5%人群由基因决定他们比常人更早衰老死亡

2016-10-04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最新研究表明,一些人群的寿命长短是由他们的先天基因决定的,与后天吸烟、饮酒和饮食习惯没有关系。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目前,科学家一项创新研究表明,5%的人群是由基因决定比其他人衰老得更快、死亡得更早。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科学家最新证据表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内部时钟”,其运行进程与其他人速度并不一致。这意味着一些人群会比普遍人高50%的概...

细胞自噬与肿瘤

2016-10-04

北京时间10月3日下午5点30分,瑞典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大会宣布将2016年诺贝尔医学奖授予日本东京工业大学Yoshinori Ohsumi教授,表彰他发现自噬机制的杰出工作。 细胞自噬是细胞内重要的物质分解代谢过程,通过双层膜结构的自噬泡包裹错误蛋白或受损细胞器,与溶酶体融合,经溶酶体酸性水解酶水解作用产生氨基酸等生物分子,并最终被细胞重新利用,实现细胞内物质的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