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活动

今天起,咱们看病好好沟通可好?

首页 » 医声医事 2015-02-05 姑苏晚报 赞(3)
分享: 
导读
  在医院里有这么个说法:满载期待的科室,往往会沦为医患纠纷的“重灾区”。患者期望值越高,就越易产生心理落差,有时哪怕只因一个误会。要把风险提前告知,缩小心理落差,抑或消除误会,及时必要的沟通就派上了大用场。

  在医院里有这么个说法:满载期待的科室,往往会沦为医患纠纷的“重灾区”。患者期望值越高,就越易产生心理落差,有时哪怕只因一个误会。要把风险提前告知,缩小心理落差,抑或消除误会,及时必要的沟通就派上了大用场。在今天,医生已非只懂看病就行,“沟通力”也日益成为医生能力、患者素质的体现。


  “会说话”渐成择医选项

  对于耐心沟通的医生,患者都特别喜欢,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沟通力甚至在逐渐成为一种择医选项。市民刘沁说,家里人看病都让她打12320挂号,而不管是谁,挂号前都会让她尽量找个耐心、人好、“会说话”的医生。

  医院里没熟人,这怎么找?刘沁说并不难,别忘了互联网的强大。“现在有些网站还有医生个人网页,下面有患者的评论留言。爸妈就会让我上网查评论,说要找个愿意把病情说清楚的大夫。”刘沁告诉记者,她公司里尤其是那些当了妈妈的同事,给宝宝看病特别重视医生的口碑、态度和沟通能力,说看病不能吓着宝宝,还要“看个明白”。

  如刘沁所说,现在挂号方式多而便捷,日趋全面的网络服务和反馈呼之欲出。“可能我这种形容不太贴切,但有时看病挂号,会有网购时货比三家的感觉。”

  在患者择医自主性更高的今天,这种变化也给医生群体带来紧迫感。有医生描述了当前的形势——个人口碑越来越能影响一个医生的职业生涯,尤其是在自由执业的全球流行趋势下,他更需要去发挥主观能动性,维护好自己的患者群,如今口碑内容不仅只有医疗技术,还有沟通能力。

  医生爱帮愿意沟通的患者

  与此同时,对于愿意合理沟通的患者,医生也很欢迎。产科可谓是医患纠纷的“重灾区”,在市立医院本部产科副主任朱利平看来,孕妇妊娠过程长,潜伏的意外也多,举家关注。“而且,不少先天性缺陷、后期脐带或胎盘导致的问题、各种妊娠合并症等,以当前的医学技术还无法预测,未必全都能筛出来。”他认为,无论意外发生前还是后,耐心答疑、主动沟通都是少不得的环节,化矛盾为友谊。

  每周一的专家门诊上,朱利平经常遇到一些“有备而来”的孕妇,诊间拿出个小本子,上面写有十几条问题,都是她们平时记下的疑问。谁都知道门诊上医生很忙,但朱利平不厌其烦,把孕妇想知道的问题,一个一个解释到清楚为止。作为医生,看到她们能这样重视自己和宝宝的健康,朱利平也感到欣慰。有些准妈妈带来的问题太多,她们还会不好意思,觉得自己耽误了医生和其他孕妇的时间。“和少部分不注意保健、不愿听医生说话或只知吵闹的患者来说,这些准妈妈给人尊重、为人着想,医生更愿意帮助她们。”

  现实往往是“力不从心”

  然而从目前总体情况看,医生和患者之间的沟通,往往是“力不从心”,结果呈现为僵持或热战。怎么回事呢?

  作为临床一线的医生,市立医院本部妇科主任、主任医师戴建荣日前在采访中表示,大医院普通门诊的一个医生,一天要看一百多号病人;本就抢手的专家门诊上,部分服务对象仅是为了开一些日常用药,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则显得冷清。

  曾有大医院的医生描述自己出门诊的感受,就像“考试”:题型为不定项选择题,考试时间一天,上午4小时,下午4小时,中间不敢喝水,没时间小便,上、下午各40道题目,有时更多。考试要求:必须在数分钟内给出答案,给出处理方法,如果答不上来,必须给出后续解决办法。还有,说话得流利,口齿得清晰,得让病人听懂。患者不妨换位思考,如果是自己坐那,动一整天脑筋、说一整天话,那感受确实够呛。

  一位硕士研究生在读、正在苏大附二院实习的医学生告诉记者,他平时也会跟着导师出门诊,“以前也想过要做个耐心的大夫,把病情都交代清楚,把病历卡写得端正些。但自从坐到门诊的凳子上,美好幻想就破灭了,发现再想去沟通,也顾不上。”他坦言,有时难免还要遇上无理取闹、插队甚至没挂号不讲秩序的病人,对方完全拒绝沟通,光靠一厢情愿很难办。

  记者还了解到,在苏城各大医院接到的投诉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关于没床位,以及“看病贵”。苏大附一院大多数病区的床位常年告缺,该院一位医生说,门诊上病人想要住院,实在是没办法。“作为医生目前能做到的,已经在努力加快周转了,好在苏州多家医院都在扩容新建。”至于口头禅似的“看病贵”说法,当然不排除有医生为增加收入开了“大处方”,同时也体现患者当前缺乏信任的态度。这些都增加了医患间沟通的难度。

  沟通力需双方自律养成

  “纵然和个人性格有点关系,但医生和患者沟通得顺利,不是谁生来就会的,双方仍要通过自律、换位思考而养成。”朱利平认为,医生具备同理心很重要。

  他告诉记者,自己小时候的梦想是当一名军人,直到家里发生了一件事才立志当医生。就在他上高中时,爸爸生了一场病,腹部疼痛不止,做了B超也查不出原因。“那一阶段全家寝食难安,我读书也没心思。”后来医生建议开刀,开出来一个良性肿瘤,心里的大石头才落下。朱利平说,这让他懂得病人家属担忧的心情,每每心烦意乱略感不耐心,他一想到这段经历,就放下了浮躁。

  苏大附二院普外科主任邢春根在采访中建议,可以通过优化医保政策,提高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他介绍,现有医保政策下,部分检查在门诊和住院时报销比例不一样,这就导致了不少患者强烈要求住院做检查,原本匮乏的住院床位更趋紧张。

  戴建荣也说道,医保报销政策的调整,同样可以引导分级就诊;同时加强社区诊治的实力,让患者放心地“小病进社区,大病才到大医院”。两位专家均表示,这些将有利于医患间沟通的顺畅。

  (姑苏晚报《今天起,咱们看病好好沟通》记者 陆珏)
评论:
评 论
共有 0 条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