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活动

第二届转化医学奖获奖名单公布:黄晓军、李校堃获杰出贡献奖

首页 » 产业 » 人物 2019-01-23 上海广慈转化医学研究发展基金会 赞(9)
分享: 
导读
按照《转化医学奖励计划章程》,第二届转化医学奖于2018年6月启动,共收到20份推荐材料,其中转化医学杰出贡献奖11人;转化医学创新奖9人。经初审(资格审查)、初评(网络函评)、复评(评审专家会议评审)和公示环节,最终评选出2名“转化医学杰出贡献奖”获奖者和5名“转化医学创新奖”获奖者。


  为了对转化医学领域具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以及取得突破性创新成果的临床医生和科研人员进行奖励,激励和培养转化医学领域的杰出人才。由上海广慈转化医学研究发展基金会牵头,联合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联盟,于2017年5月发起设立了“转化医学奖励计划”,2018年5月,在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联盟大会上举行了首届转化医学奖的颁奖典礼。

  按照《转化医学奖励计划章程》,第二届转化医学奖于2018年6月启动,共收到20份推荐材料,其中转化医学杰出贡献奖11人;转化医学创新奖9人。经初审(资格审查)、初评(网络函评)、复评(评审专家会议评审)和公示环节,最终评选出2名“转化医学杰出贡献奖”获奖者和5名“转化医学创新奖”获奖者。颁奖大会将在2019年的“转化医学联盟大会”上进行,敬请期待获奖者的研究成果和科学家的风采。
  第二届转化医学杰出贡献奖名单
  (按姓名首字母排序)
  1、黄晓军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主任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病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
  突出成果:
  黄晓军教授针对造血干细胞移植中面临的“世界性难题”—供者来源缺乏,在国际上开创、发展、完善了单倍体移植体系,使我国单倍体移植跻身国际先进行列;带动我国近百家移植中心发展,单倍型供者取代相合同胞成为我国最大的供者来源;“北京方案”得到世界骨髓移植协会推荐,推广至意大利、以色列等发达国家应用,占全球单倍型移植的 50%以上,让全世界享有“人人都有供者”的新时代,是我国原创技术“改变世界格局”的范例;获 2016 年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十大进展之首。相关成果改变多项美国、英国指南或共识。
  2、李校堃
  温州医科大学校长
  突出成果:
  李校堃教授从事蛋白质药物科学研究 20 多年,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s)基因工程创新药物开发、产业转化以及基础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1、在国际上首次将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开发为临床药物,成功开发生长因子家族系列新药,解决大面积烧伤及难愈性溃疡功能性修复及致残率高的临床难题。截止到2018年,FGFs系列药物在全国5500家医院使用,累计使用患者超过6800万人次。
  2、完成以重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重组人生长激素为代表的蛋白药物的深度创研,关键技术在南海朗肽等 10 余家企业进行应用。
  3、所建立的蛋白药物研发关键技术体系、制剂开发思路和产学研合作临床转化模式为我国重组蛋白药物开发与拓展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与借鉴。确立细胞生长因子类药物产业化国际地位。
  第二届转化医学创新奖名单
  (按姓名首字母排序)
  1、范晓虎
  南京传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官
  突出成果:
  1、范晓虎博士自主开发CAR-T技术平台,首发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骨髓瘤产品LCAR-B38M,取得国际突破性成果。自2016年用于临床试验以来,已治疗74例,完全缓解率为74%。该产品与强生战略全球合作,知识产权授权费用首付款就高达3.5亿美元。
  2、开发了多种人类B淋巴细胞激活、诱导刺激、克隆化和分子构造分析方面的技术。2006年10月获国际移植学会授予“重要新概念领导者/意见领袖”(New Key opinion leader)荣誉称号。
  3、2004年在小儿血型不配合心脏移植的机制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世界级重大突破,发现了小儿心脏移植过程中B细胞免疫耐受机制,这一发现彻底改变了器官移植领域组织配型的临床指征,打破了同血型器官移植限制,提高患病小儿获得器官移植的概率。
