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活动

如果再来一次,你还会学医吗?

首页 » 医声医事 2014-09-08 青岛晚报 赞(2)
分享: 
导读
  今年6月份,《医学界》杂志发起名为“如果再来一次,你还会学医吗”的调查,在参与的937位医护工作者中,89.01%的人表示不会,94.56%的医生表示不会让子女学医,69.26%的人表示后悔学医、从医。今天,我市医疗事故调解委员会正式成立,缓解医患矛盾迈出一小步。医患矛盾的缓和如何破题?对于医患矛盾,医生和患者都有话要说。本报今天开设《...

  今年6月份,《医学界》杂志发起名为“如果再来一次,你还会学医吗”的调查,在参与的937位医护工作者中,89.01%的人表示不会,94.56%的医生表示不会让子女学医,69.26%的人表示后悔学医、从医。今天,我市医疗事故调解委员会正式成立,缓解医患矛盾迈出一小步。医患矛盾的缓和如何破题?对于医患矛盾,医生和患者都有话要说。本报今天开设《给医患之间搭座连心桥》栏目,听听患者和医生的心里话,给医患之间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


  各种行业都会有一定比例的差错率,但这种差错一旦出现在医疗行业,代价就是一条人命。也正是因为这种特殊性,人们对这一行业的差错“零容忍”。于是,发生了日渐频发的医患冲突本是生死相托的医患关系,在全国范围内正跌入史上最低的“冰点”。这种现象带来的隐患,就是优秀的学生不学医,优秀的医生人才流失,如果任由这种恶性循环发生、发展,对患者来说,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医疗水平下降。今天,青岛市医疗纠纷调解中心正式启用,同时,各区市的医疗纠纷调解中心,也将在年底前成立。让医患之间有一个平等、信息对称的平台来对话,这将成为我市缓解医患关系这一全国性难题的“法宝”之一。

  现象医院招人年年人不够

  作为历年的事业编招聘“大户”,卫生系统一直是各级事业单位中发布岗位计划最多的。在2014年的青岛市事业单位招聘计划中,仅青岛市卫生局直属单位招聘人数就达到了467人,占到了市直事业单位计划总数的近6成。2013年度青岛市卫生局直属事业单位对工作人员和高级人才的需求分别是1133人和152人,以市立医院为例,2014年招聘计划为83人,包括心内科、心外科、消化科、神经外科等46个岗位,2013年市立医院的招聘计划则多达255人。尽管“胃口”巨大,但真正应聘的人则不够多,每年的网报结束后,因为确定的应聘人数和招聘岗位达不到1:3的比例,很多卫生系统的职位会取消或者核减。据统计,2014年卫生系统因为达不到比例,共取消岗位39个,核减岗位7个,招聘人数从14个减少到9个。

  岛城一家医院的副院长曾向记者透露,这几年医患矛盾紧张的儿科、耳鼻喉科等科室,因为压力大、医生承担风险高,甚至出现了人手不足的情况。“现在医院各科室基本都要博士,但这些科室只要求硕士,还是很难招到人。”

  说法学制长待遇低

  学医8年月工资不到3000

  医生,这个在国外很受尊重的职业,人们心目中的“白衣天使”,为何会陷入“招人难”的局面呢?

  “我们基本工资1000多一点,奖金也不到2000元,第一个月我还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拿到3000元。”这个月硕士毕业的韩川,终于成为了岛城一家知名医院医生队伍里的一员,但迎接这名寒窗苦读8年学生的,却是每月不足3000元的工资,以及继续的高强度学习。19岁那年高考时,他曾是年级里最优秀的学生之一,但现在,比起当年的班里同学,他的收入却成了低的。“当时的想法很简单,最优秀的头脑,一定要用来学医,但现在我后悔了。”

  真正让这名潍坊男生压力巨大的,还不是微薄的收入,而是强大的工作压力。“我们大学时候就比其他学院的人辛苦,每学期的课都是满满的,毕业之后还得继续学习,每天白天上班强度那么大,回了家还得看书学习,电话更是得时刻听着。”韩川说,过年同学聚会,别的同学都已经在社会上工作多年,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因为医学学制长,他身上依然有着浓重的学生气,对于同学们谈论的各种电影、游戏、影视剧,他更是摸不着头脑。“有个段子说的好,如果你有一个朋友几年都联系不上,那么有两种可能,一是这个人死了,二是这个人是个医生。”

