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2025第六届单细胞&空间组学前沿学术盛会在北京隆重开幕,大咖齐聚,共话单细胞与空间组学发展新篇章!
导读 | 2025年9月19日,第六届单细胞技术应用研讨会暨空间组学前沿研讨会在京盛大开幕! |
2025年9月19日,第六届单细胞技术应用研讨会暨空间组学前沿研讨会在京盛大开幕。本次会议吸引了众多领域内顶尖学者、临床专家、技术开发者及产业界代表齐聚一堂,围绕研究前沿、技术革新、临床转化与产业协同展开深度对话。不仅为大家带来了前瞻性的洞见,更是点燃了众多创新的思路和想法,为推动单细胞和空间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交流平台。
开幕式:产学研协同,共启新篇章
会议在转化医学网CEO潘刘阳先生的主持下拉开帷幕。
转化医学网CEO、新源转化医学中心主任 潘刘阳
在开幕致辞环节,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基因检测技术分会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王向东教授回顾了单细胞技术十年发展图谱。他指出,单细胞系列论坛越办越好,本届会议汇更是聚了医院、科研院所的众多国家级专家报告;参会嘉宾质量也创新高,展区也汇集了很多领域内的高新技术企业。构建了覆盖技术研发、临床验证到产业应用的全链条对话平台。王教授对参会的嘉宾表示了热烈欢迎,并预祝本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基因检测技术分会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特聘教授 王向东
随后,学术代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焦建伟研究员进行致辞,他讲到单细胞与时空组学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革新着生命科学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在肿瘤微环境解析、神经疾病机制探索、药物靶点发现及疫苗研发等关键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希望通过本次研讨会搭建高水平交流平台,促进基础研究、临床研究与产业转化的深度融合。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 焦建伟
在嘉宾致辞结束后,大会隆重举行了单细胞研究与转化产业基地授牌仪式,标志着产学研医协同创新迈入新阶段。

单细胞研究与转化产业基地授牌仪式
前沿与转化论坛:解码科学难题,加速成果落地
在主题分享环节,首位报告嘉宾是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焦建伟研究员。他以“神经干细胞调控机制研究”为题,深入探讨了神经干细胞在发育与退化过程中的关键调控机制,为理解脑疾病发生机理及开发靶向干预策略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 焦建伟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任仙文研究员围绕“单细胞时空重构与人体免疫地图”展开演讲,系统介绍了如何利用单细胞技术重构免疫细胞的发育与应答时序,绘制高精度人体免疫图谱,为理解免疫系统动态调控及相关疾病的机制提供了关键技术和洞见。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 任仙文
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北京) 秦伟捷研究员以“组织空间、细胞和亚细胞分辨蛋白质组研究新技术”为题,重点介绍了其团队在蛋白质组学领域的技术突破,实现了从组织宏观到亚细胞微观的多尺度、高分辨率蛋白质动态解析,极大提升了精准获取生物空间蛋白质信息的能力。
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北京) 研究员 秦伟捷
北京大学魏勋斌教授围绕“免抽血在体流式细胞动态监测结合人工智能突破循环(肿瘤)细胞检测瓶颈”,介绍了其团队开发的在体、无创动态监测技术,通过融合人工智能方法,显著提升了循环肿瘤细胞检测的灵敏度与准确性,为肿瘤早期诊断与动态追踪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
北京大学教授 魏勋斌
深圳市真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CTO孙雷先生以“国产测序平台助力多组学创新”为题,分享了他们公司自主研发的高通量测序平台在多组学研究中的应用与突破。他重点介绍了国产技术如何在提升测序通量、精度与成本效益的同时,为基因组、转录组及蛋白质组等多层次生物大数据的高效整合与创新研究提供了关键支撑与解决方案。
深圳市真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CTO 孙雷
郑州大学李保国教授分享的“从单细胞转录组到单细胞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报告,系统介绍了其团队在单细胞多组学技术整合方面的前沿工作,成功实现了从转录组向蛋白质组的跨层次技术延伸,提升了在单个细胞水平同步解析多维度信息的能力,为精准揭示细胞功能异质性及机制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郑州大学教授 李保国
蛋白质组前沿与应用论坛:洞悉生命功能,引领精准医学
浙江大学方群教授围绕“基于微流控技术的单细胞蛋白质组和多组学分析”主题。分享了其团队利用微流控芯片技术,在极微量样本处理与高通量单细胞分析方面的创新突破,实现了单细胞水平蛋白质组与多组学数据的高效、精准获取,为细胞异质性研究和临床精准诊断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浙江大学教授 方群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袁辉明研究员以“基于液质联用的单细胞多维度多组学分析新方法”为题,详细介绍了其团队在整合液质联用技术与单细胞测序方法学上的重要突破。该新方法实现了在单个细胞水平同时对多种组学分子进行高效、灵敏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极大提升了解析细胞异质性和功能多样性的能力,为疾病机制研究和生物标志物发现提供了强大的多维数据支撑。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研究员 袁辉明
