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活动

跟患者的关系,资深医生如此处理

首页 » 医声医事 2014-09-22 南方都市报 赞(2)
分享: 
导读
 9月13日,官方调查组公布湖南湘潭市一产妇死亡事件,确认导致产妇死亡的“元凶”为羊水栓塞,不构成医疗事故。此前,8月10日事发后,此事件经媒体报道在网络发酵,使得日渐紧张的医患矛盾又被推上风口浪尖。
  9月13日,官方调查组公布湖南湘潭市一产妇死亡事件,确认导致产妇死亡的“元凶”为羊水栓塞,不构成医疗事故。此前,8月10日事发后,此事件经媒体报道在网络发酵,使得日渐紧张的医患矛盾又被推上风口浪尖。

  跟患者的关系,资深医生如此处理
  孙丽洲 从医32年。江苏省妇幼保健院(江苏省人民医院妇幼分院)妇产科主任医师、产科主任,南京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卫生部产前诊断专家组成员、江苏省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委员等职务,多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跟患者的关系,资深医生如此处理
  陈文祯 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名誉院长,妇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津贴。1950年毕业于福建医科大学医疗系,从医超过60年,被誉为福建省试管婴儿之母,曾荣获中国妇产科医师奖、福建省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当选感动福建2010年度十大人物。(陈磊 摄)

  跟患者的关系,资深医生如此处理
  李怀迟 福建省南平市妇幼保健院儿科主任、主任医师,1980年福建医科大学毕业,从医近40年,先后在国家级、省级医学杂志上发表过20多篇医学论文,南平市儿科学术带头人。(陈磊 摄)

  9月13日,官方调查组公布湖南湘潭市一产妇死亡事件,确认导致产妇死亡的“元凶”为羊水栓塞,不构成医疗事故。此前,8月10日事发后,此事件经媒体报道在网络发酵,使得日渐紧张的医患矛盾又被推上风口浪尖。

  9月11日,国家卫计委例行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姚宏文呼吁理性对待诊疗结果,不要盲目地把疾病引发的不良后果,简单归咎于医护人员的责任和技术水平。“医学不是万能的,医生也不是神”。今年三月全国两会期间,针对潮州一名医生被患者家属纠结上百人强拖游行,国家卫计委主任李斌也有类似表态。

  不时见诸报端的医患纠纷,日渐成为社会关切的问题。不少医生颇为委屈,甚至也动摇了一些医生从业的信心。近期,南都记者走访福建、江苏等地,深入采访一线的医生,解剖他们对医患关系的理解,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和秘诀。

  孙丽洲 这个工作越做越喜欢

  “当医生就是一只脚在医院,一只脚在法院”,面对日益复杂的医患问题,常常有医生这样自嘲。但江苏省妇幼保健院的产科主任孙丽洲,从医32年,表示自己始终抱着“阳光的心态”。

  由于产科往往涉及产妇和婴儿“两条人命”,相较于其他科室,承担的压力和职业风险也更大。在孙丽洲的从医生涯中,她抢救过无数的危重病人,却从没出过一起技术事故,也几乎没有出现过一起医患纠纷。

  “我特别喜欢我的工作,怎么都不厌烦”,当别人问起孙丽洲为何无论工作多么繁杂,仍能对每一个患者笑脸相迎时,她很自然地回答。

  别人拒收的患者她敢接

  “有空要多捏捏脚,多活动”,9月2日上午,在江苏省妇幼保健院的诊室内,孙丽洲一边替孕妇检查,一边笑着叮嘱。还没到10点,她的号已经挂到38个。很多病人从外地慕名而来,一些甚至是被其他医院拒收后,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找上门的。

  “在常州好几家医院都劝我放弃”,怀孕5个月的张小姐被诊断出妊娠高血压,考虑到怀孕生产的风险,一些医生建议终止妊娠。“我们结婚四五年了,就这一个孩子”,张小姐不甘心,从一些准妈妈的Q Q群中听说了孙丽洲,就从常州跑到了南京求医。

