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轮会议通知 | 第四届中医药表型组院士论坛暨代谢蛋白双星峰会
导读 | 将于2024年9月20-22日在江苏省南京市召开 |
会议介绍
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基于质谱的代谢组学、蛋白质组学等多组学技术已成为中医药表型组学等大生命科学领域前沿科学创新发展的关键助推器。为促进学术界的深度交流,进一步拓宽表型组学、代谢组学、蛋白质组学等多组学技术的应用领域,加速中医药领域的范式变革和数字化转型发展的步伐,引领中医药现代化研究迈上新高度,第四届中医药表型组学院士高峰论坛会议暨第四届全国代谢组学及蛋白质组学双星峰会将于2024年9月20-22日在江苏省南京市召开。
本次会议由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中医药表型组学研究院、上海百趣生物医学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主办,南京中医药大学科学技术处、上海百趣代谢组学技术研究中心、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承办,《数字中医药(英文)》协办。
会议日程
报名链接:https://fs80.cn/no0w1k
报告人简介(按报告顺序排序)
● 周宏灏(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和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终身教授,中南大学和湘雅医院临床药理研究所所长。我国遗传药理学的开拓者和带头人。1989年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世界第一篇证实药物反应种族差异的研究论文,开创和带动了全球该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尤其是在新药研发和管理方面。此后带领团队深入系统研究了药物反应种族差异和个体差异遗传机制,是国际上个体化医疗理念最早提出者之一。创建了我国首个个体化用药咨询中心,开发了世界首张个体化用药基因检测芯片。积极推动我国个体化医学分子检测规范化和标准化国家管理,主持制定了相关指南。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省部级一等奖共9项,获湖南省2019年度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主编出版《遗传药理学》《分子药理学》和《药理学》中、英文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专著共15部,直接指导培养210余名硕、博士和博士后。
● 陈香美(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肾脏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慢性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肾脏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中国医师协会肾脏内科医师分会会长。我国肾脏病领域的领军人才,“973”首席科学家、国家支撑计划项目首席专家、科技支撑计划首席专家及国自然重点项目负责人,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创新团队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省部级奖项9项,获中国21世纪重要医学成就奖、全国创新争先奖,获何梁何利奖、全军个人一等功、二等功,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陈晓亚(院士)
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2005),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08)。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植物次生代谢、植物-昆虫互作和棉花研究。2008年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2017年获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23年获吴征镒植物学奖杰出贡献奖。
● 于君
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消化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香港中文大学消化疾病研究所所长、医学院助理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欧洲科学院院士、香港科学院院士、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国家千人。从事消化肿瘤机制和防治研究30年,在揭示消化肿瘤发生分子机制、微生态与肿瘤的作用关系、脂肪肝和相关肝癌机制,以及开发早诊标志物和治疗靶点等方面做出杰出贡献。
在Cell、Cancer Cell、Nat Microbiol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607篇(274篇为通讯作者,影响因子10以上225篇),ISI总引用46,029 次,H指数108。主编英文专著3部,合编专著18部。获授权国内外专利31项。获重要奖项50余项,包括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科技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排名第一、第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二)、教育部一等奖3项(第一)、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美国消化学会肿瘤研究导师奖(首位亚洲人获此奖)。2024年获全球顶尖女科学家(中国综合领域第一)。
● 李建生
河南中医药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长江学者、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岐黄工程首席科学家,呼吸疾病中医药防治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团队主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病专委会主委等。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全国创新争先奖状、吴阶平医药创新奖。研制13项呼吸疾病证候标准、14项诊疗方案/技术、国际/国内14项中医诊疗指南/共识、3项新药临床研究批件并转化。
● 谢恬