  2、陆路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 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突出成果:
  1、在国际上首次系统地提出了 “蛋白类病毒感染失活剂”的基础理论,并以 HIV、ZIKV 等病毒为模式生物研究了该新型蛋白药物的设计规律及独特机理,在 Nat. Commun等杂志发表系列研究成果;
  2、以新发的中东呼吸综合症冠状病毒(MERS-CoV)为模式病毒,率先发现了其入侵靶细胞的关键蛋白质机器—融合活性六螺旋,建立了系统地快速研发针对该类靶点的抗新发病毒的多肽类抑制剂技术体系,并将该蛋白类抗病毒抑制剂的基础研究转化为应用产品(其中 1 项产品已应用于全国数百家医院)。
  3、廖专
  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副院长、消化内科副主任
  突出成果:
  1、针对我国胃癌高发但胃镜检查痛苦、人群接受度低的难题,医工结合创新性研制成功世界首台磁控胶囊胃镜机器人,建立一系列标准和方案,实现了完全无痛苦胃镜检查,成为胃癌筛查的重要方法,出口至英、德、西班牙等国家,并在全球近千家单位应用,年用量近30万例,研究结果以封面论文形式发表于美国消化协会官方杂志,并获国家领导人、诺贝尔奖得主以及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先后入选2016年度中国十大医学进展、十九大“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
  2、在慢性胰腺炎(CP)内镜微创诊治方面,率先开展胰管结石体外震波碎石术(ESWL),挑战国际指南,拓展胰管结石微创治疗指证,创建胰腺囊肿合并结石、巨大阴性结石以及取石网篮嵌顿等疑难病种的治疗新方法。牵头中、日、印国际多中心研究,明确了亚洲人群 CEL-HYB 杂合等位基因在 CP 中的发病机制,发现亚洲人群 CEL-HYB 新杂合等位基因,带领团队建成我国最大的CP微创治疗中心。
  4、明东
  天津大学医学工程与转化医学院院长
  突出成果:
  1、被提名人长期聚焦新一代神经工程学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重点面向航天医学与人机工程、物理医学与康复工程等领域的工程应用。与中国航天员中心合作,主持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空间站在轨脑-机交互系统,应用于我国“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成功完成国际首次脑-机交互空间适应性测试;
  2、发明脑-机-肌协同交互技术,实现国际最高 7 指令集复合想象动作系统,设计“神工”系列康复机器人并通过 CFDA 检测,临床受益患者超三千例;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71 项,软著 1 项,PCT 4项,相关成果入选教育部改革开放40 年高校科技创新成就典型案例;
  3、神经复合感知与反馈等高性能人机交互技术成功应用于医学教学与智能家居等领域,虚拟手术训练系统产品打破进口高端医疗教学产品的垄断,应用覆盖全国30个省、直辖市的医院及医学教育单位,培训医疗人员超过80 万人次;人感仿生神经系统“MOVE EYE(智慧眼)”作为核心模块用于海尔SmartFlow 智能家居等产品,实现创新技术推广与出口。
  5、吴劲松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神经外科研究所脑功能实验室主任
  突出成果:
  1、被提名人带领团队围绕脑功能精准定位与保护,开展了一系列神经外科基础与临床研究,结合多模态神经导航、脑功能成像、术中脑功能监测等技术体系,实现了围手术期脑功能的精准保护;同时建立了国人汉语脑语言区分布新图谱及脑语言模型,用于指导大脑汉语语言区的精准手术;研发脑肿瘤人工智能病理诊断系统;并开展一系列数字化神经外科新设备的研发转化。还进一步通过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对以上研究成果进行验证,将其转化为适合国内推广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规范。
  2、通过上述科技成果的成功转化和推广应用,二十年间将脑功能区手术致残率降低90%。上述成果和技术通过国内外会议以及全国学习班的推广,目前国内上百家医院神经外科不同程度的开展上述技术,已有近20000名患者从中获益,极大降低了患者致残所带来的巨大的社会负担和医疗支出,间接创造了客观的经济效益和应用价值,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转化医学网360zhyx.com)
评论:
评 论
共有 0 条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