  “孙医生特别亲切,怎么问都不会嫌烦”,张小姐对南都记者表示,到南京后,孙丽洲一直安慰她放心,胎儿情况不错,血压也控制了下来。目前自己已在医院附近的宾馆住下,等待生产。

  类似的例子,在一上午的门诊中并不少见。

  与孙丽洲一起共事十几年的护士长缪琴形容,孙丽洲的特点就是“胆大心细、任劳任怨”。在她的主导下,医院开创性地建设了江苏省第一个产科重症监护病房(O ICU )。

  从医32年,孙丽洲几乎天天在开刀,但从来没出现过任何技术问题。“我的特点是敢担当”,孙丽洲笑着对南都记者表示,“ 胆大 是建立在我对知识对技术的理解,通过专业判断、评估,选择对病人最大利益的方案”。

  “她连做缝合都极其追求完美,说是现在的女孩都爱美,疤痕尽量小一点”,江苏妇幼保健院妇产科主任医师王美莲与孙丽洲共事25年,说起孙丽洲时使用了“崇拜”一词。

  良好沟通能减少医患纠纷

  刚诞下一名男婴的许昊,也是孙丽洲的忠实“粉丝”。怀孕25周时她出现浮肿,检查为妊娠高血压、重度子痫前期。当地医院建议终止妊娠,也有的医院认为情况严重不愿接收,后来许昊慕名到南京,找到了孙丽洲。

  许昊对南都记者坦言,“孙主任特别耐心,会不断安慰我,都是在鼓励,不像在其他医院,医生老吓唬我”,“有的医生跟我说, 你这个情况不乐观,撑不过28周的 ,当下就特别崩溃”,“只要见到孙主任,她说我没问题我就特别有信心”。结果,许昊一直怀胎到30周+ 3天,平安诞下一个健康男婴。

  “你说,电视里一天到晚说医患矛盾,但在这样的医院里怎么可能会有医患问题呢?”9月2日,刚生产完几天的许昊笑着对南都记者说。

  孙丽洲的每一个病人,几乎都能在她面前放松下来。说起自己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的“秘诀”,孙丽洲解释,要有亲和力,要跟病人有很好的沟通和交流,要关心他们,要耐心解释,就会减少医患纠纷。

  但尽管如此,孙丽洲作为产科主任,承担着一个科室的医疗风险,一些医生与患者之间的纠纷也会找到她处理。

  “我也处理过很多纠纷,也有电话打到医生家里恐吓的,或者冲进诊室大喊大叫的,我都说你先坐下来,喝杯水,咱们好好谈谈”,有些人很絮叨,但孙丽洲始终耐心地听完。

  孙丽洲总是叮嘱,“不论任何时间,病人的事情你都可以给我打电话”。“她每天的工作千头万绪,但从来没有一句抱怨。”护士长缪琴表示。

  “我非常喜欢这个工作,越干越喜欢。看着每一个家庭得到健康的宝宝,很欣慰。”孙丽洲笑着解释,“一个人如果喜欢自己的专业,就会尽心尽力做好每一件事情。”

  采写:南都记者 龙玉琴

  陈文祯 89岁老人一直走在医道上

  她是福建的“试管婴儿之母”、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名誉院长陈文祯,一个在医学道路上历经无数坎坷,却从没有放弃的老人。在普通人早已安享晚年的时候,她开始了二次创业。现在已经89岁的她,仍然坚持每周出诊。

  “先做学生,再当先生”

  1997年,72岁高龄的陈文祯本来早就应该退休,老骥伏枥的她却接下了医院交派的新任务:带领医院团队研究试管婴儿,陈文祯把这个任务称为“二次创业”。

  “女性不能享受当母亲的快乐,是最不幸的。”陈文祯对南都记者回忆道。

  由于福建妇幼保健院没有研发试管婴儿的技术,一切必须从头开始。当时,广州有一个试管婴儿学习班,不过陈文祯已经超过报名年限。“一定要把试管婴儿技术学回来”,经不住她的一再要求,医院帮她把年龄改小了两轮,完成了报名。