Standard BioTools中国资深应用专家牛惠女士以“40+蛋白同步解码:组织成像质谱流式重塑空间生物学新边界”为题,展示了成像质谱流式技术在同时检测40余种蛋白质方面的重大突破。该技术实现了在组织原位对蛋白质表达进行超高参数、空间保留的精准解析,极大拓展了多靶标、高复杂度生物学问题的研究边界,为肿瘤微环境、免疫反应及疾病机制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多组学视角。
Standard BioTools中国资深应用专家 牛惠
上海交通大学丁显廷教授分享了题为“单细胞时空蛋白组学技术及在器官移植领域中的应用”的报告。介绍了其团队开发的单细胞分辨率下蛋白质组动态解析新技术。该技术能够精准揭示移植器官微环境中细胞功能状态、免疫应答及相互作用的时空动态变化,为深入理解移植排斥机制、改善术后监测及提升免疫治疗策略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工具和临床洞见。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丁显廷
中国医学科学院系统医学研究院/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叶子璐研究员以“高通量痕量及单细胞蛋白质组学方法开发与应用”为题,介绍了其团队在蛋白质组学技术灵敏度与通量上的重要突破。他们所开发的新方法实现了对极微量样本乃至单个细胞内蛋白质组成的高通量、高覆盖精准解析,显著提高了蛋白质组的鉴定深度和定量准确性,为发现疾病标志物、揭示细胞功能异质性及调控机制提供了强有力的新技术路径。
中国医学科学院系统医学研究院/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研究员 叶子璐
基础与临床关键对话论坛:架起科研与实践桥梁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陈克终教授带来了“空间组学技术在肺癌临床诊治的探索”的报告。深入分享了其团队将空间转录组及蛋白组技术应用于肺癌临床研究的系列成果。该研究精准解析了肺癌组织内部的异质性、免疫微环境空间结构及其与治疗反应的关系,为肺癌的早期诊断、疗效评估和耐药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空间生物学依据和转化方向。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教授 陈克终
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信息副研究员廖上峰先生以“跨领域透视生命:时空组学在多领域复杂系统解析中的关键应用”为题,系统展示了时空组学技术在肿瘤微环境、全脑分子图谱、器官发育及植物系统等复杂生命过程中的强大解析能力。该研究通过整合多维生物信息与空间坐标,实现了对生命过程的高精度、全景式动态解读,为理解生物学复杂系统和推动跨学科研究提供了关键的技术路径与解决方案。
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信息副研究员 廖上峰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昕教授分享了“单细胞及空间转录组在乳腺癌中的研究进展”,系统阐述了如何运用单细胞及空间转录组技术深入解析乳腺癌的异质性构成及微环境特征。该研究不仅揭示了疾病进展与治疗抵抗的新机制,还为乳腺癌的分子分型、预后评估及个性化治疗策略提供了关键的数据支持和转化方向。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教授 王昕
北京大学/昌平实验室高歌研究员在题为《Towards a Cell in silico》的报告中,前瞻性地探讨了基于多尺度数据整合与计算建模构建“硅基细胞”的愿景。该研究通过融合单细胞多组学、时空动态信息与人工智能方法,致力于在数字世界中模拟和推演细胞行为与功能状态,为理解生命机制、预测细胞命运及疾病干预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范式和理论框架。
北京大学/昌平实验室研究员 高歌
圆桌讨论:解码生命图谱--单细胞与空间组学的协同破局
会议最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研究员郝宇钧主持下,北京普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伙人&研发负责人宋广涛、利德健康科技(广州)有限公司CEO张峰、深圳市真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CTO孙雷、上海烈冰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总监王超、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信息副研究员廖上峰等专家,围绕“解码生命图谱--单细胞与空间组学的协同破局”展开深入对话。嘉宾们从技术瓶颈、数据解读、临床转化、跨领域协作等角度出发,深入探讨了当前单细胞与空间组学在分辨率、通量、多组学整合及标准化等方面面临的挑战,强调了人工智能在挖掘因果机制、构建空间模型中发挥的关键作用,并一致认为推动产学研医深度融合、建立行业标准、促进数据共享与平台兼容,是实现技术真正走向临床、服务精准医学未来的核心路径。讨论为单细胞与空间组学在肿瘤、神经疾病、新药研发等领域的应用指明了协同创新与转化落地的方向。






在与会专家的热烈讨论和观众的积极互动中,第六届单细胞技术应用研讨会暨空间组学前沿研讨会第一天的日程圆满结束!
明日精彩预告
9月20日9:00开始,“基础研究与算法突破”、“多组学整合与跨学科融合”、“基础研究与疾病机制”三大主题论坛邀请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宋咏梅教授、北京大学曾泽贤研究员、北京基因组研究所蒋岚研究员、北京大学王月丹教授、国家生物信息中心张维绮研究员、清华大学周帆研究员、北京大学薛瑞栋研究员、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毛凤彪研究员、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朱墨桃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吴青峰研究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晋康新研究员、北京大学国际癌症研究院郑春红研究员、天津中医药大学刘力研究员、北京大学王东方副研究员、Bruker Spatial Biology中国市场部经理牛璐瑶女士、博奥晶典科研服务产品经理李立超博士等领域内一线专家将带来更多精彩报告,欢迎继续参与,与众多大咖面对面交流!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