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活动

探索、应用、改变 | 精准医疗行业的中国探索

首页 » 产业 » 企业 2018-05-10 健康界 赞(2)
分享: 
导读
以泛生子为例.北京泛生子基因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泛生子)在全国范围约有300多家合作医院,合作形式包括科研和临床两方面,即...

摘要

精准医疗热潮涌动之下,中国企业如何开展多方合作?试剂盒及创新药物如何研发?风险预防如何开启?


“世界上还没有一种药可以行走天下都有效”,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詹启敏分享道,据FDA统计,抗抑郁药物的平均有效率为62%,糖尿病药物的平均有效率为57%,肿瘤药物的平均有效率只有25%。


“目前我们对于疾病的理解仍是冰山一角,亟需弄清疾病发生的本质、疾病治疗的有效时机与靶点等”,在太湖(马山)生命与健康论坛上,詹启敏表示,精准是医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亦是公众健康的巨大需求。


图: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詹启敏


探索:精准医疗与多方合作


需求强烈之下,精准医学的发展,需政、医、产、学、研、资等多方配合。


作为受政策影响颇深的细分领域,近年来,精准医学乘着健康中国和创新驱动两大国家战略的春风,政策红利尽享。“党和国家的一系列重要举措,让医学事业和健康事业步入了最好的历史机遇期。”


另外,詹启敏认为,精准医疗的发展,还需要监管体系的支撑,“监管科学的发展应与医疗技术和药械的发展同步。”


过去两年,我国药品审评审批流程不断优化,改革举措大快人心。其中,在“有条件批准上市”方面,针对严重危及生命、缺乏较好治疗方法的疾病研发特开辟绿色通道,无疑是对创新药物和技术研发的极大鼓励。


与此同时,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CNDA)药品审评中心首席科学家何如意还强调了风险管控的重要性。“魏则西事件曾使我国的干细胞研究‘一夜回到解放前’。为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研究者和申请单位,要与监管单位一起努力,为精准医疗的发展和创新药物的研发营造健康环境。”


图:CNDA药品审评中心首席科学家何如意


政策助力之外,医院和医生的支持与合作,更是精准医疗研发和应用过程中的关键要素。


“精准医学的主战场在医院、在社区,不在实验室,也不在服务器里。”詹启敏的观点与奥博资本(亚洲)联合创始人、董事总经理王健不谋而合。王健认为,所有的医学创新都应该是为患者服务的。“如果一项创新无法让患者受益,那就是失败的。”


具体到精准医学,因其研究模式是以基因组学大数据为基础,结合患者临床医疗与健康信息,开展精准的风险预测与疾病早筛、分子分型及诊断,从而实现个性化的治疗指导和预后监测,对于技术研究与临床应用之间的互动要求更高。


以泛生子为例。北京泛生子基因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泛生子)在全国范围约有300多家合作医院,合作形式包括科研和临床两方面,即“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聚焦探索,一方面主推应用。按公司首席执行官王思振的话来说,泛生子聚焦的是“基因组学的转化医学研究和临床应用”。


实际上,泛生子本身还是产、研、资三方合作的典范。


5年前,在美国ETP基金创始合伙人何为无的力促之下,来自杜克大学的神经肿瘤讲席教授、病理系终身教授阎海,与曾创业成功的互联网“老兵”王思振一拍即合,决定共同创立泛生子。三人虽各属资本、科研、产业领域,却在情怀、理念与方向上高度一致,为公司的快速腾飞打下牢固根基。


而公司名称取自达尔文提出的“泛生论”,亦凸显其对癌症基因寻根溯源的初心与决心。


应用:基因组学与临床诊疗


众所周知,肿瘤是一种基因病。如想防治肿瘤,第一步便要认识肿瘤的基因变化。


以脑胶质瘤为例。作为恶性肿瘤之王,恶性脑部胶质瘤现存的治疗方案只有手术、化疗和放疗,患者预后极差,亟需研发出新的更加有效的诊疗手段。


基于多年研究基础,阎海带领团队通过对恶性胶质瘤的基因组学的深入研究,发现IDH1、IDH2和TERT等基因热点突变。其中,IDH1/2基因突变的发现,已写入《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及各大权威临床指南中,成为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的金标准。


但这并非人类认识基因的终极目的。


在帮助临床对肿瘤实现诊断分型之后,研发出试剂盒及创新药物,才是临床基因组学研究的终极应用,也是基因检测企业向下游深入的必然要求。


图:杜克大学神经肿瘤讲席教授、病理系终身教授阎海


“诊断试剂盒是生物标记物从发现到临床应用的落地。”作为泛生子首席科学家,阎海认为这并非只是一项科研工作,而要经过实验室和临床的反复验证。


基于这一理念,泛生子通过大量临床试验,已成功开发出国内首款用于胶质瘤 IDH1/TERT 基因检测的试剂盒,并获批医疗器械注册证。该款试剂盒的上市,将对胶质瘤的诊断和研究提供有益支撑。


药物研发又该如何开展?


