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活动

祸生惑?聚焦医生的困惑

首页 » 医声医事 2015-01-13 健康界 赞(2)
分享: 
导读
  医生的幻想破灭了吗?这是美国一本新书抛出的疑问。

  医生的幻想破灭了吗?这是美国一本新书抛出的疑问。


  看到这话,我们很难不联想到国内的医况。武汉有一档火热的电视问政节目,首期就遇到一个透心凉的倾诉——社区医疗机构医生的薪酬太低。白大褂们像这般直白地面向公众袒露心迹,次数极鲜。其实,国内医生群体的境遇郁结由来已久,而且琳琅满目。待遇低和屡见的挨打被骂,只是其中的两个拼块。

  摆在医生面前的“祸”常现报道:轻重伤医事件此起彼伏;猝死医生接二连三;口诛笔伐潮般汹涌……凡此种种,使得治病救人的医生横生前所未有的困惑——我还要热爱医生职业吗?掀开这个笼统的困题,可以见到他们正陷入一连串“分支”困惑。

  薪酬制度欠妥

  上述电视节目中的诉苦,所举案例是初到社区的医生,每月工资仅1500元。

  这1500元背后,跳跃着众多医生的呼唤——“提高我们的合法收入”。围绕医生收入的调查颇多,其中丁香园的调查因覆盖面广和科室多,结果常被媒体引用:2012-2013年度,国内医生的平均年收入为67516元,88%的医生不满意自己的薪资,满意者仅占7.8%。

  反观美国,根据Medscape公布的该国薪酬报告,同样是2013年,骨科医生平均收入达到41万美元。据了解,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医生平均工资一般是社会平均工资的4~7倍,而目前国内公立医院医生的平均薪酬只有社会平均工资的两倍。

  事实上,相比收入偏低,医生更抱怨现行薪酬结构。如挂钩创收的奖金比例过高,往往占全部工资的70%~80%。这种结构设计往往导致饱受民众诟病的过度医疗。

  值得庆幸的是,政府正着手改革。国家卫计委新闻发言人毛群安曾称,严禁公立医院的考评与医生所开处方和检查相挂钩,要建立适应医生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就在刚问世的2015年全国卫生工作重点任务中,也提到“建立适应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

  但是,仅仅提高收入,绝非挽回医生职业荣誉感的灵丹妙药。

  尊重日趋稀缺

  国内外馈赠给医生的溢美之词数不胜数,甚至被誉为“上天赐给人类的礼物”,很多国家更是把尊重转化为行动,如澳洲医生申请银行贷款,利息可享特殊折扣。

  可是,这种尊重意识正在趋淡。

  早在2009年,网易推出一个专题报道,题目极其直白——“中国特色:不受尊敬的医生”。该文导语末尾,编辑连抛两问:现在的医院怎么了?医生这个本来最受人尊敬的职业为什么和患者势同水火?其实,这也是数亿民众的追问,包括医生自己。

  与越来越远离被尊重相应的,是医生的职业荣誉感下滑。江阴市华西医院副主任医师周祖德,曾在接受采访时袒露,医生的职业满足感来自社会的认可和尊重,来自抢救病人成功后的幸福和喜悦,与挣钱多少关系不大。问题在于,这种尊重正变得稀有。

  “正变得稀有”的判断有数据印证。

  2008年,《健康时报》联合几家媒体开展调查,结果显示,20.80%的医生选择“白衣天使,很光荣”;43.61%的医生则选择“费力不讨好,没意思”。2014年12月,广州中山大学发布一份关于医务人员生存状态调研报告,广东近八成医务工作者认为社会不尊重医务职业,其中有50.8%的医务工作者感到社会非常不尊重其职业。

  两次调查的时间、对象和问题不同,但结论相似——医生的被尊重感趋弱。

  医生不被尊重的一种直接反应,就是部分人“不愿让孩子再从医”。2014年6月,医界大V@成都下水道(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任黎明),接受成都商报采访时直言,“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再学医”,一个原因就是当下医患关系紧张。

