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活动

边旭明:协和医院的“大产婆”

首页 » 产业 » 人物 2015-01-07 大医生兵器谱 赞(3)
分享: 
导读
  周五的协和医院国际医疗部一诊室,一位婆婆指着待产的儿媳,笑眯眯地对医生说:“边大夫啊,您当年接生的孩子现在也要当爸爸啦,我带着儿媳妇又来找您啦。”话音刚落,一起来陪诊儿媳的妈妈叫起来:“您就是边大夫?”一手指着孕妇:“她也是您接生的呀!”

  竟有这样巧的事?!

  周五的协和医院国际医疗部一诊室,一位婆婆指着待产的儿媳,笑眯眯地对医生说:“边大夫啊,您当年接生的孩子现在也要当爸爸啦,我带着儿媳妇又来找您啦。”话音刚落,一起来陪诊儿媳的妈妈叫起来:“您就是边大夫?”一手指着孕妇:“她也是您接生的呀!”

  其实,这样巧合的事情,在边旭明4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屡见不鲜。经过她的手来到这个世界的孩子“已经多得数不清”,她还用自己的医术和勇气,帮助众多被判了“死刑”的胎儿来到了人间,给千千万万个家庭带来了欢乐。

  边旭明,协和医院前产科主任,被业内同行亲切地称为“大产婆”。

  “大产婆”语录一:

  “我生怕晚节不保,可还是忍不住往火坑里跳。”

  如果问协和门口的病人,为什么非要来协和?病人通常会说,来协和就死心了。对于大多数病人来说,协和是最后一关,对于协和的医生来说,这一关,是荣耀,更是压力和责任。为了这份责任,边主任常往“火坑”里跳。

  “边大夫,您看我这孩子能要吗,我跑了5家医院,他们都说不能要。”

  “为什么不能要,当然能要啊。”说完这句话,边主任意识到,又给自己挖了个“坑”。这位患者,之前做过两次手术,先后从子宫上剔掉100多个肌瘤,子宫已经千疮百孔,没想到居然怀孕了。先后看过的5个大夫都劝她把孩子打掉,因为怕子宫破裂,很危险。

  但边主任考虑都没考虑,几乎是脱口而出:“怀上就是个很了不起的事情,很难有第二次机会了,不试试怎么知道不能要呢?”在她的严密监护下,孕37周时,她亲自为患者做了剖宫产手术。为了顺利取出孩子并缝合伤口,手术过程中她又剔掉了14个瘤子。

  还有一位子宫腺肌瘤患者,几经辛苦成功做了试管婴儿,却因为先兆子宫破裂流产了。尽管后来子宫修补好了,小两口和家里老人却为掉了的孩子郁闷极了。

  边主任心又软了。考虑到患者还有个冻卵存在医院,她希望再给这个家庭争取一个机会。但这个决定遭到了很多关心她的人的反对:“这种子宫再怀孕的机会很小了,再说现在医疗环境这么差,您这不是给自己找事吗?”

  不顾众议的边主任最终将一个健康的宝宝带到了人间。现在,孩子的爷爷奶奶过段时间就抱着孩子来看她。“看着那孩子我也特别高兴。”

  “孩子对一个家庭是非常重要的,很多准妈妈能怀孕本身就是件很难的事情,选择一个合适的时机,把疾病对两代人的伤害限制到最小,让她能够完成历史使命,就算我们追求的目标吧。”

  边主任常对手下医生说:“如果我们的患者不顺利,没有得到一个好孩子的时候,你得记住她;如果患者顺利生了健康的宝宝,就甭惦记她了。”她解释说,对一个家庭来讲,头一个小孩出问题是件很大的事情,一定是有什么原因,所以碰到这种患者,她的习惯是“不松手”,她会对患者打包票:“下次来找我,我包到底。”

  “我生怕自己晚节不保,可还是忍不住往火坑里跳。”68岁的边旭明主任开玩笑地说。


  “大产婆”语录二:

  “宁肯切我的子宫,也不能切病人的”

  熟悉边旭明的人都知道,她是个不愿意把事情做“绝”的人。

  应该说,来找她接生的人,大部分都是别的医院不愿意收或治不了的,再凶险的情景她都见过,但不到万不得已,她绝不肯把手术做到“极致”——切子宫。

  她不忍。

  有位产妇,下午生产完一直到夜里3点多,子宫都不收缩,当边主任被从家里叫过来急诊时,值班的医生还在不停地为孕妇揉肚子(帮助子宫收缩),一边揉,一边用热毛巾刺激。看到她进来了,开玩笑地说:“我知道您要说什么!‘宁肯切我的子宫,也不能切病人的’,我再揉一会吧。”

  还有位产妇,基础疾病非常多,等生产时候,孩子保住了,但她自己的凝血功能却特别不好,出血怎么止都止不住。这种情况下很多医生会选择“一切了之”,边大夫却舍不得。她想遍了所有的办法,遗憾的是,效果都不好。

  在ICU,同事纷纷劝她:“边大夫,子宫诚可贵,生命价更高啊!”“不要等到想切时候切不了了!”她知道,也许切掉子宫是唯一可行的办法,下决心做切除术前,她第一次在上台前掉了眼泪。

  “我实在是想遍了所有的办法,就是保不住,心里甭提多难过了!”时至今日,这件事依然成为她的一个心结,语气中满满的遗憾。

  她说,“我相信,这种到最后,破坏性的、做绝了的手术,我们在全国是最少的。”她觉得之所以会这样,和手术前充分的准备,和协和人的素质有关外,还在于兄弟科室的帮助,在于协和整体实力的强大。

  “大产婆”语录三:

  “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人,好医生应该是哲学家”

  初冬季节,屋内还没有暖气,和边主任聊着天,准备为她的茶杯续上热水,没想到她捂住杯口:“谢谢,我习惯喝凉水。”

  年届七旬,怎么还会让凉水入肚,我觉得不可思议。

  “出门诊养成的习惯。”

  她说,最开始时候没经验,装了满满一杯热水带到诊室,趁上厕所的功夫准备润润嗓子,可烫得根本没法喝,为了节省时间,慢慢就养成了喝凉水的习惯。

  也难怪,她的门诊总是挤满了患者,最多的一次,她半天看了111个病人。

  她说,好医生应该是是哲学家。没有像医学这样基本原理这么清楚的学科,也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人。原则非常清楚,但又必须非常灵活。

  她回忆自己刚开始做医生时候,并不太在意与病人的交流。那时的目标是提高自己的医术。

  后来她去美国学习,发现那里的医生非常注重与病人的谈话。美国同行甚至告诉她,与患者的沟通是“performance”(工作),是“art”(艺术)。

  后来,她开始有意识地做引导:介绍患者病情,要简单明了,简短而又坦诚地说清楚,它的利弊是什么,我为什么要推荐这种治疗方式,我的顾虑是什么。“一定要让病人体会到,我们是战友,我们的敌人是病,这点挺重要的。”

  在美国的学习,她发现医生对病人的亲切完全是职业化的,所以她建议我国在今后医生的培训中要加上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课程,“不能靠工作几十年才悟出道理。沟通是有规律的,要让医生一开始工作就懂得,会运用。”

  做了40年产科大夫的边旭明主任最近10年带领着卫生部产前诊断专家组,致力于另外一个重要领域的工作——国家预防出生缺陷的项目,目前,他们已经建立了全国的产前筛查、产前诊断的体系,还有质量控制,发展方向,作为主要起草人,制定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建立了以省为中心的三级预防网络。

  她也终于可以晚上关上手机,睡个安稳觉了。
评论:
评 论
共有 0 条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