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转化医学是什么?
推荐活动



专家访谈
找到约3207条结果 (用时0.1656秒)
新研究称常用智能手机改变大脑形状功能
据国外媒体报道,智能手机已是现代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一项新研究发现,智能手机可能会改变人脑的形状和功能。 专家发现,每天使用触摸屏手机的人有更大更强的躯体感觉皮质。这个区域位于大脑中心,控制拇指运动。他们认为,使用智能手机的时间越多,大脑和手的联系就越大。 一项着眼于使用手机造...
施一公研究组成功背后的故事
这是一场全球生命科学领域持续数十年最激烈的赛跑,中国科学家以一次完美的撞线赢得了胜利。 2014年6月29日,英国《自然》杂志以长文形式在线发表了这个让全世界顶尖生物学家都为之一震的惊人发现。它也是罕见的,让世界顶级期刊《细胞》《科学》“疯抢”的重大成果。 “我很紧张。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召开新闻...
医学研究成果去哪了?医企代表为转化医学出良方
“医院发表了无数文章,但都是纸,研究应该要使病人群体真正获益。”在中关村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医企创新合作大会上,谈及转化医学跨界融合,北京佑安医院李宁院长直言不讳,“目前,在产学研用各方面,可以用‘支离破碎’来形容。” 国家卫生计生委法制司张春生司长认为: “中关村已经在重大新药、高端医疗器械、基因检测、互联网医疗乃至社会办医等...
开发出具有医学研究潜力的声波细胞分离技术
发表在国际杂志Lab on A Chip上的一篇研究论文中,来自格拉斯格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开发了一种分离细胞的新方法,其或许对未来医学研究会带来较大的帮助;研究人员在文章中揭示了其如何利用移动的声波来逐步从细胞残骸中分离对临床有用的细胞。 在细胞处于特定阶段从组织中分离细胞的过程需要从细胞碎片和其它的无关物质中进...
国务院研究2015年药品招采新方案
集中采购方向不能动摇 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毛宗福表示,在实行药品政府定价的时代,药品集中采购部门事实上是在药品最高限价的基础上,通过量价挂钩的办法,进一步压低药品价格。药品价格放开后,最高限价不复存在,集中采购工作面临的压力会更大。 与会专家认为,药品价格放开的实质是价格改革,是要建立新的药品价格发现机制。实践探索证明...
研究人员正在考虑采用血浆治疗埃博拉
在过去的几个星期,恢复期血浆治疗(CPT)的临床实验已经在利比里亚开始,而在几内亚和塞拉利昂的实验也将展开。如果这种治疗可以拯救生命,这种方法可以快速扩大。 这种疗法如果成功,将会提高人们对CPT疗法治疗其他新的没有有效药物或者疫苗的传染性疾病,例如SARS,禽流感以及中东地区呼吸道综合症(MERS),的潜力的认识。“恢复期血浆临床实验被认为也可以用于其他的新兴感染疾病,”英国公共卫生中...
研究人员在肺癌中发现一些新的异常基因
目前,开发新的能有效治疗肺癌的疗法是一件有挑战的事情。部分原因在于肺癌中很多基因突变在发挥着作用。 密歇根大学综合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员通过分析肺癌的DNA和RNA, 发现与肿瘤内含有少量基因融合的患者相比,肿瘤内含有大量基因融合的患者后续病情更严重。基因融合是存在于癌症中的一种基因异常,当基因重排和融合在一起时就发生基因融...
中国医生在Lancet称:有责任,但没时间搞研究
如果把发表SCI论文和晋升这一话题抛到年轻医生群体,多会群情激昂。是啊,医生不好做,中国的医生尤其难做。临床研究到底是奢侈品,还是必需品?SCI论文难道已变身为中国医生发展之路的流氓? 同济医科大学Li Xiang等在《柳叶刀》撰文称,作为医生,承担医学研究是很必要的,因为“从事医学研究,有助于发展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严谨的思维”。尤其在中国,海量的各种疾病病例...
Nature:中国顶级研究机构TOP 200
继11月Nature杂志以增刊的形式出版了2014年自然指数后,12月17日的Nature杂志再度推出了有关中国的一期特别增刊《Nature Index: 2014 China》。根据自然的"加权分值计数法"指数(WFC)评分,中国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科研产出国家。在这期的特刊中,Nature分析了2013年1月1日到12月31日中国发表的...
卫计委:中国首个干细胞临床研究规范性文件即将颁布
国家卫计委会同国家食药总局日前召开了干细胞临床研究专家委员会会议,会议形成的意见正逐级上报,等待最后的签发出台。据国家卫计委人士对财新记者透露,由此,新的干细胞项目研究和开发的监管政策已获基本共识,如果不出意外,正式文件有望近期通过,其主旨还是推动中国干细胞研究的进展。 国家卫计委人士对记者透露,干细胞产业作为前沿生物技术,一直受到资本市...
