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活动

医学新星!这位“80后”屡破记录,斩获国家杰青、长江学者!

首页 » 2018-10-12 转化医学网 赞(6)
分享: 
导读
2018年6月30日,2018年国家科技奖初评结果正式公示,全国仅有231项通用项目成果上榜,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仅有40项。由于国家科技奖数量稀少、含金量高,因此能够牵头获奖的第一完成人往往都是“70后”和“60后”,不过也有少数例外。


2018年6月30日,2018年国家科技奖初评结果正式公示,全国仅有231项通用项目成果上榜,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仅有40项。由于国家科技奖数量稀少、含金量高,因此能够牵头获奖的第一完成人往往都是“70后”和“60后”,不过也有少数例外。


在今年初评通过的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中,有一个项目的第一完成人即为“80后”,相比其他通过初评的项目第一完成人要年轻不少,他就是山东大学医学院研究员张澄。


张澄研究员1980年出生,自2011年回国先后获得国家杰青基金,当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目前成为国内外心血管疾病研究领域中一颗耀眼的新星。


他的人生经历堪称传奇。24岁时,张澄从山东大学医学院毕业,29岁时获得博士学位,30岁时到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医学院做博士后;31岁时他破格晋升为山东大学研究员,成为山大最年轻的正高级教师;32岁时他入选首批“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34岁时,成功当选欧洲心脏病学会资深会员(FESE),成为该学会历史上最年轻的学者之一。近年来,张澄又相继斩获国家杰青、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


对于一位38岁的青年医生和科研工作者来说,他做到了很多人难以做到的事情。


医学世家走出的青年科学家


张澄出生于山东济南一个医学世家。他高中时,正是给80后贴上叛逆等标签的时代,张澄则受从事医学的爷爷、奶奶和父母的熏陶,逐渐对医学产生兴趣。1999年,他成功考入山东大学医学院学习临床医学。


大学五年,张澄勤学苦读,为以后的专业研究打好了基础。他曾回忆,本科阶段学医科很苦,经常下了晚自习还跑到路灯下去学习,但扎实的基本功和坚实的知识积累能为日后从事科研打下稳固的基础。张澄属于那种平时也抓紧、而且注重灵活学习的学生,比如记忆英文单词时,他总是自创一些方法窍门。


本科毕业后,张澄继续深造,在山东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2006年至2007年张澄在美国贝勒医学院血管生物学实验室学习,成为中美联合培养的博士生,师从贝勒医学院终身教授、国家千人计划特聘教授王兴利。


在王兴利教授的培养和指导下,张澄刻苦钻研心血管疾病方面的问题,迎来学术研究的小爆发期。在短短5年里时间中,张澄发表SCI(SCI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1961年创办出版的引文数据库,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之一。-编者注)高水平论文23篇,其中第一作者5篇。2006年11月15日,在赴美10个月后,张澄应邀在芝加哥举行的美国心脏病学会年会上做大会报告,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


在美国,他专心做研究,异乡生活的困难、不适应等他都不以为意。张澄曾在接受采访时说:“记得刚去美国休斯顿,住在一个外表看着还不错、有很多中国留学生住的房子,没多长时间,腿上就被跳蚤咬得疙瘩成片;一年后换了个房子住,那儿没有跳蚤了,却全是蟑螂,晚上两三点的时候起床,厨房里一两百只蟑螂,密密麻麻的。”“虽然有些苦,但并不感觉心酸,因为那是很多留学生都经历过的,很平常的事。现在想想,已经成为难忘的记忆。”


回国后,张澄继续从事AS病变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期间发表高水平SCI论文多篇,其中发表在《美国科学院学报》上的文章获评2011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的国际学术论文奖励称号。


2010年,张澄再次赴美,在俄克拉荷马大学医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从事氧化应激状态下心血管疾病调控的基础研究。


美国留学经历让张澄的研究道路更加宽阔,张澄回想:“从科研上来讲,留学对我的帮助真的很大,包括对科研思维的建立与开阔、科研方向的确定,有些新想法和我在大学期间形成的不大一样。”


博士后研究使得张澄对科学研究又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他的研究成果应邀在美国心脏病学会学术会议上宣读,受到国际的广泛关注,也使得中国的年轻面孔出现在世界权威学术领域之中。


破格晋升,斩获杰青、长江


2011年,31岁的张澄由于其突出的成绩破格晋升为山东大学研究员,成为山东大学最年轻的正高级教师。


回国后,面对国内心脏病基础研究领域的诸多空白以及国内外的差距,张澄下定决心,要用深入的研究填补这些空白,于是,他不辞辛苦,结合临床和实验,开展了多项研究。截至目前,张澄在Nat Med等许多国际著名杂志上共发表SCI收录论文99篇,总影响因子超过450,在SCI数据库中被引用900余次。


因其突出贡献,张澄2012年成功入选首批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美国心脏病协会青年研究者奖评审专家在评审意见中指出:“张澄医师在中国和美国得到了良好的训练,是一位杰出的申请者,是一位极有前途的研究者”。


2013年,年轻的张澄当选教育部卫生部心血管重构与功能研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同年当选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成为最年轻的部级实验室副主任和最年轻的中华医学会青年副主委之一。


2016年,张澄成功当选欧洲心脏病学会资深会员(FESE),成为该学会历史上最年轻的学者之一,FESC被定义为:“在心脏病学领域中具有多年经验并在临床、科研、教育、管理和专业工作中做出杰出贡献的ESC会员”,张澄赢得了国际心血管领域对他的充分认可,他也成为山东大学历史上第二位获此殊荣的心血管病专家。


2018年5月,张澄正式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也是目前全国仅有的几位“80后”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之一。


此外,近年来他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自然二等奖(2018年,初评通过)、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中国百篇最具影响的国际学术论文奖等多项奖励。近年来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863重大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等科研项目。


创新成就医学新星


众多奖项和荣誉,在医学领域实数不易,特别是对于一位“80后”的青年学者。对于这些奖项和荣誉,他只是一笑置之。


张澄认为,在攀登科学高峰时,除了辛苦地在图书馆查资料、在实验室中做研究,还要有创新的思维和方法。


张澄表示,在做研究中,如果一个领域有空白,那就可以开始设计框架,因为正是这一个空白点,就能尽量避免研究陷入瓶颈。创新是张澄进行课题研究的关键,也是他写作论文的基本要点,他曾在采访中说:“我认为一篇论文在课题设计时就非常重要,我们关注一个别人没有发现过的东西的时候,我看到它了,并且看到它的意义非常重大,那我就全力以赴去抓住它做下去。”


张澄认为,创新是一种能力,关键有两点,一是多看,多学习,要多看别人做的、发表的东西;二是对创新思维的训练,要多想。张澄也强调到,本科阶段关键还是把基础打好,尤其是学医的本科生,各种基础知识都得牢固掌握,以此为地基才能厚积薄发,并且要注重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结合和转化研究。

(转化医学网360zhyx.com)

评论:
评 论
共有 0 条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