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活动

【基因人生】半数人携带“同性恋基因”,家族越大,后代同性恋的可能性越大

首页 » 产业 » 快讯 2018-04-20 啾啾网 赞(44)
分享: 
导读
最近,由伊利亚州大学 Giorgi Chaladze引领的研究表明,大约一半的异性恋人群携带代代相传的“同性恋基因”,研究人员通过包含...

1993年,美国遗传学家哈默(Dean Hamer)首次提出“同性恋基因”(gay gene)理论。当时,哈默等人调查了40名男性同性恋者,提取其细胞做基因检测。他们发现,这40人中,有30多人X染色体中具有相同的Xq28基因,因此认定Xq28基因可能控制着男性同性恋行为和趋向。到了2014年,美国伊利诺伊州埃文斯敦医院西北研究所学者阿兰•桑德尔斯(Alan R. Sanders)根据对409对同性恋兄弟及其异性恋家属的血液研究得出结论:在人类的X染色体与第8染色体上存在着同性恋遗传信息。他宣称自己的研究“大大削弱了所谓‘性取向是可以选择’的论调”。
最近,由伊利亚州大学 Giorgi Chaladze引领的研究表明,大约一半的异性恋人群携带代代相传的“同性恋基因”,研究人员通过包含遗传和同性恋倾向两个因素的计算模型来得出此结论,然而他们并没有确定任何特定的基因,所得结论基于同性恋可遗传的理论,该研究有助于同性恋研究的发展。相关结果发表于《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ur》杂志上。

Giorgi表示这种现象源于进化,由于许多男性同性恋往往不会生育很多后代,事实上调查发现男同性恋的后代数量比异性恋后代数量少5倍。研究人员使用基于个体的遗传模式来揭示稳定而持久的同性恋大群体。从最近的研究来看,作者认为男同性恋者往往来自大家庭,这意味着男同性恋的基因增加基于其拥有的后代数量。
该结论适用于同时拥有儿子和女儿的家庭,因为女性也可能携带该基因,此外其他研究也显示许多异性恋的人群也携带“同性恋基因”。基于Chaladze的计算,如果一半男性及一半以上女性携带同性恋基因,那么根据目前情况,同性恋的发生保持在一个低而稳定的频率。
Chaladze解释道,女同性恋家庭倾向生育更多的后代,这有助于解释同性恋的持久性。许多异性恋男性携带“同性恋基因”的可能性解释了为何报道的男性同性性行为及性吸引多于女性。
根据Chaladze表示,非同性恋的 “同性恋基因”男性携带者有时会表现出同性恋的兴趣。发现异性恋者携带同性恋遗传物质的可能性,这对基因组学的研究有一定意义,然而在这些研究中,研究者们应该考虑没有同性恋亲属的参与者。
在日本战国题材的电影中,偶尔会看到这样一个画面:有些将军的身边坐着一个身份不明但关系略显暧昧的男孩儿,后来你会发现其实他们是将军的“男宠”。待到长大成人,他们依然会成家立业,娶妻生子,正常生活。这些男孩儿虽然是将军的男伴,却并不一定意味着他们就是所谓的“同性恋”。
其实,同性恋现象古已有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不管社会对其压制还是理解,它们始终都保持着一个相当的比例,由此关于同性恋是否天生的话题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对于这个群体来说,他们非常认同也支持同性恋基因是真实存在的,因为这样一来社会的包容度会相对更加广泛,也更容易被接受;而传统观念则反对这个说法,认为同性恋是后天的,并将其当做一种疾病对待,“提倡”应该对其进行矫正。所以“原罪”与“人之初性本善”的交锋至今,并仍在继续,但有一个结论却是毋庸置疑的:同性恋既有基因的先天影响,也有环境等后天因素的参与。

关于“同性恋基因”的研究最早始于上世纪90年代的美国遗传学家迪恩·哈默,他首次提出了“同性恋基因”理论,并在当时引起了全球关注。据美国同志媒体Queerty报道,哈默在1993年7月发表的研究报告中称人类性取向受基因影响,他认为该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由母亲遗传。哈默的研究为同性恋并非后天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但20年来其他一些研究曾得出相矛盾的结果,使得愚忠于圣经和恐同的人士对哈默的研究予以否定或嘲讽。
后来来自对动物界的观察和针对动物们进行的实验,使大家更加倾向于认可“同性恋基因”的存在,因为在动物界中存在同性恋是一件很普遍的事,大多数人类嗤之以鼻的现象在动物们眼里却习以为常。例如,大部分公猕猴通常喜好“霸王硬上弓”,追逐母猴进行交配,但公猴之间也会产生同性恋。一个常被引用的很典型的现象是:一只猕猴王拥有“三宫六院”,即使“后宫佳丽三千”,但它仍不顾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迷恋上身边长得很乖巧的公猕猴,与它相拥厮混在一起,而且心甘情愿把部下进贡的食物分给这只公猕猴吃。

同时,猕猴、羊、老鼠、牛等多彩的同性恋与双性恋神秘国度让科学家们对其充满了兴趣。例如一项对小白鼠进行基因修饰的实验,其间把小鼠的某个特定基因敲除后,会使得鼠辈们变成Gay,但是如果将由于这个基因被敲除后缺少的物质直接注射到小白鼠体内,它们又被神奇地“掰直”了。很明显,这个实验为“同性恋基因”的存在提供了动物实验依据。
但是否该基因只存在于动物身上呢?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人员对若干同性恋兄弟进行了研究,抽取了409对同性恋兄弟及其异性恋家属的血液,分析确认X染色体上的某个区域确实对性取向有影响,也确认了8号染色体上一些DNA会影响男性的性取向。因此,研究员迈克尔·贝利说:“性取向与后天选择没有任何关系。我们的研究表明性取向可能受基因控制,已经有证据可以证明,有两组基因会影响男性的性取向。”
接下来的2014年6月5日,《华盛顿邮报》也曾报道过一篇文章,称同性恋基因不仅仅只存在确实存在同性恋基因,而且这样的基因不只两个,甚至更多。

另外一项研究则发现,在同卵双胞胎中,如果其中一个是同性恋,那么另外一个也是同性恋的概率高达52%;在异卵双胞胎中,这个概率也能达到22%;最后,在普通的亲兄弟中,如果一人是同性恋,则另一人也是同性恋的概率为13%。令人惊异的是,更加深入的研究还发现,男“同志”的遗传基因来自母亲的可能性比父亲要大很多,所以如果发现儿子是同性恋,那在母亲的亲属中找到同性恋的概率要高于从父亲的亲属中寻找。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验证了哈默母系遗传的理论。
来自美国伊利诺伊州埃文斯敦医院西北研究所的科学家们,也一直在探究基因和同性恋之间的关系,根据对409对同性恋兄弟及其异性恋家属的血液研究,他们得出了研究成果:在人类的X染色体与第8染色体上,存在着同性恋遗传信息。那么,既然我们能够定位同性恋的基因所在,能否想象在未来的某一天,每一位母亲都可以要求医生做一个基因检测,用来判断生下的孩子有多大的概率会是一个同性恋?当然,这会不可避免地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但我们首先需要知道的是:“同性恋基因”不能被简单当做“基因缺陷”,从而幻想的“基因药物和治疗”也相应的并不存在。

当然,“同性恋”也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只需要多一份了解,多一份和谐,少一份争论。不必因为“少数派”,就扣上大帽子“另眼相看”。不过,不论同性恋还是异性恋,不论祝福或不被祝福,对于情感和性爱都不允许持随意的态度。


(转化医学网360zhyx.com)

评论:
评 论
共有 0 条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