英国NHS指定11家研究所进行10万基因组计划
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今天宣布,11家基因组医学研究中心将启动10万基因组研究计划。 这个项目创建于2012年,旨在收集关于癌症及其他疾病的相关信息,反过来,将所得的研究成果用于更好地治疗患者的疾病。 2015年将启动这个项目的主要阶段,预期将包括75000名参与者,这些参与者患均有危及生命或令人衰弱的疾病。...
Science:科学家开发出可用于医学研究的人工分子转运蛋白
近日发表在Science上的一篇研究论文表示,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等处的研究人员首次开发出了一种可以携带跨膜单一原子的人工转运蛋白,其为开发一系列新型小分子来进行纳米研究及医药领域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线索。 每一个人类细胞都由脂质层所包围,而脂质层作为天然的分子屏障,其可以保护细胞器及其它元件,而这种细胞“皮肤”也很...
石乐明:快乐行走在药物基因组学研究路上
淡泊名利的石乐明非常重视自己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的身份,他说,这与他参与的大型国际合作研究计划密切相关,在10多个国家100多个单位的近200名科学家参与的MAQC/SEQC大型国际合作研究计划中,作为领衔者,“千人计划”的身份是自己重要的“名片”,更是自己身为中国学者的骄傲。 石乐明的研究成果也一直在为他的“骄傲”加分。近...
Immunity:癌症免疫学研究的转折点
圣裘德儿童研究医院为首的科学家开展的一项研究确定了肿瘤使用白细胞种类,以促进自身生长和抑制战胜肿瘤疾病的免疫系统。结果发表在科学期刊Immunity上,标志着癌症免疫学一个转折点,并提供了开发更有效免疫疗法的基础。 多年以来,研究人员已经知道与健康个体相比,白细胞中的不同群体即骨髓来源的抑制性细胞(MDSC)在癌症患者更丰富。该细胞增强癌细胞的生长,抑制T细胞靶向并摧毁肿瘤细胞。...
2014七大有关返老还童的科学研究
时间过得真快,2014年马上就要离我们而去,迎接我们的将是崭新的2015年,又有人在感慨,“苍天呐,我们又老啦!“,想想看自秦王统一天下后,寻找返老还童灵丹妙药的传说故事,就一直没有停歇过。对此,小编今天也按耐不住以往对生命领域的激情,对2014年发生生命领域里,生命”大咖“们发表过的有关”返老还童“的科学研究进行了一一回顾。希望你们喜欢。 血液中或有返老还童因子 ...
研究病原体?《自然》杂志认为须对微生物和宿主共同分析
19世纪80年代末,“病原体”这个术语开始被用来指代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从那以后,科学家一直在寻找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中造就其致病能力的特质。一些重大发现如各种细菌和真菌毒素在致病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已经产生。的确,那些最久远和最可靠的疫苗诸如白喉和破伤风疫苗,通过促使人体产生让细菌毒素失效的抗体来抵御疾病。 然而,如果没有宿主,细...
英国85万英镑推进渐冻人ALS表观生物标记物研究
Innovate UK(前身:英国技术战略委员会)资助85万英镑用于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ALS的表观生物学标记物的研究。 该项目是由牛津BioDynamics公司领导,由牛津大学临床神经学系参与进行的。项目的经费总额将达到1300万英镑。 公司将利用其EpiSwitch technology平台来研...
英研究称医生爱在音乐环境下做手术
据俄罗斯“医学论坛”新闻网12月15日消息,英国威尔士大学科学家研究称,80%的外科医生喜欢在音乐环境下做手术,因为音乐可以使人镇静。 医生认为,音乐有助于其交流合作,从而能更为高效地工作。但有批评者认为,音乐在手术过程中可能会分散注意力,对此,医生们作出反驳称,音乐非但不会分散注意力,反而能够使其聚精会神地完成复杂的手术,因为悦耳的音乐能使工作氛围更加和谐。同时,...
NIH拨款7000万美元资助疾病基因组研究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计划投资新建两个遗传疾病基因组学研究中心。NIH投资6000万美元助研常见疾病遗传因素的研究,另外1000万美元资助孟德尔遗传性疾病的研究。 这些基因组学研究中心将是大规模测序平台,用于鉴定遗传学疾病的罕见基因变异,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项目目标包括尽可能全面和更好地了解基因组结构,探索一系列遗传性疾病的致病因素。项目强调的是全基因组测序,...
王辰院士:医生注定是研究者
“我国的临床医学研究,资源丰富,但却涉猎粗浅、观念落后,同时成果又最实用、需求最急迫。”近日,在“第五届重大疾病防治科技创新高峰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日友好医院院长王辰在题为《我国临床医学研究体系与能力建设》的报告中提出,临床研究是医生的天职天命。 目前社会上有种偏见,认为医生可以不作研究,甚至有人将医生与研究割裂开来。但在王辰看来,医生注定就是研究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