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活动

医生:我为什么不敢尝试救你?

首页 » 医声医事 2015-03-11 新浪微博 赞(2)
分享: 
导读
  即使我们成为了一个有丰富经验的医生,但还是有很多临床的不确定因素,有时治疗失败一个患者令很多医生却步,遇到家属不理解就自此“收手”了。
  即使我们成为了一个有丰富经验的医生,但还是有很多临床的不确定因素,有时治疗失败一个患者令很多医生却步,遇到家属不理解就自此“收手”了。

  中国医患关系紧张已经闻名世界,臭名昭著!百姓对医疗的期望值过高、医疗负担重、医疗水平的不均衡、人文关怀不够……原因多样、情况复杂,互为因果,恶性循环。除了无奈,作为一个医生我也是无能为力,但有一点,这样的环境下,最受影响的是患者。

  其他的不谈,只说说医疗吧。医疗的不确定性很多,百姓最不能理解的也是这个,无论你怎么说“个体化”,家属和患者也是理解不了,最常见的观念是“我进了医院就要治好”、XXX治疗得很好,为什么我治疗不好?在这个问题上恰恰是某些医生沟通的弱项,在治疗前没有反复的沟通让患者和家属了解,往往悲剧就来了。对于“癌”的过度恐慌宣传倒是救了肿瘤科医生,在我们这个专业“高期望值”要少于其他专业。

  为了让患者更好地了解医学的局限和N多的不确定性、个体差异,给大家讲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故事。听说过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吗?其实很多医生都是这样的。

  十几年前,我们有一个晚期肠癌患者,经过化疗疗效很好,大家都认为应该积极手术,所以就做了手术,结果术后3个月就腹腔内复发,没有多久就出现肠梗阻去世,这件事给医生的打击不亚于家属,只是站的角度不同:家属是失去了亲人的打击,医生是医疗失败的打击。因此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于这样的患者,大家不敢再尝试积极手术治疗。

  但1年前,一位年仅34岁的女肠癌患者,术后腹腔和卵巢转移,经过肠癌标准FOLFOX和FOLFIRI 化疗都失败了,来到我院积极要求进行多学科讨论,讨论的结果是“回家吧,不要再积极治疗了”。

  做出这样的决定也是有根据的:

  1、再化疗需要靶向药,花费昂贵,获益的机会很小;

  2、年轻女性预后很差;

  3、两次化疗失败,且维持时间很短,再做三线治疗获益只有10%左右;

  4、患者的身体状况大不如从前(体力评分70分),化疗不良反应承受较差,生活质量受影响,这对于一个没有根治机会的患者是最禁忌的;

  5、卵巢转移化疗获得可观疗效的机会很小,很难转化为可切除的患者。

  基于以上这些考虑,讨论才做出了很令家属失望的决定。但这位患者的丈夫找到我,任凭我把该说的“丑话”都说了,仍执着要求治疗,我在确定他的认知、人品及心理承受能力之后,为患者安排了标准的三线治疗:单药化疗药加用靶向药,疗效不但出奇的好,后来还做了手术,现在无瘤生存8个月,(自我们开始治疗到现在生存20月),生活质量很高,今天又接她电话告知没有复发(她的后期治疗是在我们指导下在福建老家进行的)。

  我的欣慰程度不亚于他的老公。但是……,我完全不能说今后这样的患者都可以这样治疗,她只是大约5%的幸运人群。经过这么多年的经验积累,现在我们知道了什么样的患者可以尝试,什么样的患者不能,即使我们成为了一个有丰富经验的医生,但还是有很多临床的不确定因素,不可预知、不可预测的情况还是很多,有时治疗失败一个患者令很多医生却步,遇到家属不理解就自此“收手”了。

  还有一个更夸张的亲历,听说某医院治疗快速室上速不用胺碘酮,大为不解,原来是在急诊有一位患者应用胺碘酮后死亡,家属“闹了很久”,从此这家医院不敢再用。我国急诊是重灾区。

  真是应了这句“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现在推崇多学科讨论就是要集更多的医生经验把关,也是要尽最大的可能减低患者的风险。一个成熟的医生标志就是不会在成功后忘乎所以,盲目扩大适应症;但是要做到失败后仍然有这种探寻的勇气确是很难,受制约的因素很多,特别是在中国的医疗环境下,所以说,医患关系紧张,最受害的是患者,有多少患者失去了这尽管少但还是有的机会呀。

  除了家属的依从性、心理素养和认知程度,在我国更缺少法律层面的保护,这个更可怕。患者维权是好事,但在我国已经走入极端,患者反而没了自己的权益,悲哀至极!

  不知这样的呼吁能在多大程度上让百姓明白,但作为医生,我还是说出来吧,否则让谁说哪?

  作者单位:北大肿瘤医院
评论:
评 论
共有 0 条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