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活动

【快讯】2022第二届新型诊断技术临床应用沙龙于8月31日在广州成功举办

首页 » 产业 » 快讯 2022-09-02 转化医学网 赞(12)
分享: 
导读
8月31日,第二届新型诊断技术临床应用沙龙在广州成功举办


8月31日,第二届新型诊断技术临床应用沙龙在广州成功举办,本次沙龙由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基因检测技术分会、中国遗传学会遗传诊断分会和转化医学网主办,丹纳赫生命科学承办。目前,体外诊断已经成为人类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疾病与健康管理不可或缺的工具,随着医学检测技术的发展,新型诊断技术也在不断更新迭代,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流式细胞术、NGS及电镜技术等的出现和发展,为精准医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沙龙邀请了多位临床专家、病理专家、检验专家和应用专家,围绕新型诊断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进行主题分享,共同探讨新技术为临床诊断带来的精准和便捷。


活动由丹纳赫生命科学高级市场开发经理朱林先生主持,他热烈欢迎了线上线下的参会老师及专家,并对沙龙的背景进行了阐述。目前精准医疗产业兴起,精准诊断技术不断出现,丹纳赫生命科学旗下公司也在积极布局相关技术,希望通过丹纳赫生命科学平台的先进技术和临床专家相结合,最终达到提升诊疗效率、患者受益、多方共赢的局面,开发领先的诊断工具和技术,推进挽救生命的科学研究。
丹纳赫生命科学  朱林
01
主题报告环节,首先进行分享的是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病理科主任李建明教授,他作了《我的分子病理观》的主旨报告。
李教授从达芬奇和莫尔加尼为出发点,形象的讲解了病理学的发展历程,从器官病理学到细胞或组织病理学,从超微病理学到分子病理学/数字病理学。检测技术也经历了技术的不断革新,从宏观肉眼可见到,到显微镜免疫荧光,到目前普适的FISH、PCR、一带二代测序。
李教授随后介绍了分子病理学基于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分子水平上的特征,分子病理学是跨尺度、多模态的,基于病理图像基础上的精准识别分析,是病理诊断的核心,也依托于不同细胞特征和组织结构特征的有机结合。关于分子病理学的未来,李教授详细阐述了原位测序技术、人工智能识别系统的结合应用。跨尺度、多模态交叉结合可能改变病理学面貌的技术,数字病理与分子病理的融合,通过病理学特征,能够预测肿瘤基因的突变。最后,李教授指出病理学面貌的革新需要基于结构基础上的高通量分子生物学技术;基于结构基础上的计算机、数学及工程学与病理学的融合,跨尺度、多模态交叉融合的核心大数据是关键。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李建明
02
随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赵峰博士代肿瘤内科主任医师胡海教授作了《肿瘤自身抗体用于早诊的研究》的主旨报告。
赵博士首先分享了14大癌症的标志性特征,这14种特征参数将会成为癌症概念化标志新的核心组成部分,癌症概念化标志有助于我们将癌症在遗传学、细胞和组织生物学、病理学和治疗反应等的多样化表现进行综合化分析,从而提炼出一套逻辑化的科学理论,以便更加充分的理解癌症的发生发展机制,并用于癌症治疗中。
随后赵博士详细阐述了肿瘤血清自身抗体谱,作为一种新型的早诊标志物从肿瘤的免疫原性出发,引起宿主免疫反应,不同的抗原性物质具有强弱不等的免疫原性,它取决于物质的属性、分子量、空间构形等许多复杂的因素。自身抗体谱技术具有血清中出现时间早、血液检测时间窗口长、血液信号强度高等特点。以国内外学者关于肿瘤自身抗体对术后复发的监测研究为例,结合肿瘤早诊试剂盒制备技术的路线,液态悬浮芯片技术具有高通量、样本量少、敏度高、重复性好等特点。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赵峰
03
接下来主题分享的是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医学检验中心主任李珉珉主任,她作了《治疗药物监测的临床应用》的主旨报告。