  到学习班上,陈文祯发现自己甚至比讲课老师还大。她白天听课,晚上住在学生宿舍,整理笔记复习到深夜,第二天再向老师请教。“她付出了比别人多得多的经历”,陈文祯的女儿、福建妇幼保健院医生胡文透露,学习期间陈文祯整理了超过十本学习笔记。

  家人和学生心疼她,她回应说:“先做学生,再当先生,不懂的就要学,哪里还管老不老。”

  凭着这股劲儿,回来后,陈文祯带领团队开始攻坚,经历了17例失败后,1999年1月5日,福建第一例试管婴儿终于诞生,是一对双胞胎男婴。“俩孩子都管我叫外婆,现在还常来看我。”说到这,陈文祯露出幸福、满足的笑容。

  “宁愿被误解,也不当庸医”

  陈文祯已经行医近70年,不当庸医,是她一生的信条。这从她和一位女患者20多年治疗交往的过程中展现得最为明显。

  1984年,一位年仅七岁的女童遭遇车祸,汽车直接从她的身上碾过,下身破裂严重。家长心急如焚又无计可施,到处求医仍然不见效果。

  最后,女童的母亲经其他医生介绍,慕名找到陈文祯,哭着哀求她为女童治疗!

  有点出人意料的是,思考再三后,陈文祯拒绝了马上替女童治病的请求。她郑重地向家长承诺说:“感谢你们如此信得过我,我一定会竭尽全力去帮助孩子,但目前孩子太小,身体还没有开始发育,等十年之后孩子长大了,你们再来找我。”

  “虽然当时对这个决定存在误解,认为我医术不过关。但如果贸然对女孩进行治疗,既给女孩带来新的折磨,还浪费时间和金钱,我不能做这样的庸医”,陈文祯解释道。

  十年后的1995年,这位女孩来访寻诊,陈文祯如当初承诺那样收治了她。再次诊疗后发现,女孩的病情更加复杂。在手术难度极大的情况下,年过七旬的陈文祯亲自主刀,历经了两次长时间的手术后,女孩终于康复。院方介绍说,随着患者的康复,大家都明白了陈文祯当初的用心。

  “后来我结婚成家,又遇上婚后不孕,只得再次向陈院长寻求帮助”,这位女患者透露,还是在陈文祯的精心治疗下,她享受到了做母亲的喜悦:“正是陈院长精湛的医术和良好的医德,对我负责的态度,才改变了我的命运!”

  南都记者 陈磊

  李怀迟“想着病人开处方”

  南平市位于福建省北部山区,属于欠发达地区,一直难以留住人才,但是在该市妇幼保健院,却有一位扎根于此服务30年的儿科医生———李怀迟,作为医院儿科主任、主任医师的他,不仅医术高明,高尚的医德更是被患者及其家属交口称赞。

  采访中,李怀迟多次强调他行医多年始终坚持的一句话:“带着感情进病房,想着病人开处方。”

  因为坚持这一信条,李怀迟从不乱开“搭车药”和“人情方”,不随便配搭无关的检查项目,为患者精打细算。

  一个广为人知的例子是,几年前,一个小孩出生后就得了病,几年间在别处治疗花了不少钱,但就是没能完全康复。家长只能从外地慕名上门求医。诊断后,李怀迟开出仅9毛钱的处方药,就治好了患儿几年的“老毛病”。孩子病愈后,家长逢人就说:“李主任开了9毛钱的药,就治好了我儿子的病。”

  不过事后李怀迟的回应却很谦虚:“不能说之前的医生就没发挥作用,只是患儿的病刚好到了收尾阶段,所以在我这儿才能没花多少钱就治好了。”

  “李主任能得到我们家属的信赖,靠的是对患儿高度的关爱”。一位患儿家属对南都记者说。

  采访中,李怀迟的同事、患者家属还提到过他看诊的一个特殊“嗜好”———习惯去病人家中随访。绝大多数的“家访”到最后都被证明是“多余”的,但只要有一次“家访”起了作用,就是救命的。    南都记者 陈磊
评论:
评 论
共有 0 条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