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会新刊《中华药械研究与临床》正式启航!
导读 | 中华医学会新刊《中华药械研究与临床》正式启航! |

2025年7月4日,《中华药械研究与临床》第一届编辑委员会第一次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中华医学会梁春琦书记、期刊管理部王旌编审,《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兼总编辑魏均民编审,以及来自全国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00余名编委、青年编委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中华药械研究与临床》编辑部副主任夏爽主持。
梁春琦书记对期刊的创刊及首届编委会的成立表示祝贺,强调该刊填补了中文期刊在药械交叉领域的空白,承载了推动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使命。同时指出,编委会具备人才全链条覆盖、战略级阵容和全国化布局三大优势,并提出要坚持质量导向、创新传播形式、培养青年人才,打造代表中国药械创新水平的高水平学术平台;学会将提供全方位支持,助力期刊高质量发展。

王旌编审宣读了《中华医学会关于〈中华药械研究与临床〉第一届编辑委员会组成的批复》。

魏均民编审宣读了《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关于〈中华药械研究与临床〉第一届编辑委员会青年编委组成的批复》。

梁春琦书记向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郑海荣院士颁发《中华药械研究与临床》第一届编辑委员会总编辑聘书。
郑海荣院士向山东大学检验医学创新技术研究院院长王传新教授颁发《中华药械研究与临床》第一届编辑委员会副总编辑聘书。

郑海荣院士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院长吴皓教授颁发《中华药械研究与临床》第一届编辑委员会副总编辑聘书。

郑海荣院士向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周俭教授颁发《中华药械研究与临床》第一届编辑委员会副总编辑聘书。

郑海荣院士向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党委书记周永胜教授颁发《中华药械研究与临床》第一届编辑委员会副总编辑聘书。

郑海荣院士向复旦大学药学院院长李聪教授颁发《中华药械研究与临床》第一届编辑委员会副总编辑聘书。

郑海荣院士向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副主任王怡宁教授颁发《中华药械研究与临床》第一届编辑委员会副总编辑聘书。

郑海荣院士向浙江大学药学院院长顾臻教授颁发《中华药械研究与临床》第一届编辑委员会副总编辑聘书。
总编辑郑海荣院士宣读了《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总编辑任职责任书》并致辞。

郑海荣院士在致辞中表示,《中华药械研究与临床》的创办如同一个新生命的诞生,承载着新的希望与学术使命。当前,国家正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期刊当应势而为,服务药械领域成果从实验室到临床的转化全过程。
郑院士回顾了世界科技创新中心的历史演变,强调学术期刊在人才汇聚、原创思想孕育及产业革新中的重要作用,指出中国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学中心,中文期刊应在引领原创成果、传播中国方案中发挥更大价值。他鼓励编委和青年编委积极将高质量成果发表在中文期刊上,提升国家学术话语权与文化自信。
围绕办刊实践,郑海荣院士提出四点核心设想:
第一,聚焦主业,推动药械创新繁荣发展。要充分发挥科技期刊在成果发布、学术交流和政策支撑中的平台作用。要服务国家战略与行业需求,坚守学术诚信,汇聚创新人才,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氛围。
第二,守正创新,探索新型出版传播范式。面对创新药械作为“极综合交叉”领域的特殊性,期刊要立足实际需求,紧跟科技发展与政策导向,探索交叉学科期刊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依托杂志社的办刊底蕴,积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学术评价体系和论文写作标准,同时充分利用新媒体和人工智能技术提升传播效力。
第三,履职担当,优化编委会工作机制。第一届编委会是一支结构合理、专业互补、充满活力的队伍。全体编委应切实履行职责,积极参与投稿、审稿、约稿等各项工作,充分发挥学术引领和资源整合作用,为提高期刊影响力贡献智慧与力量。同时,编辑部要切实提升服务意识,做好编委、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沟通桥梁,推动形成高效协同、良性互动的办刊机制。
第四,涵养人才,支撑业界队伍建设。期刊不仅要注重成果展示,更要着眼人才成长。通过内容建设与平台引导,服务青年科研人员及新兴交叉职业群体,推动从业者理论素养、专业能力和实践水平的全面提升,为药械创新提供持续的内生动力。
郑海荣院士最后强调,《中华药械研究与临床》要以服务国家、奉献人民为追求,赓续科技期刊“创新、奉献、求实、团结”的优良传统,彰显中国风格,为推动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智慧与力量。
《中华药械研究与临床》编辑部副主任夏爽在工作报告中,重点介绍了创刊筹备与第一届编委会的组建情况,包括围绕办刊宗旨确定报道方向和栏目设置,根据文件要求和办刊需要确定编委遴选方案,以及相应的实施成效,并汇报了编辑部在学术活动、人才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工作成果,号召编委共同助力期刊高质量发展。

