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活动

重磅|1090位专家团及1193位读者共同遴选出2018年1月到4月最具突破性的8篇CNS文章(共从34篇遴选出来,值得收藏)

首页 » 产业 » 人物 2018-05-14 iNature 赞(2)
分享: 
导读
中科院刘江等研究组首次报道人类早期胚胎染色质动态图谱;曹雪涛研究组揭示TET2在炎症应答中的新功能;浙江大学揭示抑郁症的发病机理;重大突破!首只体细胞克隆猴在中国诞生;温州医科大学揭示衰老分子机制;中科院生物物理所SidE的结构;中国植物所陈之端等研究组揭示中国被子植物进化史;3000多份水稻测序,推动中国水稻领域跨越式发展等8篇文章。


iNature经过读者及专家团的共同投票,iNature遴选出了最具突破性的8篇文章。经过对投票的统计,我们获得了1193票读者的投票,以及1090票的专家团投票(对于专家团,我们仅仅是内部邀请,主要由近500位PI及近600位博士组成)。最后我们通过汇总俩者的情况(其中专家团的权重为80%,读者的权重为20%),我们得到了以下的8篇文章:中科院刘江等研究组首次报道人类早期胚胎染色质动态图谱;曹雪涛研究组揭示TET2在炎症应答中的新功能;浙江大学揭示抑郁症的发病机理;重大突破!首只体细胞克隆猴在中国诞生;温州医科大学揭示衰老分子机制;中科院生物物理所SidE的结构;中国植物所陈之端等研究组揭示中国被子植物进化史;3000多份水稻测序,推动中国水稻领域跨越式发展等8篇文章。总而言之,所有的34篇文章都很出色,这也代表中国的学术水平不断地上升。下一次我们会在9月初遴选出5-8月最具突破性的8篇文章,希望你能喜欢。我们只是客观的报道情况,如果有什么情况,可以向iNature编辑部反应。

读者投票总数

专家团投票总数




生命科学:

1.Cell:中科院刘江等研究组首次报道人类早期胚胎染色质动态图谱(点击阅读)



2018年3月9日,中科院基因组所刘江、山东大学陈子江与广州医科大学三附院刘见桥研究组合作在Cell发表题为“Chromatin Accessibility Landscape in Human Early Embryos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Evolu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报道人类早期胚胎染色质动态图谱,同时这些数据为理解基因和转座子表达的调节提供了进化的发展观。




6.Nature:曹雪涛研究组揭示TET2在炎症应答中的新功能(点击阅读)



在果蝇中由Tet蛋白质氧化的RNA 5-羟甲基胞嘧啶(5-hmC)的功能已被最近揭示。然而,哺乳动物mRNA中5-mC的转换和功能尚不清楚。曹雪涛研究组发现DNA修饰酶Tet2分子可以通过调控RNA修饰的新方式,促进机体增加天然免疫细胞的数量和功能,以应对病原体感染及其炎症反应。该发现不仅从免疫学角度为机体抵抗病原体感染的天然免疫机制提出了新观点,也在表观机制层面揭示了Tet2参与基因表达转录后调控的新模式,为有效防治感染性疾病和控制炎症性疾病提供了新思路和潜在药物研发靶标。






医学相关:

3.Nature:浙江大学揭示抑郁症的发病机理(点击阅读)




2月15日,浙江大学胡海岚等研究组在Nature发表了2篇背靠背地研究论文,题目分别为“Astroglial Kir4.1 in the lateral habenula drives neuronal bursts in depression”及“Ketamine blocks bursting in the lateral habenula to rapidly relieve depression”,这俩篇研究论文揭示了在大脑外侧缰核中的神经元活动,由星形胶质细胞调节,促使啮齿类动物出现抑郁样行为:推进了人类对于抑郁症发病机制的进一步深入理解,同时这一发现可能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开发新的抑郁药物。基于这一重大发现,Nature进行了专门的评论报道。




4.Cell:重大突破!首只体细胞克隆猴在中国诞生(点击阅读)



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孙强团队1月24日下午在北京宣布,团队经过5年的不懈努力,突破了体细胞克隆猴的世界难题,成功培育出世界首个体细胞克隆猴。这标志着中国将率先开启以猕猴作为实验动物模型的时代。该项成果于1月25日以封面文章在线发表在生物学顶尖学术期刊“细胞”上,同时这篇文章被选为封面文章,非常的有意思及轰动性。




结构:

5.Nature:建校首篇,温州医科大学揭示衰老分子机制(点击阅读)



温州医科大学李校堃教授团队与美国纽约大学医学中心研究人员解析出一种被称作α-Klotho的蛋白的分子结构,以及如何协助传递一种延缓衰老的激素信号。1月17日,该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顶级综合性学术期刊《Nature》(影响因子40)。温州医学院陈高帜博士为该论文第一作者,梁广教授和硕士生付丽丽为署名作者,李校堃教授和纽约大学MoosaMohammadi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药学院为论文第一完成单位。




6.中科院生物物理所SidE的结构(点击阅读



2018年5月3日,中科院生物物理所高璞研究组与纽约大学Gao Ang研究组合作在Cell发表题为”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Non-canonical Ubiquitination Catalyzed by SidE“的研究论文,该论文报告了单独的SidE的晶体结构并且与泛素,NAD和ADP-核糖复合结构。这些结构显示了这种多功能一体泛素化机制的许多意想不到的特征,并为许多以前的功能观察提供了结构性解释。此外,结构和生物化学结果也为底物识别的分子机制以及SidE蛋白的两个反应步骤提供了新的见解。




农业/植物:

7.Nature:中国植物所陈之端等研究组揭示中国被子植物进化史(点击阅读)



2018年2月2日,陈之端团队与国内外团队合作,通过比较4个叶绿体基因和1个线粒体基因的序列差异,重建了中国被子植物的系统发育树。研究人员发现,从时间上看,中国约66%的被子植物属是在2300万年前的中新世以后出现的;在过去的3000万年中,草本植物比木本植物经历了更加快速的分化。从空间上看,中国东西部植物分化格局存在显著差异。




8.Nature:3000多份水稻测序,推动中国水稻领域跨越式发展(值得收藏)(点击阅读)


2018年4月26 日,国际顶级期刊《自然》杂志长文发表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牵头,联合国际水稻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华大基因、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安徽农业大学、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等16家单位共同完成的“3010份亚洲栽培稻基因组研究”。该研究针对水稻起源、分类和驯化规律进行了深入探讨,揭示了亚洲栽培稻的起源和群体基因组变异结构,剖析了水稻核心种质资源的基因组遗传多样性。这一重大成果将推动水稻规模化基因发掘和水稻复杂性状分子改良,提升全球水稻基因组研究和分子育种水平,加快优质、广适、绿色、高产水稻新品种培育。该研究是国内外水稻研究专家大协作的重大成果,体现了中国农业科学在水稻基因组研究方面居于世界领先位置,并扩大了我国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国际领先优势。在扩大开放的大背景下,重大数据共享和重大项目合作,为我国乃至全球农业研究水平带来更大的飞跃。






(转化医学网360zhyx.com)

评论:
评 论
共有 0 条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