1990年获医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导。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岐黄学者;药学国家一流本科专业负责人,国家重点学科“治未病与健康管理”学科带头人。杭州师范大学药学院院长、整合肿瘤学研究院院长,温州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学术院长,浙江省榄香烯类抗癌药物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教育部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3项、中国发明专利金奖2项,荣获何梁何利科技创新奖、吴阶平医药创新奖、中国药学发展奖创新药物突出成就奖等。
基于整体观与系统论提出中西医结合“分子配伍”理论研发新药及治疗癌症,成功研发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癌天然药物榄香烯脂质体(榄香烯乳状注射液、榄香烯口服乳)等,榄香烯脂质体是全球第一个仅含碳氢元素的抗癌新药,颠覆了药物化学等教科书“无氮氧不成药”的观念。在Sci Transl Med、PNAS、Matter、Angewandte Chemie、Chem Soc Rev、Adv Mater、Nat Commun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70余篇;出版Elemene Antitumor Drugs、《分子配伍理论研发抗癌新药的实践》《临床药理学》(案例版)等专著、教材和译著20部;榄香烯脂质体等系列“分子配伍”新药获中国、美国及欧盟发明专利50余项,其中2项获中国发明专利金奖。
● 段大跃
美国内华达州立大学医学院终身荣誉教授、南京中医药大学特聘全职教授、西南医科大学中医药表型组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高端外国专家引进人才、四川省天府/峨眉英才、A2类外籍高层次人才、Digital Chinese Medicine执行主编。
从事中西临床医学实践与教学以及心血管药理学、离子通道、功能性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表型组学的研究40余年。是国际著名心血管药理学家、离子通道及中医药表型组学专家。在心血管氯离子通道方面做出了重要原创性贡献,并在该研究领域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2008年起开创了氯离子通道表型组学、心脑血管疾病表型组学、药物表型组学、中医药表型组学等研究领域。在nature, Physiological Review, Circulation, Circulation Research等世界一流科学杂志发表多项原创研究成果, 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中药)、美国心脏学会(AHA)资深会士(FAHA)、美国恩科心血管研究院(ACRE)创始人、首任及第五任院长;中国药理学会北美分会首任会长,现任中国药理学会网络药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表观遗传药理学专委会常委、中药与天然药物药理专委会常委;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临床研究数据监察专委会副会长、道地药材多维评价专委会副会长、网络药理学专委会副会长和计算中医药专委会副会长;“糖脂代谢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咨询专家;“心脑合并中西医结合纺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医脏象理论及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等。
● 胡凯文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肿瘤绿色治疗学创始人,首都名中医,第七批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原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副院长;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肿瘤学系主任,北京中医药大学肿瘤研究所负责人;兼任北京绿色医疗新技术产业联盟理事长,北京中医药科技创新转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肿瘤消融治疗技术专家组副组长。担任国家卫生计生委《肿瘤消融治疗技术管理规范》《肿瘤消融技术临床应用质量控制管理规范》起草专家,原卫生部《三类医疗技术管理规范》起草专家,《热消融治疗原发性和转移性肺部肿瘤专家共识》起草专家,《影像引导下热消融治疗原发性转移性肺部肿瘤临床实践指南(2021版)》起草专家,北京经济开发区“新创工程·亦麒麟”领军⼈才,中国科协科技人才奖项评审专家,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会员、国际低温生物学会会员,《医药导报》编委,《中华肿瘤杂志》《中华中医药杂志》等学术期刊审稿人。
首创“肿瘤绿色治疗”体系,著有《肿瘤绿色治疗学》《肿瘤绿色调护技术》(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重视对癌症患者生活质量的维护,建立了以“微创手术+中医中药”为主的肿瘤治疗新模式,为年老体弱或不适于手术、放化疗的癌症患者,提供了中国特色、中医特色的治疗新方案。主持、参与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专著2部、主编著作5部。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中华中医药学会、北京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奖4项,并获国际冷冻外科学会“杰出贡献奖”。
● 沈剑刚
香港大学中医药学院教授、研究生管理委员会主席,生物医药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香港中医中药发展委员会中药业小组委员会成员,香港特别行政区研究资助局研究基金评审委员会和健康与医学研究基金评审委员会委员, 并在多个国际学术组织担任副会长及常务理事等职, 担任Toxicology and Applied Pharmacology, Frontiers of Pharmacology, World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MC Complementary Medicine and Therapies, Digital Chinese Medicine等杂志副主编。在Advanced Science, nature communication, Hepatology, Redox Biology, 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 Cardiovascular Research, Pharmacological Research, Journal of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Journal of Neuroinflammation, Free Radical Biology and Medicine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188篇SCI论文,在国家核心医学期刊业杂志发表论文60余篇,国际国内出版著作20部,国际国内专利15项,获多项国家与地区科学技术奖。作为世界知名生物医药科学家,连续5年(2019-2023)入选科睿唯安(Clarivate)发表的全球前1%高被引用科学家。作为资深中医专家,在中医药治疗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和内伤杂病方面有丰富临床经验。