编委讨论环节由《中华药械研究与临床》总编辑郑海荣院士主持。到会的七位副总编辑首先发言。
顾臻教授表示,应加大对新刊的宣传力度,积极动员编委将真正高质量的稿件优先投向本刊,助力期刊快速成长。

李聪教授指出,期刊应突出自身特色,聚焦临床实际需求,重视我国原创性科技成果的展示与推广。

周俭教授强调,副总编辑要积极发挥带头作用,主动组稿,鼓励团队成员踊跃投稿;同时建议定期召开编委会议,对各位编委的工作成效进行考核。

王传新教授建议,除刊发最新研究成果外,还应重视发布临床共识与技术标准,以增强期刊在学术界和行业内的权威性与影响力。

吴皓教授提出,对于具有重大转化前景的优秀研究成果,应设立快速发表通道;同时,期刊应发挥桥梁作用,增强研究人员与管理部门、企业之间的联系,加快产品注册与上市进程。

周永胜教授建议组织不同专业方向的专题研讨会,吸引更多青年人才参与,为其提供展示与发展的平台。

王怡宁教授指出,期刊应成为专家学者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不仅要发表高水平研究成果,还应加强宣传推广,推动新兴领域的共识与标准制定。

编委也踊跃表达建议。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孔祥清教授强调,要高度重视标准与共识的制定与发布。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黄志军教授指出,应关注创新转化过程中的方法学问题,鼓励分享成功的实践案例。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马春燕教授建议设立关于最新器械研发进展的专栏,倡导从临床视角出发推动内容策划。四川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王云兵教授强调,要重视多学科交叉与协同创新,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徐婷婷教授建议,将经济学理念贯穿于药械研发全过程,关注患者支付能力与医保体系承载力,构建患者、医保、医院与企业之间的多方共赢机制。上海临床研究中心杨葛亮教授建议,将特医食品与功能性食品的临床研究纳入期刊报道范围,以拓展稿源,填补当前相关研究缺乏发表平台的空白,并建议设立专栏逐步推进。

魏均民编审在总结中指出,《中华药械研究与临床》的创办过程极为不易,具有重要的现实与战略意义。呼吁全体编委倍加珍惜这一来之不易的平台,齐心协力,共同推动新刊建设。期刊发展要注重优质稿源的引入与广泛宣传推广,提升文章引用率,推动期刊进入主流学术数据库,提高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他同时感谢郑海荣院士在期刊筹备、编委会组建、栏目策划等方面付出的巨大努力与贡献。

本次编委会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为《中华药械研究与临床》的稳健起步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坚实动力。《中华药械研究与临床》编委会与编辑部将以更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紧密协作、勇于创新,共同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引领行业前沿的高水平学术期刊,为推进我国药械领域的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中华药械研究与临床》创刊号在会议同期出版,官方网站(https://zhyxyjylc.yiigle.com/)已同步开通,点击“阅读全文”可浏览。
编辑部联系方式:
北京市西城区东河沿街69号220室,100052
联系电话:
010-51321740,51321741
杂志邮箱:
cjmcrdd@cmaph.org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