李主任首先阐述了精准用药的概述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的现状,每年有近220万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花费近1770万美元。而治疗的药物有效率不到40%-60%。这意味着精准医疗的发展要做到客观准确完整可预防性、少倾入性。从‘千人一药’到‘量体裁衣’,机体对药物反应性的差异,要求个体化的精准用药需要结合药物效应动力学、药物代谢动力学、治疗药物检测以及药物基因组学检测。
李主任随后介绍了药物检测的必要性,从患者考虑可以缩短住院日;从医院考虑可以降低医疗事故、提高医院收入、为临床用药提供精准的指导。药物效应的监测是直接指标,药物浓度的检测是药物治疗判断的间接指标。TDM的理论基础是药物只有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安全有效,剂量、血液浓度、药理效应是不良反应的三个重要影响因素。
李主任最后分享了多个临床药物监测案例,通过解读《万古霉素治疗药物监测》指南意见,药物监测不仅能提高药物疗效、降低药物不良反应,还能指导个体化治疗方案、寻找药物无疗效原因,进而揭示药物相互作用的机制。通过血药浓度监测、调整计量、血液浓度复查,用精准检测一小步,促进个体化用药一大步。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李珉珉
04
最后,来自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学检验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大科副主任欧阳涓主任作了《精准医疗背景下血液肿瘤流式MRD检测》的主旨报告。
欧阳主任首先解释了血液肿瘤中MRD检测的背景,流式细胞术需要结合形态和病理、流式免疫分型、免疫组化、细胞核分子细胞遗传学、药理学和基因组学、病原微生物。这要求血液肿瘤的精准医疗需要一系列的实验室检查,通过筛查、危险度分层、化疗后疗效评价、移植后疗效评价,最后预测复发。MRD微小残留病是肿瘤细胞增殖和复发的根源,新方案CR率越来越高,但仍不可治愈。
欧阳主任以多发性骨髓瘤MM MRD检测为例,传统判断MM治疗效果完全缓解(completeremissionCR)条件之一是基干血清和尿液中检测不到M蛋白持续6周以上,骨陷涂片和/或骨髓活检中浆细胞比例<5%。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流式细胞等方法技术的运用使MM MRD 的检测从量的角度分析病情变化,早期预测复发;判断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指导 MM个体化治疗,从而提高移植成功率减少复发率。
欧阳主任最后详细对比了MFC、ASO-PCR、NGS、PET/CT多种检测方法的优缺点。以AML治疗后的MRD检测为例,通过对MRD结果解读,结合流式、形态的关系,判断CR的情况,在随访的病人中,流式阳性、而qRT-PCR阴性要考虑出现第二种肿瘤(t-MDS),如果病人出现分子生物学复发、动态增长就要积极干预。由于不同实验室在灵敏度、解读方面存在较大差异,MRD检测也急需标准化。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欧阳涓
本次活动除了设置主题报告外,还设置了实验室参观环节,让与会者近距离体验新型诊断技术及设备。丹纳赫中国生命科学研究院从精准医学的创新、应用和落地到生物药研发、生产、质量控制的全流程,希望为用户提供沉浸式的实际应用场景体验和实践。本次活动参观的实验室主要是位于广州生物岛的应用研发中心,生命科学平台的应用科学家为与会者详细介绍了在医学诊疗中,丹纳赫生命科学从样本自动化前处理到临床检测以及结果分析的整体解决方案。诸如丹纳赫生命科学旗下SCIEX的高分辨质谱Zeno TOFTM 7600系统,搭配艾杰尔-飞诺美的bioZen系列色谱柱可以高效完成抗体药物的一系列结构表征工作。bioZen系列色谱柱采用钛合金涂层柱管,可以减少蛋白残留,获得更高的稳定性和重复性。



沙龙现场

活动在与会嘉宾参观实验室后落下帷幕,第二届新型诊断技术临床应用沙龙也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未来,主办方将举办多种形式的交流参观活动,从精准诊疗到新药研发,让用户更多的了解丹纳赫生命科学扎根中国,本土化运营,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和产品的决心,和大家一起,共促健康中国事业。
评论:
评 论
共有 0 条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