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活动

科学大家——谢晓亮

首页 » 2018-09-13 转化医学网 赞(13)
分享: 
导读
○○本 期 人 物谢晓亮全文共计5903字预计阅读用时20分钟建议收藏文章,闲暇时阅读~谢晓亮生物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北京大学李兆基讲席教授哈佛大学Mallinckrodt讲席教授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系终身教授“科学研究是我的嗜好,不断创新是我的追求,造福人类是我的愿望。”近年来,单分子生物学领域已经产生了关于单个分子及其行为影响细胞的生命过程乃至人类疾病


本   期   人   物

谢晓亮


全文共计5903

预计阅读用时20分钟

建议收藏文章,闲暇时阅读~



谢 晓 亮


生物物理化学家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北京大学李兆基讲席教授

哈佛大学Mallinckrodt讲席教授

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系终身教授


“科学研究是我的嗜好,不断创新是我的追求,造福人类是我的愿望。”



近年来,单分子生物学领域已经产生了关于单个分子及其行为影响细胞的生命过程乃至人类疾病的诸多研究成果。


作为室温下单分子荧光显微技术的开拓者之一,谢晓亮推动和带领了单分子研究在生物学中的应用。


谢晓亮

  • 他是PNNL自1965年成立以来第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科学家。

  • 是改革开放后哈佛大学聘任的第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终身教授。

  • 也是改革开放后大陆学者获得哈佛大学冠名讲席教授的第一人


截至2017年,谢晓亮教授共发表SCI收录科学论文210余篇;他所培养的学生在世界四十多所大学任教。


曹雪涛曾这样评价谢晓亮:

获得终身教授的人很多,但真正能够在人类历史上,特别是科技史上留下印记的科学家非常少见,而谢晓亮将理论和技术结合,用技术解决科学问题,是引领整个科学界发展的真正的一流科学家


他是一个让你无法预知将来还会做出什么创造性工作的科学家。这是一个科学家具有潜在创造力、影响力、引领力的标志。


今天,就让转折点直聘带你了解科学大家谢晓亮的人生转折点。




一、儿时的好奇心

从兴趣慢慢找到人生理想

“父母对我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他们为人正直,生活简朴,工作上精益求精。”⬇⬇⬇



1962年,谢晓亮出生在风景秀丽的北大朗润园,父亲谢有畅和母亲杨骏英均为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


他幼年时期家里书香满屋,生活宁静幸福。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他一路在北大的校园里长大。


1996年夏,“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教学活动全部停顿。谢晓亮的父母也接二连三的被卷入政治运动之中,隔壁邻居家的教授也被红卫兵抄家、辱骂、带走...


虽然“文革”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孩子们的世界却是单纯的。1969年,谢晓亮刚上小学,父亲为他亲手制作了一个木陀螺,这个不断旋转且做工精致的陀螺引发了他童年的好奇心。


“我用父亲的工具箱完成的第一个木工作品是杠秤——它是我人生中设计的第一个精准测量工具!


从那一刻,谢晓亮便一发而不可收,年幼的他又相继动手做出了飞机和轮船模型,甚至还做出一个音箱。随着制作的项目越来越复杂,让他对科学技术的好奇心也越来越强烈。


到了中学时代,谢晓亮又开始动手制作各种电子仪器,先后做出了超外差收音机、遥控模型轮船,并完成了一套音响。他对实验科学的兴趣正是从这一个个电子仪器开始的。从那时起,谢晓亮逐渐树立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做一名科学家。




二、北大的成长岁月

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遨游

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业余时间还旁听了物理系和数学系的课程,还利用暑假到实验室做实验,学有机合成,又写计算机程序做化学计算。⬇⬇⬇




1980年,谢晓亮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大学四年,他成绩优秀,但不追求最高分。


他的兴趣十分广泛,在读化学系同时,还花很多时间旁听了物理系和数学系的课程,如统计物理、量子力学、电磁学、统计学、概率统计、计算机编程等,虽然这些课程不记学分,但是可以拓展知识面,对谢晓亮后来的科研很有帮助。他还利用暑假到实验室做实验,学有机合成,又写计算机程序做化学计算。


在拓展知识面的同时,谢晓亮深入钻研科学问题。在修基础课的过程中,他经常探讨一些超出课堂知识的深奥问题,给自己出一些研究课题,一旦解决了,就非常高兴。


他由此养成了深入思考问题的习惯,“后来从事科研后体会到,科研中最重要的是想到别人想不到的地方。”


大四的时候,谢晓亮跟随化学系蔡生民教授在化学南楼做毕业论文。蔡生民教授是一个实验技术精湛的电化学家,他兴趣广泛,思维活跃,精力充沛,讲一口流利的英文,幽默感极强。