  “我父母一直希望我做医生,觉得家族里有个医生,是最大的荣耀。”孙晓刚刚在儿科待了两年,预想中的尊重没有出现,困难倒是一个接着一个。他所在的青大医学院那一级有500多人,其中学临床医学的有200多个,而到了研究生阶段这个专业就剩下几十个人,有几个同学甚至在学到第5年的时候,放弃了学医。苦读多年的韩川也常常对自己的现状感觉无望,他想要继续读博,最终脱离临床,回到学校里去教书,因为临床的工作,实在太辛苦了。

  说法压力大被误解

  60岁老专家仍然被推搡

  孙晓刚刚在儿科待了2年,还算是医护队伍里的新人,但对于科室每天发生的大小矛盾,他早已经见怪不怪。刚进入儿科时,他觉得很纳闷,怎么有些患儿家属那么激动,有人好像是带着气来的。“我们的主任会去看门诊,一天真的是一停不停,你想一天看100多个病号,连厕所都没有时间上。”孙晓说,即使如此,还是有家长骂他,甚至推搡他。“我们主任都60多岁了,在我们专业领域里大家都特别尊重他,但一到了门诊,有时连最基本的尊严都没有。”

  除了儿科外,急危病症特别集中的急诊,也是各种医患矛盾集中的地方。“喝醉酒的、打架的,一般出了事情都是先送急诊,急诊要在短时间处理大量的急危病症,医护人员精神紧张、压力大,本身就比较辛苦,一旦病人闹事,更是糟心。”曾经在急诊待过3年的张医生说,她就曾经见过同事发着高烧坚持工作20多个小时,却因为拒绝了一名醉酒患者的插号要求,而被对方推搡扇巴掌。“前段时间出了一个醉汉送到医院后猝死的新闻,他的朋友们大闹急诊室,当时劝酒的是他们,死者有心脏病猝死后,怪罪医生的还是他们,我们都不知道说什么好。”

  作为一名一线儿科医生,肖雪已经工作了近10年,她给记者举了个例子。“比如说孩子普通的咳嗽,医生一般都说先吃点药,观察一两天看看情况,这时候有些家长就会很生气,认为我们不尽力不上心,说孩子咳嗽这么厉害,你确定不是肺炎吗?医生不敢保证不是肺炎,家长就要求打吊瓶。”肖雪介绍,遇到这种情况,医生只能按照家长们的要求,让孩子打吊瓶拍片子,但实际上肺炎前期,查验血常规之类的指标常常都是正常的,很多病情的变化都是在一瞬间,医生也是无法预见的。“孩子一旦没事出了院,很多家长还要抱怨,说来了医院,医生就知道让我们打针、拍片子,就是为了让我们花钱。”每次面对这样的背后抱怨,肖雪只能苦笑。

  肖雪说,除了诸多干预外,一些家属还会全程给医生、护士录像,记录整个诊断、治疗过程。“他愿意录就让他录吧,我们也没有办法。”一两年前,第一次遭遇这样的家属时,肖雪还觉得这样的镜头是对自己专业的质疑和道德的侮辱,但现在因为经历的太多,肖雪已经坦然多了。

  说法人身有危险

  扎不好针换来一巴掌

  “在每个医院里,有两类科室大家特别不愿意干,一个是儿科,另一个就是神经外科、急诊这些重症集中的科室。”肖雪看来,儿科往往是一个医院里,医生和护士最无处讲理的地方,也是医患矛盾集中的“最前线”。“儿科的患者都是孩子,很难将自己的症状表述出来,更多时候得靠医生经验判断,但医生并不是神,缺了病人的自我表述这一块,准确诊断就有难度。”

  “现在多是独生子女,一个孩子来,得陪上几个大人,护士打个针,一家人都是眼睁睁瞅着,往往针还没扎,爷爷奶奶就先哭了。”在肖雪的印象里,孩子血管细不好找,尤其是很多婴幼儿,血管更不好扎。“一旦护士两次没扎好,家长立刻就来了火,说难听话还算是好的,有的男的直接上手,扎不好就是一巴掌。”

评论:
评 论
共有 0 条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