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活动

45岁以下的中国两院院士盘点 !开挂的科研人生!

首页 » 产业 » 人物 2018-04-25 学术桥Acabridge 赞(17)
分享: 
导读
——潘建伟641岁当选院士:曹雪涛他26岁时硕士论文太优秀被破格授予博士学位,28岁破格晋升为当时我国最年轻的医学教授.32岁...


院士是某些国家所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一般为终身荣誉。在中国,院士通常是指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
今天给大家盘点一下45岁以下的中国两院院士,大神们太强,膝盖已经跪穿。


1

17年最年轻院士候选人:颜宁

女神,中科院院士候选人。这两个极具分量的词汇让颜宁,这位研究成果在世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生物学家走进了我们的视野。这位清华女神有多牛?看看她所获得的荣誉就知道了。

2011年8月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12年获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国际青年科学家奖。

2012年12月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2014年12月入选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2015年2月获国际蛋白质学会“青年科学家奖”,表彰其在跨膜物质运输的结构生物学领域所做出的一系列杰出工作。

2015年10月获赛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奖,表彰其对包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在内的关键膜蛋白的结构生物学研究做出突出贡献。

2016年6月因观察到了蛋白质在原子层面如何工作,并对细胞膜上嵌入蛋白质的结构展开了深入研究,入选《自然》杂志评选的“中国科学之星“”(Science stars of China)。

2016年12月基于“肌肉兴奋-收缩偶联的分子机理探索”项目入选2016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2017年3月15日,华人盛典组委会公布颜宁获得 2016-2017 年度 “影响世界华人大奖” 提名。

2017年12月15日,荣获“影响中国”2017年度科技人物。

自2007年回清华独立领导实验室以来,颜宁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其中近二十篇以她本人作为通讯作者的论文发表在《自然》《科学》《细胞》等顶级期刊上,其成果两次入选《科学》评选的年度十大进展。速度之快、水平之高,令国内外同行刮目相看。

2014年6月5日,英国《自然》杂志揭开了这个源自生命内部的奥秘:由37岁的中国科学家、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颜宁率领的80后、90后年轻团队首次成功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的晶体结构和工作机理。这一次,中国科学家打败了数十年来全世界为之苦苦鏖战的顶尖科学家。而在这场历经百年的科研比拼中,创造奇迹的,正是颜宁带领的一支主干力量完全“本土化”的年轻团队。


越早跌跟头,内心越强大。——颜宁


2

38岁当选 最年轻院士:卢柯

2003年,38岁的卢柯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是改革开放后当选年龄最小的院士,这个纪录至今仍未被打破。


在常人眼里,今年51岁的卢柯一直在“惊悚地成长”。

16岁上大学,30岁当博导,32岁担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36岁出任中科院金属研究所所长,38岁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40岁当选德国科学院院士,41岁成为美国《科学》杂志的首位中国评审编辑,48岁成为中国“万人计划”的首批杰出人才6位人选之一。

卢柯的人生就像安了加速器,每一步都走得比同龄人更快更受瞩目。

2017年的3月24日,Science在线发表了卢柯的一项全新研究成果。研究发现通过适当合金元素的晶界偏聚可以提高晶界稳定性,从而可以大幅度调控纳米金属的强度。这一发现揭示了纳米材料中软化和硬化行为本质,澄清了过去三十多年来关于这一问题的争论。

2018年2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截至2017年,卢柯发表学术论文350余篇,国际会议特邀报告45次、专利25项

3

邓中翰院士

之前,一个中国人在国外演讲的视频在网络上刷屏。演讲从中国的共享单车谈到创新发展,谈到中国正在为应对全球重大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又谈到目前全球面临着14项重大挑战,呼唤世界各国携起手来,立即行动,践行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撸起袖子加油干!

这就是7月19日,在美国华盛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星微集团董事局主席邓中翰。


2009年,邓中翰当选为中国工程院最年轻的院士。

2010年8月26日当选为全国青联副主席。

2011年5月当选为中国科协副主席。

2016年5月挂职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

2017年3月3日,以邓中翰院士命名的“邓中翰院士工作站”落户湖南省湘潭高新区。。该工作站将针对人工智能、SVAC国家标准及应用为主导研究方向,开展技术研究和高端技术人才培养,申请国内外技术专利。

2018年3月,任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教科卫体委员会委员。

认识邓中翰的都知道,这绝对是一位学术大神。他仅用5年时间就在伯克利拿下物理学和经济学硕士、电子工程学博士,是伯克利建校100多年来第一个横跨理、工、商三个学科的人。当时伯克利校长田长霖说“你这个中国留学生创造了一个奇迹。”


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网站上,他被这样描述—“星光中国芯工程”总指挥、第八届中国科协副主席、数字多媒体芯片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最年轻的工程院院士邓中翰:“他的企业,成功占领了全球计算机图像输入芯片市场60%以上的份额,位居世界第一。”


对了,邓中翰的夫人,可能是少有的夫人比科学家丈夫更出名的例子,毕竟她是wuli谭晶。女神谭晶应该是被学术大神的魅力俘获了,吼吼吼~




工程师能够通过技术与模式创新改变这个世界。——邓中翰


4

40岁当选院士:麻生明

麻生明院士,现任金属有机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上海有机所学报联合编辑室主任。《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的国际顾问编委,《中国化学》常务副主编,国际刊物《Tetrahedron》的《Senior Referee》和《日本化学会会刊》的顾问编委,第19届国际金属有机化学会议和第13届OMCOS国际会议的国际顾问委员会成员。

2000-2005 国家973项目“创造新物质的分子工程学”的首席科学家之一

2003.02-至今 浙江大学教育部长江计划特聘教授

2004年获上海市自然科学牡丹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Mr. & Mrs. Sun Chan Memorial Award