蔡老师常常会用生动而形象的语言解释复杂而抽象的概念。当时谢晓亮的论文题目,是用计算机来控制光电化学反应,其中用到锁相放大器,蔡老师对锁相放大器原理的解释,让谢晓亮至今都记忆犹新。


“他的为人和对我的学术指导对我以后的工作有很深的影响。”


1984年大学毕业时,谢晓亮和大学同学、女朋友宋琳一起参加了CGP留美考试,这个项目当时每年在中国挑选50位杰出的化学专业学生到北美攻读研究生。


“宋琳考上了,我没考上,因为当时对实验室的研究很感兴趣,没有花时间准备。”


于是他开始联系自费留学,被美国几所大学录取,他选择了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


三、留学之旅

一段改变人生的旅程

1985 年,23岁的谢晓亮第一次离开北大,飞抵美国,开启了他人生的另一段旅程。⬇⬇⬇



抵达美国的谢晓亮,开始了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学习,他选择了从事超快激光研究化学动力学的约翰·西蒙(JohnSimon)教授做自己的导师。

“在研究中西蒙给了我许多指导,也给了我很多自由。西蒙的实验能力非常强,当时激光还很难调,他手把手地教我搭激光器,我研究生时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实验室里调激光,调不出来时,我就去找西蒙,他往那一站几个小时,最后总能调出来。我向他学到了许多实验技巧。”


一天晚上,谢晓亮开夜车做一个西蒙建议的光分解实验。第二天早晨8点,他将数据留在西蒙的办公室,回家睡了一会,中午12点回办公室时,西蒙高兴地说:“晓亮,这是你的第一篇论文。”


在西蒙的大力支持下,谢晓亮成功地实现了用快速圆二色性光谱检测生物大分子结构变化的设想,并以之作为博士论文。而且也将这项技术,用到了蔡生民教授之前讲解的锁相放大器之中。



1989年博士毕业后,谢晓亮去芝加哥大学著名物理化学教授格雷厄姆·弗莱明(GrahamFleming)的实验室做博士后。


临走前,西蒙告诫他不要继续做圆二色性,要学新东西。谢晓亮当时不理解,因为他非常喜爱自己发明的新技术。但现在回过头来看,他很感谢西蒙的好建议。


到了芝加哥,弗莱明问他“你想做什么?”谢晓亮记住了西蒙的忠告,对弗莱明说:“我现在还没有成熟的想法,你能不能给我一个建议?”弗莱明建议他学荧光测量技术。


他很快为弗莱明搭建了一个飞秒分辨率的荧光光谱测量装置,将它用于光合作用机理、电子转移和能量转移快速过程的研究。他说:“这对我后来做单分子研究很有帮助。




文章较长,稍事休息~~

求职助手,你的求职好帮手!



四、PNNL时光

在PNNL产出迄今为止被引用最多的论文

1992年,谢晓亮作为第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科学家加入美国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



在弗莱明的实验室,谢晓亮的博士后工作还没有到期,一个机会就找到了他——美国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PNNL)邀请他参加工作面试。


1989年PNNL请来了耶鲁大学教授史蒂夫·科森(SteveColson),负责实验化学物理项目,组建研究团队。科森找到了约翰·西蒙,西蒙推荐了谢晓亮。


PNNL副主任道格拉斯·雷是当年面试委员会的成员之一,他说:“晓亮提出要做室温下单分子光谱成像技术,这在当时是一个难以置信的大胆想法。但他如此优秀,又受过很好的训练,他让我们相信,如果有人能做出这个技术,那么这个人就应该是他。因此科森决定聘请他。科森选拔人才的观点是,寻找最好的人才,帮助他们建立团队,给他们最好的支持,放手让他们干。”


PNNL最终向谢晓亮发出了加盟邀请。谢晓亮成为自PNNL1965年成立以来的第一位来自中国的科学家。



在华盛顿州东南部的沙漠小镇里奇兰德,也就是PNNL的所在地。谢晓亮在做单分子实验的同时,也努力做PNNL原定的研究方向,搭建超快激光研究分子的振动光谱学,但没有获得成功。


在PNNL同事的帮助下,他改用这台超快激光器做非线性光学实验,1999年获得新突破,开发出相干反斯托克斯拉曼显微成像技术(CARS),相关论文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PRL)上。这又是一项重大的创新性成就:基于分子本身的振动频率,在无标记的情况下高清晰度的成像分子图像。


从此,一个崭新的领域被打开。



(转化医学网360zhyx.com)

评论:
评 论
共有 0 条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