● 王忠
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药学会方剂组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审评专家。
● 梁昊
致公党员,医学博士,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医诊断学与人工智能的交叉学科研究。入选湖南省优秀博士后创新人才、湖南省青年科技创新人才、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湖南省卫生健康高层次人才。担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诊断专业委员会青年副主委、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中医诊断信息分会常务理事、Digital Chinese Medicine副主编、Experimental and Therapeutic Medicine编委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课题4项、厅级课题3项。入选2024年知网高被引学者。
● 魏玮
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师承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学术思想。“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中医药领军人才支持计划(岐黄学者)、岐黄继承人奖获得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届北京中医榜样人物、首都名中医、首都中医药“杏林健康卫士”、国家中药管理战略决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监事、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内镜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消化整合医学分会创会会长。国家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临床消化病)、国家脾胃病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国家重大疑难病久痢(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协作平台负责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肠同调治则治法”重点研究室主任、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团队带头人(中医药防治消化道癌前疾病)、功能性胃肠病中医诊治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
● 杜杰
上海百趣代谢组学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参与过国内三百多家科研单位代谢组学、蛋白质组学和肠道微生物科研平台研究,协助客户发表文章近百篇,其中,包含Cancer cell、Cell Research、Cell Metabolism、Gut、nature communications等著名权威学术期刊;专注于代谢组学、蛋白组学、肠道微生物科研领域,擅长不同组学间数据关联分析、统计建模、机器学习算法和生物学功能病理意义挖掘,在临床队列、医药、肿瘤、微生物、食品等科研方向有十年的丰富项目实战经验。
● 唐惠儒
国家杰青、“精准医学”及“前沿生物技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伦敦大学博士。曾任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生物医学部Senior Scientist、“中科院生物磁共振分析重点实验室”创建主任、科技部973与国家重大计划等项目评审专家。研究代谢物功能及代谢组学30余年。发表nature、nature microbiology、nature aging、nature metabolism、nature methods、Immunity、Cell Reports、Cell Reports Medicine、Cell Reports Physical Science、PNAS、EMBOJ、J Hepatology及JACS等SCI论文220余篇,被引1.4万余次(h指数~67)。获批国内外发明专利多项。现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代谢组学分会会长;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代谢分会、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脂质与脂蛋白委员会、中国营养学会基础营养分会等常务理事,国际实验磁共振大会(ENC)执委(大中华地区唯一);Metabolomics、《基础医学与临床》等编委,Nutrition Metabolism及Phenomics等副主编。
● 陆豪杰
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6年本科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2001年博士毕业于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3年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博士后出站进入复旦大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基于生物质谱的蛋白质组和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组的定性和定量新方法及在临床中的应用,发表一百余篇SCI论文。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十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10),2014年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2016年入选第二批“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糖复合物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人类蛋白质组组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尹慧勇
香港城市大学赛马会动物医学与生命科学院终身教授、副院长(研究),长期从事代谢组学与代谢疾病的调控机制研究,关注心血管疾病、肿瘤代谢、高尿酸与痛风等;在相关领域发表学术论文170余篇,H-Index 66,引用超过1.4万余次;入选上海市与中科院人才计划、基金委外国资深研究学者、以及全球2%高引科学家等。
