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活动

【快讯】《药精准》系列第八期直播圆满结束,多位大咖共话生物标志物与药物开发!

首页 » 产业 » 快讯 2022-08-31 转化医学网 赞(6)
分享: 
导读
8月27日,《药精准》系列第八期直播圆满结束,欢迎观看回放!
8月27日,由泛生子和转化医学网共同策划的“聚焦药靶 精准伴随”系列直播栏目《药精准》第八期直播圆满结束,本次直播围绕“生物标志物与药物开发”相关热点内容展开。


报告环节,恒瑞医药转化医学部生物标志物总监袁吉民博士作了题为“生物标志物提速药物研发”的报告。

袁博士首先介绍了生物标志物的类型,包括预后性、诊断性、替代性、监测性、安全性、药效动力学、敏感性以及预测性。袁博士认为生物标志物贯穿药物研发各个阶段,生物标志物需要药物研发平台,生物样本库又是生物标志物研发发展的基石。针对目前的检测方法,袁博士认为NGS测序平台依然占据主流地位,液体活检能系统性反应肿瘤动态过程,在癌症早筛等领域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对于单细胞测序平台,袁博士介绍了肿瘤免疫单细胞分析流程。这使得病理平台重获新生,结合大数据与信息挖掘,AI-知识图谱应用也有了一定需求,包括发现生物标志物、系统性连接多维医学核心知识,进而分析耐药机制。耐药机制相关的生物标志物也能指导下一代药物研发,进而推进单抗与多靶点联合化疗。袁博士以中国TNBC复旦分型为例,介绍了恒瑞医药针对精准分型的研发管线,从靶点发现到分析获益性人群,再到适应症验证,进而指导药物研发与临床治疗。

恒瑞医药  袁吉民


接着,来自罗氏中国转化医学肺癌负责人孙淳博士分享了“生物标志物在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中的应用”。

孙淳博士的主题报告从分享生物标志物研究是推进肿瘤精准治疗的关键、生物标志物研究案例分享、生物标志物研究在中国的机遇和挑战三个方面展开。孙博士概述了肿瘤生物标志物在临床实践及药物临床试验中的应用,表明随着对肿瘤生物学特性的深入了解及相应检测技术的更迭,越来越多的生物标志物被用于推进肿瘤的精准治疗。接下来,孙博士以罗氏IMvigor010临床试验为例,分享了血液ctDNA检测在生物标志物研究中的应用,及对后续药物临床开发的影响。在IMvigor010研究中发现,辅助治疗前ctDNA阳性MIUC患者能从阿替利珠单抗辅助治疗中获益,中位总生存期延长10个月(25.8 vs. 15.8个月);而ctDNA阴性患者在治疗组和观察组中生存无明显差异。罗氏随后开展了IMvigor011试验,旨在评估阿替利珠单抗对比安慰剂用于ctDNA阳性高危MIBC术后辅助治疗的疗效。孙博士表示尽管基于ctDNA的MRD检测在灵敏度、检测周期等技术层面上仍有进一步优化空间,但该技术已在临床研究和实践中展现了重要价值。最后,孙博士强调了试验设计、样品质量、采集流程、检测平台、合规监管等方面对生物标志物研究的重要性,认为无论从科学价值、业界投入和监管支持层面来看,在中国更高质量的推进生物标志物研究已成为各方共识。