  毫无疑问,紧张的医患关系确实在深刻影响医生。

  常见挨打遭骂

  这是医生眼里最大的职业风险。

  陈述概况还得说调查。2014年1月,中国医院协会发布《医院场所暴力伤医情况调研报告》:出现暴力伤医事件的医院,从2008年的47.7%上升至2012年的63.7%;医务人员遭到谩骂和威胁的现象较为普遍,发生医院的比例从2008年的90%上升至2012年的96%。

  正因为暴力伤医频现,国内医院相继采取一些无奈的防范之措。

  比如,组建医患纠纷调处部门;深圳山厦医院多数医生护士戴上钢盔上班;山东二级以上医院设警务室;杭州医院推广设立门禁安检、监控探头、一键式报警装置。

  旨在防范伤医,官方亦在行动。2013年,国家卫计委和公安部印发《关于加强医院安全防范系统建设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医院保安员数量应遵循"就高不就低"原则,按照不低于在岗医务人员总数3%或20张病床1名保安或日均门诊量3‰的标准配备。

  医疗机构想方设法防控伤医的另外一面,是职业医闹屡禁不绝。民众普遍认为,“医闹”这个词正前所未有地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也格外刺痛医生和患者的神经。

  幸好,虽然伤医事件轮番上演,毕竟只占国内医院接诊量极低的比例,超过99%的患者仍遵守就医秩序,每当求诊完毕总给医护报以微笑和感谢。再者,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明确表示,任何伤害医护人员的违法行为都要依法严肃处理。

  医生面对外部风险的同时,也承受工作重压。

  工作负荷超载

  先把目光先瞄向海外。

  美国长岛尤太医疗中心心脏复苏中心负责人Dr.Jauhar,在刚刚出版的书中有一段描写美国医生境况的话语:越来越多的医生抱怨没有足够的时间与患者交流;越来越先进的医疗技术和诊疗方案,可以使原来可能毫无救治的疾病(如癌症、艾滋病、严重性心脏疾病等),转变成为需要长期治疗的复杂化慢性疾病。与此同时,医生也有了越来越多不同的诊断和治疗选择方案,这也需要筛选和考虑以预防为主的治疗方案等。

  国内医生是否颇有共鸣?一句话,医生越来越忙,国内情况尤甚。

  新出炉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量达78亿人次,同比增长6.6%。另有更直观说明医生负荷增大的统计:《2013年北京市卫生事业发展公报》透露,这一年的北京市医疗机构医疗服务量,门诊和住院分别较上年增长10.9%和8.3%,明显高于医生数量增长率4.9%,也高于护士数量增长率6.3%和床位数增长率3.9%。

  除了繁重的临床工作,医生还要承担教学和科研。

  某机构2013年的一项调查显示:2.8%的医务人员认为工作压力小或很小,20.7%感到一般,42%感到大,34%感到很大。换言之,超过3/4的医务人员觉得工作负荷重。另外,一个个逝去的医生更是印证这点——仅2014年就有昌克勤等多位医生积劳成疾而逝。如同美国医生抱怨的,现代医生每天陷入莫名的忙碌,越来越难成为英雄。

  倾诉难获共鸣

  让医生苦恼的还有一种怪象——自己的酸甜苦辣跨不出医疗圈。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医生也是一样。可是,深感自身境遇艰难的医生,很难获得圈外民众的理解。最典型的事例是,偶有医生上网吐槽,紧随而至的网友跟帖不仅鲜有共鸣,反而附上一片指责。似乎在大家眼里,医生就没有抱怨的权利。

  曾有一篇报道分析过这种现象:

  因当前医患关系紧张,每逢医生诉苦,民众便联想到看病难、看病贵,虽然这二者很大程度上源于以药养医等制度性缺陷,但医生是患者直接面对的对象,便把所有怨气都撒在他们身上。再者,少数医生在执业过程中确实存在违法和有悖于社会期待的行为,人们对医生的印象随之大打折扣。因此,医生们的抱怨常常也就失去舆论支持。

  上述这一切困惑,医生在期待改变,政府也正在改变,轰轰烈烈推进的医改,其中一个目标便是改善医生处境。至于医生该做好的,以及民众该理解的,或许都集于美国医生特鲁多墓志铭那句传播全球的名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2015年,这句话正好问世100周年。
评论:
评 论
共有 0 条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