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活动

刷遍朋友圈的院士「真话」:确定不是让医生背锅?

首页 » 产业 » 杂谈 2016-12-06 丁香头条 赞(2)
分享: 
导读
近几日,朋友圈被一篇文章霸占——《敢这样说话的院士真不多,这位院士的话句句戳心!》,这是中国工程院樊代明院士在某论坛的讲话,迄今有多个 10 w+的传播。

近几日,朋友圈被一篇文章霸占——《敢这样说话的院士真不多,这位院士的话句句戳心!》,这是中国工程院樊代明院士在某论坛的讲话,迄今有多个 10 w+的传播。


怀着强烈的好奇,我打开了这样一篇「听众鼓掌都鼓红了的」文章,简单摘录如下,有一些不同意见附在段后。

1. 我们用解剖刀把整体变成了器官,用显微镜把器官变成了细胞,又把器官变成了分子,然后在分子之间不能自拔,有医生告诉我「我是个搞分子的」但是你搞了个分子和人没关系。难怪最近 50 年,诺贝尔奖自助的成果都是分子,没有人。这样下去能行吗?

我们不能永远在微观世界孤芳自赏,我们写了大量的科学论文,最后与治病无关。10 年前统计了一个人在《自然科学》杂志上发表的 101 篇论文,到现在发现就 1 篇有用,剩下 100 篇都没有用。(问:这是哪一年的统计?科研最终要推动临床,可是临床科研不是一蹴而就,有多少研究是在前人基础上获取的?)

2. 我们传统的生理学快土崩瓦解,经典的病理学快摇摇欲坠,我们大体解剖,这么重要,已经后继乏人。传统的大内科、大外科,不复存在。医学与人文体无完肤,基础与临床隔河相望,医生离病人越来越远。我们本来恩人般的医患关系,现在成了仇人!这样的医学研究,这样的医学教育不改行吗?

医学实现了科学化,但丢掉了人文关怀;医学实现了现代化,但丢掉了先进性;医学实现了国际化,但是丢了民族性;医学实现了智能化,但同时丢掉了真实性。你说医学还是医学,你说医生还是医生吗?(问:为了病情诊治更加真实,有时需要智能化,B超、CT发明后,医学丢掉了真实性么?)


3. 人的 24 小时,12 个时辰都是变化的,中午 12 点是午时,生命力最强,我们拿来睡觉。晚上 12 点生命力最差,死人最多。我当住院医师时,我说 12 点吃完夜班饭,还要我值班。领导 12 点睡觉,让我们加班,那是要我们早死啊。(问:晚上 12 点死人最多,是在哪里的文章支持?)

4. 肿瘤为什么有的治得好,有的治得不好?因为肿瘤细胞每天开合几次,正常细胞也是每天开合几次,但是不同步的。你说你打针正好在正常细胞开的时候打,那不是谋财害命吗?

5. 医学只有几千年,人类已有几百万年,那以前人没有医学是怎么过来的?动物有医生吗?只有宠物才有医生。你看到过一个背着药箱的老虎到处跑吗?

有种能力叫自愈力,但是有医学之后,人体的自愈力大幅下降,一个小小的伤口都要化脓啊,都要用抗生素啊。总有一天人类无药可治。人总是要死的,人是老死的,有的是病入膏肓,但是我们还要治。老百姓一辈子存了那么点钱,都在最后半年被花光了。(问:医学的发展,让人类的整体寿命显著延长;小小的伤口不用抗生素,是想医生背多大的锅?)

6. 综合医院急诊科,重症病人误死 10%!所以现在什么是最好的医生?ICU 医生是最好的,因为他什么都会,第二好的就是刚毕业的医学生,他刚学完什么都会!(问:刚毕业的医学生,真得什么都会么?其他科室的小伙伴,难道没有钻研医学、救死扶伤?)

7. 现在兽医的分数线比医生高 120 多分?这不是胡闹嘛!(问:以上都是源自哪里的数据?至少根据我们来自北医、首医的新生入学调查,医学的录取分数线依然居高不下。)

(转化医学网360zhyx.com)

评论:
评 论
共有 1 条评论
  • 游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