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活动

听郎景和讲过去的事

首页 » 医声医事 2015-01-05 健康报 赞(2)
分享: 
导读
  过去的一年,我们一起听郎景和院士讲了80多个“故事”。这些行医生涯中有关工作与生活、从医与做人的点点滴滴,被他一一细心捕捉,从笔下汩汩流出,字里行间有对病人的关爱与同情,也有对职业的沉思与感悟。
  过去的一年,我们一起听郎景和院士讲了80多个“故事”。这些行医生涯中有关工作与生活、从医与做人的点点滴滴,被他一一细心捕捉,从笔下汩汩流出,字里行间有对病人的关爱与同情,也有对职业的沉思与感悟。在即将告别2014年的日子里,我们走进郎景和院士那间文化趣味浓厚的办公室,沐着冬日的暖阳,听他饶有兴致地讲述写“故事”的初衷。品味那些“故事”背后的故事,让我们对新的一年生出了暖暖的期待。

  “我希望我讲的是有思想的故事,或者有故事的思想”

  每周五下午,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微信朋友圈“郎窝”里总是热闹非凡:在健康报《人文视线》版每周刊出的由郎景和院士撰写的“故事”,总会引来各种转发、各种品评。

  自2014年2月14日,《人文视线》版开设“郎景和专栏:一位医生的故事”后,那些有情有趣有智的精致短文,便受到了众多读者的热捧,在网络上得到了大量转发。郎景和的文字平实而质朴,字里行间有对病人的关爱与同情,也有对职业的沉思与感悟,正如一位读者所言,“总能让人感受到一种动人的力量”。

  其实,早在上世纪70年代,郎景和就在老师林巧稚的引领下走上了科普写作之路。一些患者从中受益,对号入座后及时发现疾病苗头,心中久久感念“郎教授的一篇文章救了她的命”。由此,郎景和联想到一位哲人所言:“如果你仅仅是一位好医生,就还不是一位好医生。”

  事实上,郎景和不满足于“仅仅是一位好医生”。从上世纪90年代始,这位妇产科专家就在健康报上开辟过科普专栏,并在专栏写作的基础上,先后出版了《性爱之道》、《妇科肿瘤的故事》、《妇科手术笔记》等书籍,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反响。在北京协和医院工作整整50年后的今天,这位在学术上颇多建树的院士反觉“做医生久了,对医学的质疑、对行医的困惑与日俱增”;“看病人越多,越是想从医生的角度做些回顾、检讨、供认、表白和思考”。于是,他把这么多年的积累一一梳理,打磨成一个个言简意赅的“故事”供更多人去咀嚼。

  不少同行都在收集郎景和的“故事”,更有熟人问他:“老郎,这些故事你都怎么挖掘出来的?”郎景和不由得想起他的学生们在毕业时写给他的致谢词。在他看来,多数文章千篇一律,却有3篇令他心动:“一则说我童心未泯,懂我;一则指出应把工作当成生活的一部分,既是生活,便无所谓负担,反倒乐在其中;最后一则别出心裁,全篇以古文谢师恩,颇对我胃口。”郎景和说,谁都知道做医生很辛苦,所谓空闲时间实在少之又少,唯有童心不泯并对生活充满热爱之人才能“处处留心皆学问”。

  郎景和还有一个“反刍”的习惯,即每天晚上过电影般“想想今天做过的事”。“想到哪里做得好了,心里得意一番;哪里有欠缺,当然也会愧悔……这样一年下来,会攒起很多细节,待到真正下笔时,它们就会一个个鲜活地跳出来。”事实上,郎景和平时也没有专门的时间用于写“故事”,多数情况下“要靠在旅途上完成”。前几天出差,他就在飞机上构思了几个“故事”,将“关键词”留在便笺上。到了晚上,家人看电视时,便是他创作的最佳时机。

  还有读者觉得,郎景和笔下的不仅仅是“故事”。的确如此,“有些篇章像故事,有些似乎不是故事,像杂感、随笔、散文,又或者什么都不是,只是发点议论”。郎景和说,他没有特意去追求体例,这些叙事虽叫“故事”,实则是向自然、向医学、向大师致敬,抚今追昔的同时不妨低吟沉思。

  “我希望我讲的是有思想的故事,或者有故事的思想。比如手术台上的故事,我不光想要表现医生的所思所想,还想附带着让公众认识医学;又比如弃医者的故事,不仅要写清楚他们放弃医学专业并在其他领域颇有建树的历史背景,更要表现我们为何要当大夫这一主题。”郎景和说。

  “医生的生活已够枯燥了,给它平添点颜色有什么不好”

  也有人说,郎景和这功夫旁人学不来,看似平常的情景,他硬是能生发出诸多哲理。郎景和的文学功底在他初中时代就已初露端倪。早在1958年,他即以一首四行小诗换来一元钱的稿酬,请3位同学吃顿饭绰绰有余了。最丰厚的一次,是一篇名为《夜来香》的散文得了16元的稿费,这在当时相当于两个月的助学金。上大学学医科后,忙了起来,写得少了,但郎景和泡图书馆的嗜好没有丢。每周,他会雷打不动地抽出半天时间,跑到吉林省图书馆把全国各地的晚报副刊通览一遍。这些当年打下的基础,让他受益终生,也让他时刻思考外科大夫该怎样修成这个问题。

  近年来,郎景和经常向国内各医学专业期刊“提意见”,建议他们学习国外学术杂志,专门辟出一片园地刊登杂文、随感等学术之外的文章。“这样的文章,医生是真需要。”郎景和发现,像《自然》、《英国医学杂志》等国际权威期刊,每期都少不了人文内容,而国内的医学期刊似乎对此总是不以为然。“看看我们的专业杂志封面,全都一个样;再看看《英国医学杂志》、《美国医学会杂志》,它们的封面经常是一幅油画。医生的生活已经够枯燥了,给它平添点颜色,让它丰富一点,有什么不好?”郎景和说。

  所以每次医院要求他给年轻人做入院讲座时,他都会强调,医学是跟人打交道的学问,人有思想有情感、有意志有要求、有家庭有社会,所以医学不能少了“人情”。同样的主题,也渗透到了他的每一个“故事”当中。正是有了“人情”,这些故事对医生有启发,对公众亦有意义。“让大家看到一位老医生面对种种问题时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他是如何对待生活、对待病人及其家庭的……这才是医生完整的职业生活图景”。

  郎景和认为,爱好与职业成长是相生相长的。“现在的年轻人很活跃,身上有时代的印记,不要看不惯,或是杞人忧天地担心‘自己老了会落到怎样一群医生手上’。对年轻人来说,学技术不成问题。很多人只注重技术,因此失掉了更根本的东西。殊不知,品格修养和思维方法训练才是可以受用一生的财富。”郎景和援引北京大学校长王思哥送给毕业生的话,寄语年轻医生应打开视野,敞开胸怀,多读一些“没有用”的书。

  “现在的执业环境也许不是不好,而是还没发展到一个理想的阶段。社会如若对医生不尊重,可视为对人性、对生命不尊重。医生当然要自己先做好,就像我在一个故事里说的,我们不能保证治好每一位病人,但要保证好好去治每一位病人。”郎景和说。
评论:
评 论
共有 0 条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