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活动

STTT | 解放军总医院戴广海教授领衔创新三联治疗方案,改善晚期胰腺导管腺癌一线治疗效果

首页 » 《转》译 3小时前 转化医学网 赞(2)
分享: 
导读
对于PDAC患者而言,这一研究提供了新的治疗可能性,也能通过生物标志物指导精准用药。

10月13日,解放军总医院戴广海/韩全利/王治宽团队一项发表于《信号转导与靶向治疗》(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IF=52.7)的随机研究,为晚期胰腺导管腺癌(PDAC)一线治疗带来希望。该研究证实,由化疗、抗血管生成药物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组成的三联方案(索凡替尼+卡瑞利珠单抗+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替吉奥,简称NASCA方案),相较传统标准化疗(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吉西他滨),显著提升了患者客观缓解率(ORR)并延长无进展生存期(PFS),同时保持了可控的安全性。

研究背景与方案设计

试验概况

胰腺导管腺癌被称为癌中之王,全球每年新发超50万例,死亡近47万例。因其早期症状隐匿,约88%患者确诊时已属晚期,5年生存率仅约12%。目前,晚期PDAC一线治疗以化疗为主,如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吉西他滨(AG方案),中位总生存期(OS)约8.5-11个月;免疫治疗因肿瘤微环境抑制,仅对约1%的MSI-H/dMMR亚型有效,多数患者响应有限。PDAC治疗的核心挑战在于肿瘤微环境的双重屏障——既阻碍药物渗透,又抑制免疫细胞活性。研究团队假设,通过抗血管生成药物改善血管正常化,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解除免疫抑制,或能突破这一瓶颈。

基于此,研究团队设计了NASCA方案:以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替吉奥(S-1)为化疗基础,联合索凡替尼(靶向VEGFR/FGFR1的抗血管生成药物,同时阻断CSF1R抑制免疫抑制性巨噬细胞)与卡瑞利珠单抗(PD-1抑制剂)。研究分为两部分:Ib期通过3+3剂量递增设计确定索凡替尼推荐II期剂量;II期纳入90例局部晚期或转移性PDAC患者,1:1随机分配至NASCA组(45例)或AG组(45例),评估疗效与安全性。

关键结果:ORR翻倍,PFS显著延长

经研究者评估的意向治疗人群生存卡普兰-迈耶分析

  • 疗效数据亮眼:II期数据显示,NASCA组客观缓解率(ORR)达51.1%(23/45),较AG组的24.4%(11/45)提升超一倍;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91.1%与88.9%。中位至缓解时间(TTR)NASCA组更短(1.6个月 vs 2.5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延长至7.9个月(AG组5.3个月)。总生存期(OS)虽未达统计学显著差异(13.0个月 vs 11.0个月,HR=0.77),但NASCA组6个月与12个月OS率更高(95.6% vs 86.7%、56.5% vs 45.4%)。

  • 安全性可控:两组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EAE)发生率相近(NASCA组100% vs AG组95.6%),主要为血液学毒性(如中性粒细胞减少)。NASCA组免疫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2.2%(主要为肝炎、甲状腺功能减退等),未出现新的安全信号。


接受NASCA治疗的26例患者基线组织样本的荧光多重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研究进一步通过多色免疫组化分析基线肿瘤组织,发现:

  • 巨噬细胞极化状态:M1/M2型巨噬细胞比值高的患者,肿瘤缩小更显著(p=0.04),且PFS更长(p=0.048);

  • T细胞浸润:基线CD8+T细胞及CD8+PD-1+T细胞富集的患者,PFS显著延长(p=0.03与p=0.0035);

  • 肿瘤标志物动态:无论分组,治疗6周或12周时CA19-9水平下降者,PFS更优。

这些结果提示,肿瘤微环境特征与免疫指标或可作为预测NASCA方案疗效的生物标志物。

研究意义与未来展望


这是首个头对头比较“化疗+抗血管生成+免疫”联合方案与标准化疗的随机试验。NASCA方案的ORR与PFS提升,验证了“血管正常化+免疫激活”协同抗肿瘤的可行性,尽管OS未显著差异,可能与后续治疗(如二线伊立替康方案)的可及性有关。对于PDAC患者而言,这一研究提供了新的治疗可能性,也能通过生物标志物指导精准用药。(转化医学网360zhyx.com)

原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92-025-02441-2

评论:
评 论
共有 0 条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