罗氏(中国) 孙淳


随后,来自百济神州临床生物标志物副总监谭伟博士带来了“肿瘤免疫相关生物标志物的临床开发和应用”主题报告。
谭博士介绍了转化医学和生物标志物研究在药物的临床前研发和临床研发中的重要地位。并以替雷利珠单抗临床试验中的三项生物标志物研究为例,详细介绍了生物标志物研究在临床试验优势人群筛选以及耐药机制研究中的开发和应用。在胃癌和食管癌中,百济神州和ventana合作开发PD-L1 vCPS (TAP) 判读方法,在一期临床研究中证实PD-L1 TAP评分和胃癌中更优的ORR,PFS和OS相关,并将其应用到胃癌三期临床中进行进一步临床验证;在鼻咽癌三期临床研究中,PD-L1表达水平和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疗效并没有相关性,而通过高通量的基因表达测序和基因表达谱分析,发现immune hot亚组能够从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获得更优的PFS获益,并找到和疗效相关的activated DC基因表达谱;在肝癌中通过基因表达谱分析,寻找肝癌中替利单药治疗耐药相关因素,包括血管生成基因表达谱和PD1之外的免疫抑制分子的高表达等,并结合生物学机制和临床试验结果进行耐药机制的验证。最后,谭博士认为基于肿瘤的复杂性和异质性,需要在临床中进行多种生物标志物和采用一些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肿瘤进行全面的研究。

百济神州 谭伟


接下来,来自泛生子的首席医疗官胡云富博士带来了“MRD的检测与临床应用”主题分享。
胡博士的报告从血液肿瘤中MRD、实体瘤中MRD的检测与应用两方面展开。微小分子残留病灶是引发耐药与复发的关键因素,胡博士介绍了血液肿瘤MRD检测技术发展历程。基于NGS的Seq-MRD®更精准分层的MRD检测技术,能够更好地指导临床案例评估每一治疗阶段的疗效,提示是否需要更换治疗方案;同时相比传统MFC,可提早提示复发、确诊分子复发,从而及时强化治疗。胡博士进一步介绍了实体瘤MRD的检测技术与检测策略。相对于以细胞和gDNA为主要检测对象的血液肿瘤MRD,实体瘤MRD的检测以肿瘤释放到血液中的ctDNA为主,因此对于技术的灵敏度要求更高。针对实体瘤MRD常见的几种检测策略(个性化panel与固定panel,tumor-informed或tumor-naive),泛生子均基于独家专利技术Mutation Capsule( ZL201910983038.8)进行了产品布局。Mutation Capsule技术不仅具备超高的灵敏度,而且支持同一份样本多次检测、支持多方案的头对头比较,不仅可以大大加速产品开发优化过程,而且在临床应用中可以为患者节约宝贵时间。目前,泛生子与阿斯利康合作的实体瘤MRD个性化panel产品开发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并表现出优异检测性能。

泛生子 胡云富


最后一个主题报告,是来自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郭凌川教授带来的“生物标志物推进肿瘤创新药物疗法”。
生物标志物通常指能被客观测量和评价,反映生理或病理过程,以及对暴露或治疗干预措施产生生物学效应的指标。郭教授指出生物标志物的检测可广泛应用于病人的筛查、疾病诊 断、临床研究、指导用药、预后等领域。生物标志物的发现在创新药研发中至关重要,能有效 提升药物研发成功率。针对肿瘤相关分子标志物,可以采用靶向治疗、免疫治疗、联合化疗。郭教授以抗CD20单抗为例,B细胞淋巴瘤各个阶段的表达都有差异,需要通过生物标志物解释多种作用机制;以GIST靶向治疗为例,需要通过免疫组化检测结合分子诊断。郭教授随后介绍了目前流行的免疫疗法,包括作用于免疫系统本身的主动免疫,作用于肿瘤的被动免疫以及CAR-T免疫细胞疗法。郭教授表示生物标记物使得分子病理检测在肿瘤诊断及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分子病理学已涉及肿瘤的早期诊断、预后判断及个体化分子靶点检 测等多个方面;分子水平还提供了更精准的诊断和治疗策略 ;分子生物学研究不断发展,为临床应用提供了更多地分子靶向治疗药物,进一步提高了肿瘤治疗有效率和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郭凌川