仍以脑胶质瘤为例。据阎海介绍,过去10年来,各大药厂纷纷投入大量费用,针对IDH突变研发小分子药物。但是,在阎海看来,大部分小分子药物短期内或难在固态肿瘤的治疗方面达到预期效果。“只有对已发现的生物标记物进行深入挖掘和深刻理解,寻找新的突破点,才是制药行业可以创造奇迹的地方。”


从这一理念切入,阎海教授的团队花费大量精力研究IDH1的生物状态,并发现在IDH1的突变过程中有多个环节均可进行人工干预。而且,由于IDH1是恶性胶质瘤发生的第一个基因突变,每个肿瘤细胞都会携带这一突变,“免疫治疗将成为非常好的突破点”。


基于以上研究,阎海正带领研发团队,与杜克大学医学院免疫学教授、分子肿瘤学、神经外科学终身教授李启靖团队一同设计针对IDH1的免疫治疗方案。该治疗方案不仅将对IDH1突变型肿瘤的免疫微环境进行深入了解,还能为IDH1基因突变的治疗及未来“IDH1+”的复合型治疗,提供坚实的科学基础,加速小分子新药和免疫治疗的研发速度。


图:杜克大学医学院免疫学教授、神经外科学终身教授李启靖


改变:液态活检与创新引领


精准医疗需关注肿瘤的全周期管理,已是业内共识。


詹启敏认为,“精准”需贯穿诊疗全过程,包括对风险的精准预测,对疾病的精准诊断和分类,对药物的精准应用,对疗效的精准评估,对预后的精准判断等。“精准实际上是贯穿于整个大健康链条”。


从卫生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詹启敏认为,健康预防就是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健康风险最高的人群中。他表示,一名早期癌症患者的治疗费用是中晚期患者的1/8,是中末期患者在ICU里开销的1/100~1/1000。因此,发现高危人群,找出早期患者,从而及早进行干预和治疗,既能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治愈率,还可降低患者家庭与国家的经济负担。


这便是液态活检的重点应用领域。


因拥有无创、快速、精准、克服肿瘤时间/空间异质性等优势,液态活检近年来迅速跃升为临床诊断领域的焦点,并在癌症早筛方面不断取得技术突破。接下来,通过临床试验推进新技术的应用将成为发展重点。据阎海介绍,泛生子已投入大量的研发人员和费用,致力于在国内成功研发出特异性突出的癌症早筛产品。


以我国第一大癌种肺癌为例。肺癌患者中有20%~65%会发生肿瘤脑转移。为捕捉脑转移瘤的基因变异,服务于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脑脊液成为其中的关键介质。泛生子自2015年开始进行脑脊液液体活检技术的探索,至今已研发出2款分别用于原发性脑肿瘤和脑转移瘤的液体活检产品——68基因panel和63基因panel检测。


“要想真正治愈癌症,需从早筛早诊入手。”因此,液态活检和癌症早筛,仍将是泛生子下一阶段的研究重点。


如今,中国在科技领域正从跟跑为主转向跟跑、并跑和领跑并存,亦给泛生子带来另一番启发。


王思振在沙龙讨论中说道,接下来公司将会重点关注两个方向:一是在多个检测技术平台进行临床应用的开发。二是积极布局产业链上游的技术研发或并购,并有效整合和利用上下游资源,打通全产业链,从而完成整个依托基因组学为入口的精准医疗生态闭环的建设。“我们希望泛生子在这一方面能有更快、更强的积累,我们要在创新性的应用上跑在美国前面。”

图:美国ETP基金创始合伙人、泛生子董事长何为无先生(左一)

泛生子首席执行官王思振先生(右三)


秉承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泛生子致力于成为引领癌症精准医疗行业的高科技企业。归而言之,其团队目标正是——探索、应用、改变。


(转化医学网360zhyx.com)

评论:
评 论
共有 0 条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