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基因组测序在临床感染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感染病分子诊断中,PCR是公认的首选技术。然而全基因组测序(WGS)可能会超越PCR成为首选。在今年举行的欧洲临床微生物学和感染病大会(ECCMID)上,关于该技术的科学研究展示数量迅速增长,正好证明了这一点。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及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开始评选
为激励广大女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创造热情,引导广大女性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创新型国家建设伟大实践,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欧莱雅(中国)有限公司决定共同举办第十三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评选活动,并实施2016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
治疗肿瘤的“救命药”平阳霉素为何停产?
德州四岁半的男孩宁宁患淋巴肿瘤,急需一种名为平阳霉素的针剂进行化疗,家人以为只是普通的药品,没想到几乎找遍了济南的医院和药店,甚至连省内外的朋友都联系了,可还是一个结果:药早就断货了。齐鲁晚报记者联系生产厂家被告知药品已经停产。
达安基因联合暨南大学 开启基因测序&分子营养学
6月27日,达安基因与国内科研实力雄厚的暨南大学重磅联手,成立了“疾病易感基因与饮食健康联合研发中心”。达安基因与暨南大学把基因测序技术与分子营养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启基因测序+分子营养学的健康密码。为此,我们对达安基因大众基因产品事业部总经理陈英杰以及参与该项研发的暨南大学陈龙博士进行了专访。
南方日报:细胞免疫治疗业内人士呼吁深圳先行先试
在细胞免疫治疗受医疗事件影响被严格控制后,本报报道《深圳细胞治疗行业何去何从》引起深圳政府部门的重视。在近日举行的伞友医学论坛上,深圳细胞免疫治疗行业、基础和临床研究领域、产业界和政府等相关部门代表聚集一堂,共同探讨深圳细胞治疗产业的出路。
四川省肿瘤医院院长:中美精准医疗,不是“一回事
“精准医疗”持续在全球医学界、科技界引起震荡。根据中国“十三五”计划,其间我国将启动一项“精准医疗重点科技研发计划”,旨在把示范中心的成果运用到临床实践。
为什么有人做了基因检测后很失望?
近年来基因检测越来越热,上网一搜基因检测公司一大把,接受基因检测的人也慢慢多了起来。然而,受检者中对基因检测失望的却不在少数,这是什么原因呢?
iPS 10年历史回顾
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PS)问世之初,人们认为它将引起一场医学革命。但10年后的今天,科学家们发现,iPS更多的是变革了生物研究领域。
英国医疗团队勇于创新 让无免疫系统女孩重获新生
来自英国的4岁女孩Kristina Vukolova自出生6个月大时就被诊断出患有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症,医生曾断言称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医治,一般都活不过一年。
许多美国医疗机构已经尝到医疗大数据分析带来的“
医疗大数据的应用已经开始凸显价值,动脉网从多家海外媒体了解到,很多医疗机构已经开始运用分析软件来处理医疗数据并从中受益,主要应用包括:疾病复发率大幅减少、医疗管理水平提升、疾病高发人群识别、实时数据处理等。
基因测序“摩尔定律”初现,“三代测序”要革“二
在“二代测序”(NGS)尚未迎来投资热潮的情况下,技术突破捷报连连的“三代测序”(3GS)又进入到了投资人的视野中。1986年,第一台商用基因测序设备正式出现,到第二代测序设备出现,期间间隔了19年时间。而第二代设备问世,到第三代设备的诞生,仅仅用了5年,基因测序设备的更新换代速度正在不断加快。
抗生素之路还能走多远
当法国医科学生欧尼斯特·杜彻斯尼和英国生物化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相继在1897年和1928年从霉菌中分离出了第一例抗生素——青霉素时,他们恐怕想象不到,在几个世纪之后,这个重大的发现会对人类和一些动物造成严重威胁。
体外诊断发展势头好 但不可盲目跟风
体外诊断(IVD)行业近年来发展迅猛,深受资本青睐,但热炒之下,亦有隐患。国内被称为“全球最大基因测序公司”的华大基因,一度被资本扎堆疯抢,创下200亿估值,而面对净利润仅录得2800万元,一半以上的PE落了个本金浮亏。
多元化检测技术助力液体活检(ctDNA)临床应
传统的组织活检,因其局限性,如肿瘤的异质性、肿瘤患者无法进行手术、某些肿瘤解剖位置不便进行穿刺及穿刺自身的临床风险等,可能导致患者无法获得针对性治疗;液体活检(Liquid biopsy)作为组织活检的补充,通过非侵入性取样降低活检危害,在动态监测肿瘤进展和治疗反应等领域获得临床认可,已成为肿瘤精准医疗领域炙手可热的明星技术。
染色体基因组芯片在儿科遗传病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在欧美国家,染色体基因组芯片分析(CMA)目前已成为一项常规的临床遗传学诊断工具。近几年我国CMA的临床应用在逐步推广,为众多遗传病患者提供了精确分子诊断。
《Nature》中国特辑——中国首先攻克了DN
六年前,中国成为了DNA测序的全球领袖——当时都归功于一家企业,华大基因(BGI)。在那时,这家位于深圳的公司刚采购了128台全世界最快的基因测序仪,据称拥有全世界DNA解码能力的一半以上。华大基因组织了一支初出茅庐的青年生物信息学家大军,与全世界顶尖研究人员合作,发表了从远古人类到大熊猫等各种生物的基因测序结果。
2016人体微生物组创新未来者大会通知
2016人体微生物组创新未来者大会由微生物组创新创业者协会联合贝壳社共同主办,主题围绕人类微生物组与精准医疗,聚焦于微生物组学产业发展。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行业内大牛与大咖们同大家一同探讨,在美国“国家微生物组计划”的催化下,人类微生物组将会迎来怎样的新春天,又会引发精准医疗产业怎样的新变革?
北大专家:中国若做 “换头术” 就是医界耻辱
近日,北京大学医学伦理与法律研究中心主任王岳,在接受凤凰网采访时表示,不看好“换头术”,他认为此项手术风险性过高,需要经过伦理委员会进行审核,“一旦实施,就是中国临床界的耻辱”。
Nature:十年间,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如何改变
科学家对其最初的设想是重编程成体细胞,并诱导其分化成干细胞、神经元或者其他任何细胞,最终用于疾病的治疗、组织的修复。这种个性化的医疗能够降低免疫排斥的风险,同时还绕开了使用胚胎干细胞引发的伦理道德问题。
栏目推荐
| 第五届单细胞技术应 |
| 【快讯】翌圣生物完 |
腾讯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