● 张旭敏
1998年获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化学学士学位,2001年获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化学硕士学位。2001-2004年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工作。2004-2008在丹麦南丹麦大学获蛋白质组学和生物质谱学博士学位。2008-2010在丹麦南丹麦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2010-2012年在丹麦奥胡斯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2013年受聘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研究员。2018年12月晋升研究员。研究方向:基于生物质谱学的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相关的方法学研究。包括蛋白质组学的样品制备、蛋白质修饰组学、高通量定量方法、末端蛋白质组学和全蛋白质组深度覆盖研究;利用模式生物秀丽隐杆线虫研究环境因素对衰老的影响。
● 于晓波
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北京(凤凰中心)博士生导师,曾任美国Biodesign研究院Virginia G. Piper个体化诊断中心研究员,旦生医学创始人。获德国洪堡学者、国家中医药创新团队、北京高层次人才和HUPO之星等荣誉。国际血浆蛋白组计划(HPPP)委员、亚太蛋白组学协会(AOHUPO)理事、中国蛋白组学委员会(CNHUPO)副秘书长、中国人体健康促进会临床检验科学技术转化委员会和北京整合医学会血栓与止血分会副主任委员等。科技部战略国际合作、前沿技术和诊疗装备等项目评审专家。中国医科大学、温州医科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和安徽医科大学等客座教授。
从事智能蛋白芯片技术和精准医疗研究和应用。成功开发以人类、肺结核和新冠病毒为代表的系列蛋白质组学芯片(美国化学会经典案例);建立第一个人类抗体反应组(AAgAtlas)数据库并揭示抗原分子特征(Hallmarks of Human Autoantigens);领导肝癌、淋巴瘤等中西医临床蛋白质组学研究。主持参与国家精准医学、新药创制和生物安全等项目50余项。在nature系列、Signal Transduct Target Ther、Adv Sci (Weinh)、Nucleic Acid Res、Arthritis Rheumatol、ACS Cent Sci、Clin Chem和Mol Cell Proteomics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被nature、nature Methods和nature Immunology等期刊引用2700余次。申请专利30余项,临床注册1项。在国内外会议做学术报告160余次。
● 朱正江
2006年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2011年博士毕业于美国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2011-2013年曾在美国加州斯克利普斯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13年底回国加入中科院。有超过18年从事质谱技术和代谢组学研究的经历,已在nature communications、Analytical Chemistry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90篇论文,引用近9000次,H指数48。率领团队开展质谱驱动的代谢组学精准测量关键技术的研发,研发的多项代谢组学技术,如MetDNA、MetTracer、Met4DX等,在相关专业领域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力。课题组的研究方向聚焦于发展质谱驱动代谢组学技术和复杂疾病的代谢调控机理研究,详细见课题组网站(www.zhulab.cn)。目前兼任中国生物物理协会代谢组学分会秘书长、中国质谱学会理事会理事、中国细胞生物学细胞代谢分会理事、中国药理学会分析药理分会理事、nature出版社Communications Biology和Genomics, Proteomics & Bioinformatics(GPB)等杂志编委等。
● 刘洪
医学博士,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特聘教授,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导师;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负责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湖湘高层次人才创新团队。入选湖湘青年英才,湖南省优秀青年基金。现任湘雅医院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教育部重要皮肤疾病研究创新引智基地常务副主任、皮肤健康与疾病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南大学湘雅肿瘤免疫个体化临床研究中心副主任;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休斯敦MD安德森癌症中心和健康科学中心获得博士学位;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访问学者;
主要研究方向为皮肤疾病、肿瘤基础与临床转化研究。近5年以通讯/第一作者在Cancer Cell, Circulation, Advanced Science, nature communications, JNCI, Genome Medicine, JITC等权威期刊发表系列原创性文章。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国家优秀青年基金、科技部干细胞重点专项青年项目、国自然面上及省部级人才项目10余项,获湖湘青年英才、湖南省优青等荣誉。多次受邀参加了美国ASH、ASEB、ARO、Cold Spring Harbor等国际会议并作大会发言。
● 周文
湖南省芙蓉学者特聘教授,现任中南大学肿瘤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博士生导师。2009年获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肿瘤专业医学博士学位,先后在美国犹他大学医学院和艾奥瓦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多发性骨髓瘤癌变及耐药机制研究。研究成果以通讯作者发表在Cell metabolism、Advanced 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2022,2023)、Microbiome和Leukemia等期刊上。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和面上项目等课题。兼任中国抗癌协会中西整合多发性骨髓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和中国细胞生物学会肿瘤委员会委员等。