讨论环节由泛生子首席医疗官胡云富主持,四位报告专家参与。四位专家围绕“多组学平台在生物标志物发现与应用中的探索”的主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探讨。
针对有多种不同克隆的PD-L1 IHC抗体在临床应用和药物临床试验中同时存在的现状,孙博士认为关键性临床试验PD-L1试剂的选择主要依赖早期临床试验和回顾性研究中的数据。随着越来越多的数据积累,在充分考虑不同瘤种PD-L1表达模式差异的基础上,简化PD-L1抗体选择的复杂性是有希望的。郭教授从临床医生角度出发,认为医院检测会选择多平台、多抗体平行检测,这要求相关药企需要制定统一的标准,进而有规范的指导生物标志物的检测流程。谭博士则认为目前药企的研发进程不一致,相关的检测依赖于临床数据,而且不同的肿瘤样本判读方法也不一致。以PD-L1为例,不同的药企都有不同的分型,这也加大了病理医生的工作量。
针对药物研发到上市的进程问题,郭教授从医院角度出发,认为多平台监测产生的差异总结有助于更加严谨的科学研究,要以病理医生判读为准。关于TMB的未来,谭博士认为对TMB期待过高,TMB作为生物标志物还不够精准,只能通过分子评判,在没有替代性的前提下,可以作为伴随诊断的定位。肿瘤突变检测也十分必要,这有助于揭示耐药机制。袁博士则认为TMB的点突变无法更好识别,需要更多角度去评判,TMB主要反映肿瘤环境,需要探索其在其他肿瘤中的适应性。
针对晚期病人的ctDNA检测, 袁博士认为临床生物样本具有差异,重点要考虑检测水平的可行性,而ctDNA技术是无创的,有一定的可行性。从科学和病人出发,临床试验中样本量会影响结果,需要做到一个平衡。液体活检检测的是免疫状态是一个动态过程,时空性、地域性存在差异。

关于选择IVD企业的建议,袁博士认为分析水平的验证、重复性、灵敏度、批次差异要相互结合,检测结果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要契合。检测结果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要契合。前瞻性筛选入组,合作双方多维度需要契合,看中合作关系以及相互成长的过程,伴随诊断的需求灵活性更高,整个分析流程质控把握也不可或缺。郭教授从医院的角度考量,认为资质以及团队运营体系是关键,从未来持续性以及政策导向性寻求好的合作伙伴,进而提升核心竞争力。技术上的分析性能也十分关键,考量多方因素,针对生物样本差异,大切片与穿刺检测导致结果差异较大,针对肿瘤异质性,蛋白质还是RNA受影响程度也有差异。以CTC肿瘤特性为例,检测结果有参考价值,但是准确性有一定差异,取材不同会导致结果差异,需要科学的态度分析。


直播在五位专家的热烈讨论中落下帷幕,《药精准》第九期将于9月举行,期待与大家再会!

讨论


另外,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家的兴趣点,提升专家的直播针对性,及时回答用户提出的问题,我们还开设了交流群。如果您对《药精准》系列直播感兴趣,那么欢迎您进群与生物医药行业的广大从业者交流想法,讨论问题,观看直播+回顾,更有多重好礼送不停!欢迎添加工作人员微信,邀您进群,请备注“姓名+单位+部门”!
本次直播在各位嘉宾以及观众的意犹未尽中圆满结束!精准医疗,诊断先行,本系列直播旨在促进创新药研发学术交流,助力创新药高质量研发,共同推动中国医药创新企业的研发探索和行业思考。《药精准》栏目采用线上直播和线下会议相结合的方式,每月一期,欢迎大家继续通过转化医学网公众号、泛生子在线公众号、《药精准》微信群来获得直播信息,参与讨论!
往期回顾
《药精准》第一期精彩回顾:MRD的监管、价值及临床应用
《药精准》第二期精彩回顾:MRD检测精准助力CAR-T细胞疗法开发
《药精准》第三期精彩回顾:多发性骨髓瘤研究进展及MRD的应用
《药精准》第四期精彩回顾:创新药物研发及发展
《药精准》第五期精彩回顾:MET靶向药物研发及进展
《药精准》第六期精彩回顾:NTRK靶向药物研发及进展
《药精准》第七期精彩回顾:RET靶向药物研发及进展


评论:
评 论
共有 0 条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