2005年获IUPAC OMCOS奖。

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6年获国家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2007年-2013年任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特聘教授。

2008年9月起,担任973计划“惰性化学键的选择性激活、重组及其控制”首席科学家。

2008年11月,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2014年1月,任浙江大学理学部主任。

2014年9月,任复旦大学教授。

2007年,麻生明以金属参与的联烯化学中的选择性调控的科研项目,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事实上,此次获奖的成果还仅仅是截至2003年所做的工作,在2003年至2007年发表的相关61篇论文,被世界范围引用475次,平均每篇引用率达7.8次。


我愿像徐霞客一样,在科学世界里写写‘游记’。我来过这个地方看到了什么,为后人做些参考。——麻生明


5

41岁当选院士:潘建伟

2016年8月16日凌晨1时40分,由我国科学家自主研制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将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这将是跨度最大、史上最安全的通信网络。

而其中的关键人物,这个项目的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院士叫做潘建伟。


1987年至1995年就读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

1995年至1996年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助教。

1996年至1999年赴奥地利留学,获维也纳大学博士学位。

1999年至2001年历任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实验物理所博士后研究员、高级研究员。

2001年至今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教授。2005年至今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量子物理与量子信息研究部主任。其间,2002年至2007年任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3年至2008年兼任德国海德堡大学玛丽·居里讲席教授。2008年至今任德国海德堡大学物理所荣誉教授。2012年至今历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助理、副校长、常务副校长。2017年任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院长。

2017年7月,当选为九三学社安徽省第十一届委员会主任委员。

2017年12月,当选为九三学社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2018年4月,任西湖大学创校校董会成员。

“《论语》有一句话,叫‘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我们今天要勇于做领跑者,要有追求卓越的精神,还要肩负一种社会责任感。”潘建伟说。他总会不时想起与奥地利导师塞林格首次相见时的对话。那是1996年10月的一个下午,在高耸的阿尔卑斯山脚下,26岁的潘建伟许下了为之努力奋斗的梦想——在中国建一个世界一流的量子物理实验室。

追梦路上,他从未停下脚步。“嗅每一片落叶的味道,对世界保持着孩童般的好奇,只是和科学纠缠,保持与名利的距离,站在世界的最前排与宇宙对话,以先贤的名义,做前无古人的事业。”获得“2016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时的颁奖词是对他追梦之路的最生动的诠释。


我们应当敬畏科学本真的力量,科学让我们能够坦然面对命运所施予的各种不幸、痛苦,让我们对生活抱以无条件的热爱与信任。——潘建伟

6

41岁当选院士:曹雪涛

他26岁时硕士论文太优秀被破格授予博士学位,28岁破格晋升为当时我国最年轻的医学教授。32岁晋升为博士生导师,33岁担任全军免疫与基因治疗重点实验室主任,35岁并申报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并于41岁成为当时最年轻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指导的12位博士生入选全国优博,被称为“全国最牛博士生导师”。

此外,他还是当时我国最年轻的将军。


1981.09-1986.07,第二军医大学海军医学系学习,获医学学士学位

1986.07-1990.12,第二军医大学基础部免疫学专业学习,获医学博士学位

1990.12-1992.07,第二军医大学基础部免疫学教研室讲师

1992.07-1995.10,第二军医大学基础部免疫学教研室副主任(1992.12晋升教授)

1995.10-2000.04,第二军医大学基础部免疫学教研室主任(1997.01兼任全军免疫与基因治疗重点实验室主任)

2000.04-2004.05,第二军医大学免疫学研究所所长、免疫学教研室主任

2004.05-2010.08,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2005.07授专业技术少将军衔,2005.12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0.08-2011.08,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副院校长

2011.08-2015.11,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北京协和医学院副校长

2015.11-2017.12,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

2017.12-2018.03,南开大学校长

2018.03-,十三届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南开大学校长(副部长级)。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值得注意的是,这样一位顶尖的科学家却没有国外的学习经历,是个纯正中国本土培养的顶尖科学家。他就是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第二军医大学免疫学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免疫学研究所所长曹雪涛。


在天然免疫的识别与调控机制的研究上,曹雪涛院士多年来取得了非常多的研究成果。截止到2016年9月,曹雪涛院士共发表论文430多篇,其中以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30 多篇,包括在国际一流学术杂志Cell(1篇)、Science(1篇)、Nature(1篇)、Nature Immunology(18篇)、Nature Communications(5篇)、Blood(17篇)、Cancer Research(6篇)、Journal of Immunology(38篇)、Immunity(2篇)等发表论文,论文总引用也超过了1.1万次。


心猿意马,没有在一个领域深潜下去,难出重大成果。——曹雪涛


7

43岁当选院士:邵峰

邵峰院士,1973年生,199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应用化学专业,1999年获得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硕士学位,2003年获得美国密歇根大学医学院博士学位,2005年在哈佛大学医学院完成博士后训练后回国,在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建立实验室,开始独立研究生涯。2015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公布,43岁的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北生所)研究员邵峰成为最年轻的“新科院士”,也是现有1600多名院士中最年轻的一位。

他先后荣获霍华德·休斯研究所青年科学家奖、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周光召杰出青年基础科学奖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2013年,他作为首位大陆本土科学家荣获国际蛋白质学会颁发的鄂文·西格青年科学家奖。

2015年,他作为第六位中国科学家,当选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EMBO)外籍成员。

2015年7月31日,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

2015年12月7日,当选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院士。是现有1600多名院士中最年轻的一位。

2016年10月21日,获得2016年何梁何利基金奖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转化医学网360zhyx.com)

评论:
评 论
共有 0 条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