● 戴绍军
长三角现代农业研究院副院长、上海市植物种质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农业学科带头人、园艺专业带头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受聘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兼任国际植物蛋白质组学组织(INPPO)中国国家代表、亚洲大洋洲农业蛋白质组学组织(AOAPO)副理事长、中国植物学会植物整合组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主持国家基金项目5项,973项目课题1项。发表SCI收录论文80余篇。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
● 程永现
德国洪堡学者、深圳大学药学院院长、深圳大学中医药守正创新研究院院长。长期从事中药药效物质及新药转化工作,针对中药成分复杂、药效物质难以阐明、产业发展受限等难题,率先提出中医智慧启迪下中药药效物质研究新思路,创建了中医治则治法指导下阐明中药药效物质的新模式,形成了围绕慢性疾病运用“衷中参西”方法揭示中药药效物质的新体系,并在树脂、灵芝、昆虫三大类特色中药成分摸底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发表论文300余篇,申请专利近百件,授权40余件。曾获云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现任Phytochemistry副主编。正在围绕肾脏纤维化、肺动脉高压、减重等开展药物研发。
● 夏彦恺
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特聘教授,国家优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现任南京医科大学副校长,国家疫苗研发创新平台主任,教育部现代毒理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国家卫生应急体系建设指导专家,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委员会委员等多个分会副主委,国际暴露科学学会会员委员会主席和亚洲副主席。担任全国毒理学科技名词主编,多个国际期刊主编和编委。长期从事环境与健康相关研究,在领域权威期刊Nat Genet、The Innovation、Environ Health Persp、J Adv Res等著名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多篇为ESI高被引和Elsevier高下载论文,H指数60;担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NSFC-NIH、NSFC-FWO)、地区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等十余项国家级项目。
● 夏志强
采用现代基因组学技术解析、群体多组学分析,基因功能验证,挖掘热带作物高产、优质、营养高效、抗逆基因资源,跨物种比较热带作物的特有生物学性状与演化路径,完成了首个木薯、百香果、象草、芭蕉芋和美人蕉等精细基因组;完成了染色体级别小桐子、澳洲坚果、白兰等基因组;完成高度杂合的同源四倍体栽培马铃薯。主导基因组与生物信息数据库技术平台,开展主要热带生物的基因组与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揭示物种重要生物学性状演化规律,为这些生物的遗传改良和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针对育种4.0中巨大样本检测的问题,突破技术壁垒,探索全新技术,原创研发两代超低成本基因型分型技术,成功用于约50个物种,30000多份样品研究中。新一代Hyper-seq用于作物回交育种的遗传背景筛选、基因分型、标记辅助选择检测、生物安全防控等。创建高效、快速的分子育种体系及热带作物基因组数据库服务系统。国家发明专利授权4项,国际发明专利授权3项,国家军事标准2项,一项专报获得国务院采纳,获得全国颠覆性技术大赛领域赛优秀奖。在Innovation、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Nucleic Acids Research、 Molecular Horticulture、Horticulture Research、Biotechnol Biofuels、Molecular Ecology Resources、nature、nature communications等SCI杂志发表具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约40篇。Molecular Horticulture,Horticulture Research,Biotechnol Biofuels等期刊常年审稿人,Tropical Plants副主编。担任2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专题负责人,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科技部973项目、国家木薯产业体系等科研项目10余项。
● 马国
教授,博士,博导,毕业于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获药剂学专业博士学位,美国University of Houston访问学者。主要从事中药药代动力学和多组学研究。现担任中国民族医药学会方药量效研究分会、科普分会、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中医药慢病防治与教育工作委员会、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中医临床药学分会、中国未来研究会中医药一体化发展分会的副会长;担任中国药学会医药生物分析专委会、循证药学专委会、中华中医药学会李时珍研究分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药分析专委会、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中药临床药学分会、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健康产业分会等10余个国家级学会的常务理事或委员;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基金等评审专家;担任Front Pharmacol-Drug Metabolism and Transport副主编,ECPT、MJPR、MJNDR、IJCPP、IJPC、中国临床药学杂志、中国药业、药学研究等杂志编委。近年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1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在Pharmacol Res、DMD、Front Pharmacol、JEP、Mol Pharm等知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编写国家级规划教材专著32部,其中主编10部,副主编8部。荣获教学科研奖励40余项,包括“钟扬式”好老师、“钟扬式”教学团队带头人、上海市课程思政示范团队带头人、港爱奖教金、一健康基金优秀教师奖、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研究一等奖等。
