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活动

【述评】医学人工智能开创药械研究新图景

首页 » 产业 » 快讯 3小时前 药械研究与临床空间 赞(24)
分享: 
导读
这篇述评像一张“医学AI路线图”:用病理-生理机制做地基,先让药物和器械在五大场景里“跑起来”,再把“中国样本”做成全球模板,最终把人工智能从“好用的工具”升级成“定义未来的核心生产力”。

一、背景与目的

作者郑海荣院士(南京大学+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在《中华药械研究与临床》杂志发表述评,用通俗语言告诉同行:
- 人工智能(AI)已从“单点工具”升级为“通用基础模型”,正把药物和医疗器械研发从“经验试错”推向“数据智能”时代;
- 中国已跑出一些标杆案例,但需要全行业把“AI 炫技”变成“机制驱动的真创新”,并提前思考伦理、监管、产业链重构问题。
二、全文逻辑总览
文章用“五大场景+一个结语”展开,既讲科学原理,也摆产业痛点,还给出“中国打法”和下一步建议。
1. 药物研发——用病理-生理机制做“底座”,让AI在靶点-分子-虚拟试验三环节互联互通
2. 医疗器械——同时突破“物理、计算、应用”三大极限,从高级自动化走向系统级智能
3. 医学影像——把物理先验“嵌入”深度学习,用欠采样+AI重建,实现“又快又清”的国产3.0T磁共振
4. 精准诊疗——先做“多模态大模型”,再为每个患者建“数字孪生”,实现预测-干预-健康管理闭环
5. 脑机接口——先治病,再走向“人机融合、人类增强”,并点出“无创高频声波”这一潜在颠覆路线
6. 结语——呼吁中国抓住产业链重构窗口,提前布局伦理治理,让AI从“辅助”升格为“创新主引擎”。
三、分场景深度拆解
(一)药物研发:AI 如何“跨越死亡谷”
1. 传统痛点
- 靶点发现:数据海量但算法弱,挖掘难
- 机制理解:对靶点作用机理认识浅,复现难
- 分子设计:模拟尺度受限,精准设计缺工具
- 平台缺失:计算与实验“语言不通”,AI结果对接不到临床,降本增效落不了地
2. 解决思路——“机制驱动的互联互通互证”
- 互联:各环节AI工具接口标准化
- 互通:数据格式、语义都以“病理-生理机制”对齐
- 互证:用计算机生成的“数字化证据”减少/替代动物或人体试验
- 减少:先筛剂量/给药路径,现场试验只验证疗效
- 改善:提前预测毒副反应,制定预案,保护受试者
- 替代:疗效评估用模型推演,降低检测频次
3. 中国实践
- 免疫系统模拟器帮肺结核疫苗选剂量
- Trial Pathfinder 类真实世界数据模拟扩大肺癌试验入组
4. 作者建议

选正在进行的临床试验,前瞻性地跑“虚拟临床试验”,把“需求-靶点-药物”全链路跑通,把AI确定性做出来。


(二)医疗器械:突破“三重极限”
1. 物理极限——成像/检测分辨率、灵敏度、时延、深部穿透
2. 计算极限——高维跨尺度数据融合、存储、带宽
3. 应用极限——“筛-诊-疗-管”全链条个性化、微无创化
4. 现状:产品仍是“单点升级”
- 胸外、泌尿机器人=3D腔镜+机械臂
- 神经外科机器人=导航+定位
结果:AI被困在“孤岛”场景,只能算“高级自动化”
5. 未来:按“第一性原理”重构系统
- 手术室核心:大模型底座+术中MRI/CT实时成像+智能麻醉+微小型机器人
- 血管介入案例:人机协同半自动送支架,术者按按钮,机械手按预设路径走

- 终极目标:自感知-自决策-自执行的“真·机器人”



(三)医学影像:把“拍照”变“摄像”
1. 传统瓶颈
- 磁共振一次扫20 min,病人动一下就伪影
- 更快与更清晰“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2. AI 打法——“物理+数据”双驱动
- 先离线训练:用海量数据学“图像先验”
- 再在线欠采样:扫1/10数据→AI生成高清图
- 把“去伪影逆问题”变成“正向生成”,边扫边优化策略
3. 国产成果
- 3.0T 智能磁共振:成像速度提高一个量级,实现“动态摄像”
- 截至2025-03 已售1300台,进620家医院,市占27%,打破GPS垄断
4. 基层延伸
- 低场磁共振+AI超分:把核心信号先采,再用3.0T大数据“补全”,让乡镇也能做大病早筛

- 移动CT:紧凑型光源+智能重建+散射校正,设备可推到床边,实现“床旁诊断”



(四)精准诊疗:从“单点大模型”到“个人数字孪生”
1. 垂直大模型现状
- 北京协和“协和·太初”:覆盖1000+罕见病
- 复旦中山“观心”:心血管病专家级知识
2. 通用大模型路线
- 多尺度(基因-细胞-器官-人)+多模态(影像-病理-文本-设备信号)
- 带来“四新”:新数据、新算法、新机制规律、新临床应用
3. 数字孪生落地流程
1. 通用大模型先学“共性”
2. 用个人全组学/影像/病历微调,生成“高精度个体模型”
3. 模型实时推演健康变化、预测疾病、评估治疗方案
4. 以最小成本做最优健康管理(仿真吃药、仿真手术先试一遍)
4. 技术瓶颈

- 跨尺度建模、多模态对齐、影像语义解析、病理特征提取仍需突破



(五)脑机接口:先治病,再“增强人类”
1. 理想指标:无创无损、读写双向、高时空分辨、全脑覆盖
2. 技术路线对比
- 植入式:精度高,但感染、排异风险大
- 无创 EEG:安全,但空间分辨率低
- 无创高频声波:空间分辨可到毫米-亚毫米级,最新研究用20 μm柔性超表面做“声全息”调控,精度压到神经元集群
3. 临床初步战果
- 复旦智能超声神经调控:难治性癫痫、抑郁、脑损伤患者疗效良好
4. 未来三部曲
1. 数据智能(大模型当“超级大脑”)
2. 物理智能(传感器-机器人-车-人形机器人全面感知世界)

3. 生物智能(脑机接口实现“脑-物”双向等权融合,人脑直接操控物理世界,物理世界实时反哺大脑→人类增强)



四、结语与行动清单
1. 科研范式即将“颠覆式”变化,中国有机会借产业链重构“弯道超车”
2. 下一步重点从技术本身转向“AI×医学”深度融合:
- 多模态大模型构建“虚拟患者”
- 高动态临床试验模拟
- 个体化用药与实时调控器械
3. 必须同步推进科技伦理、监管科学、产业标准,让AI成为“创新引擎”而非“风险放大器”
五、一句话总结

这篇述评像一张“医学AI路线图”:用病理-生理机制做地基,先让药物和器械在五大场景里“跑起来”,再把“中国样本”做成全球模板,最终把人工智能从“好用的工具”升级成“定义未来的核心生产力”。


通讯作者


郑海荣
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生学历,博士,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医学成像信息技术与仪器设备、声学/磁学生物物理。曾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完成了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中科院战略先导项目和国家重大科研仪器专项等多项重大科研项目。2006年获科罗拉多大学博士学位,后历任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项目科学家、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研究员、研究员、副院长。担任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制造业创新中心主任、医学成像科学与技术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是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会士、中国声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评论:
评 论
共有 0 条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