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活动

第七期CTC沙龙,“CTC单细胞的多组学技术”圆满举行

首页 » 产业 » 快讯 2022-08-01 转化医学网 赞(7)
分享: 
导读
双周一聚的CTC沙龙直播又于7月28日晚20:00如约而至
双周一聚的CTC沙龙直播又于7月28日晚20:00如约而至。
虽然是两周一次,但每一期的沙龙内容总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主要归因于围绕CTC沙龙举办的宗旨——分享最新的CTC技术,积极推动科研与临床协同发展,造福更多肿瘤患者,总是有道不完的话题。
本期沙龙的主题是“CTC单细胞的多组学分析”,正值第三届单细胞测序技术应用论坛在北京举行。白天的会场对于CTC的讨论很热烈,怀着意犹未尽的心情,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的胡志远教授继续和做客的大咖们聊起白天没有尽兴的话题——CTC的单细胞测序,做客沙龙的两位嘉宾是来自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的方向东教授和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肿瘤科的李荣教授。


首先,作为一个技术研发者,胡志远教授分享了自己实验室CTC单细胞多组学分析的工作。

CTC,又称“循环肿瘤细胞”,是从恶性肿瘤原发病灶或转移灶脱落进入血液循环系统的肿瘤细胞。一毫升的血液里有超过109个血细胞,而其中的CTC仅占个位数,这足以说明捕获CTC的难度之高。胡教授引用了“种子—土壤”学说中肿瘤转移非随机模式的猜想,强调了单细胞测序对于CTC导致肿瘤定向转移机制研究的重要意义。CTC单细胞测序的另一个目的是临床应用,尤其是指导个体化药物的筛选,而随着单细胞测序技术的不断成熟,它也将让更多的肿瘤患者从中受益。


自2004年CTC被美国FDA批准用于乳腺癌等肿瘤预后评估后,CTC的检测价值也逐渐被全球临床专家认可。作为中科纳泰的创始人之一,胡志远教授用三组临床真实数据展示了TUMORFISHER®“肿瘤捕手”产品对于PD-L1伴随诊断与预后评估的优异表现,这也显示着CTC检测技术正在进入“精准医学时代”。


胡教授用他独创的“慢谈”方式,详细介绍了CTC单细胞测序的国际进展和技术难点,从DNA到RNA到甲基化分析,娓娓道来,生动风趣。


紧接着,来自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的方向东教授介绍了中国测序技术发展的昨天和今天。测序技术的突飞猛进,测序成本的指数下降,令听众深感获益匪浅,感叹不已!


接下来,南方医院肿瘤科的李荣教授带来了临床中真实案例的研讨:某乳腺癌术后患者,连续几次在外周血中检测到间质型CTC,是否需要考虑辅助治疗?检测到的CTC个数对于预知复发或后续治疗是否存在指导意义?CTC单细胞测序是否能够对肿瘤做出溯源?
胡志远教授认为,从目前众多的临床相关研究中发现,在上皮型细胞、间质型细胞等不同类型的CTC当中,上皮型CTC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这可能也是美国FDA和我国药监局NMPA至今只批准上皮源性CTC产品的原因。
方向东教授表示,目前的单细胞测序技术还在不断发展中,对于肿瘤治疗的指导意义,可以先帮助临床解决精准治疗的难题。依靠CTC找到肿瘤的来源依然是科研及临床专家共同的研究趋势和目标。胡教授也分享了其课题组在利用CTC单细胞测序进行组织溯源方面的工作进展。
直播间内,三位教授的热烈讨论延续了近2个小时,干货满满。夜色渐深,第七期CTC沙龙在数以万计的点赞评论中圆满结束。
精彩的沙龙直播回放现已生成,错过直播的老师们,可以通过下方CTC沙龙公众号进入回放页面,与我们共享这份科学思想的盛宴。
期待下一期CTC沙龙,咱们不见不散!
评论:
评 论
共有 0 条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