● 孙金鹏
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药理学研究方向),新基石研究员。担任中国病理与生理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肾脏药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生化与分子药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受体与离子通道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孙金鹏在美国爱因斯坦医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并跟随GPCR领域专家Lefkowitz (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进行膜受体药理的研究。孙金鹏教授于2011年全职回国,聚焦于GPCR的配体发现、信号转导及功能研究;创新性的提出了受体信号转导磷酸化编码的笛子模型,多聚脯氨酸码头的分选机制,以及磷酸化编码的时序作用;发现了GPCR感知微环境中的具体机制,包括发现了识别类固醇激素的膜受体家族,发现了多个孤儿受体的内源性配体,发现了LGR4和血管紧张素受体的新的内源性配体等,解析了GPCR对痒,嗅觉和力的感知机制,GPCR参与听觉的调控,以及GPCR识别多种内源性脂肪酸和单胺类荷尔蒙感受的机制等。在该领域,孙金鹏教授以通讯作者在nature(x8),Science(封面) ,Cell(x2,一篇封面),Cell Metabolism(x 2),Nat Metabolism(x 2),Nat Chem Biol(x 3),Cell Research(x 2),PNAS (x 6), Nat Comm (x 7),Biol Psychiatry,Science Advance等知名杂志发表80余篇文章,其中8篇通讯文章被Faculty1000专门推荐,7篇文章获专题评论。获全国创新争先奖(2023),谈家桢生命创新奖(2022),山东省优秀工作者(2023)等。
● 胡泽平
主要研究方向为“基于新型代谢组学/多组学技术研发的疾病代谢重塑机制与转化医学研究”。以通讯作者(含共同)在Cell Metabolism, nature metabolism (3), nature cancer,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nature cardiovascular research,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nature communications (3)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受邀在nature metabolism, TrAC 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等期刊发表Viewpoints或综述。研究成果多次被Science, nature cancer, nature reviews cancer等期刊作为研究亮点专评。主持国家基金委原创探索项目、重点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集成项目等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及国际头部药企资助的新药研发合作项目。
组织机构
● 大会主席团:
名誉主席:刘良、仝小林、王琦、张伯礼、周宏灏
共同主席:程海波、段大跃、邓军亮
● 组织委员会:
主席:邓军亮、段大跃
秘书长:杨烨、叶玲玉、程羿淳
副秘书长:卞勇、郑思炎
委员:王祥磊、高静
● 学术委员会委员(按姓氏拼音笔画序列):
曹鹏、陈凯先(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士林(中国工程院院士)、陈香美(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晓亚(中国科学院院士)、成绍武、程海波、程京(中国工程院院士)、程永现、丛斌(中国工程院院士)、戴绍军、杜冠华(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段大跃、段金廒(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葛均波(中国科学院院士)、贺福初(中国科学院院士)、胡凯文、胡泽平、贾立军、柯杨(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雷光华、李大鹏、李建川、李建生、李素云、李兆申(中国工程院院士)、厉良(加拿大皇家学会科学院院士)、梁昊、廖万清(中国工程院院士)、林鸿宣(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存志、刘佳、刘良(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洪、刘文、陆豪杰、吕文良、吕志刚、麻彤辉、马国、彭清华、齐素华、阮丽芳、邵志敏、沈剑刚、苏秀兰、孙金鹏、唐惠儒、田金洲(中国工程院院士)、仝小林(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辰(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琦(中国工程院院士)、王伟、王喜军、王拥军、王忠、魏玮、夏彦恺、夏志强、肖伟(中国工程院院士)、谢恬、许风国、徐世军、许国旺、许海玉、杨宝峰(中国工程院院士)、杨烨、杨忠明、尹慧勇、于君、于晓波、余艳红、张伯礼(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旭敏、张永祥、张运(中国工程院院士)、钟艳、周宏灏(中国工程院院士)、周文、周雪忠、朱立国(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正江。
● 主办单位:
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中医药表型组学研究院、上海百趣生物医学科技有限公司
● 承办单位:
南京中医药大学科学技术处、上海百趣代谢组学技术研究中心、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
● 协办单位:
《数字中医药(英文)》
合作协议酒店
酒店名称:南京新地酒店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仙林大学城学典路6号
价格:豪华湖景大床房450元(含早),豪华双床房438元(含早),行政湖景大床房588元(含早)
预订电话:15050551822 常经理 (报会议名称)
*酒店费用需由您自行支付,预定房间时,请务必说明您是参加[第四届中医药表型组学院士高峰论坛]的参会人员,以便享受协议价
会议资料
邀请函、会议通知、招商函、协议酒店资料下载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wYOf7YvXDHTLQlRKXFRSDQ?pwd=0000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