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活动

60万的医学毕业生只有10万找到了工作,剩下的去了哪???

首页 » 产业 » 杂谈 2016-08-30 环球医学 赞(2)
分享: 
导读
医学人才流失问题真的有这么严重吗?
近日有媒体称,我国每年培养约60万医学生,但是只有约10万人可以穿上“白大褂”。医学人才流失问题真的有这么严重吗?

医学生毕业即转行者并不多

一些医学院校2015届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报告显示,大部分医学生完成本专科阶段学习后都去了与医学工作直接相关的医疗卫生单位,硕士去往医疗卫生单位的比例更高。而且,即使部分医学毕业生流向企业,他们也可能从事医疗工作。

2015年,首都医科大学本专科毕业生93.3%去了医疗卫生单位;中国医科大学本专科毕业生67.39%去了医疗卫生单位,硕士毕业生84.04%去了医疗卫生单位;大连医科大学本科毕业生44.18%去了医疗卫生单位,去各类企业的逾四成,但所有本科毕业生中职业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占39.44%,医疗卫生辅助服务人员占35.56%。这两部分医疗工作相关人员的占比超过七成,硕士毕业生77.85%去了医疗卫生单位;山西医科大学本科毕业生58.94%去了医疗卫生单位,超过三成去了企业,硕士毕业生71.16%去了医疗卫生单位。

再从全国医学毕业生的宏观角度来看。北京一家数据科技有限公司汇总了全国855所高校2015届高校毕业生毕业三个月时的就业状况,编制了《2016大学生就业质量研究》。该报告显示,在所有专业中,医学生找工作与所学专业相关度最高,专、本、硕三个学历层次医学生的相关度分别为75.6%、79.6%、85.6%,而所有专业的平均值分别为57%、59.2%、67.9%。

从上述数据分析,医学毕业生“转行”的现象并不普遍。上述媒体言论其实是一个“容易误导公众”的说法,把医学职业等同于医生。

就业不均衡——大医院人才需求饱和 基层少人问津

尽管医学毕业生仍然大都选择了医疗相关工作,选择了医疗单位和医生这个职业,但就业不均衡问题愈发凸显——大医院人才需求饱和,基层少人问津。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金昌晓表示,他们医院每年要招五六十人,但应聘的毕业生有几百人。“在这种激烈的竞争下,最后进入我们医院从事临床工作的80%都是博士毕业生,因为他们有一定的临床经验,能够很快参与科室工作。”他说,大医院只要硕士和博士,全国大都如此。

高质量的医学毕业生都往大医院和大城市挤,而普通的医学毕业生去往小城市、小医院等基层,更多是出于“无奈”。根据北京大学人文研究院一项针对380名医学本科生的就业意愿调查显示,八成医学生希望留在大城市,愿意去基层的不足两成。大城市的大医院根本不缺人,是农村缺,基层缺,而且问题很严重。

就业不均衡——公办三甲人才需求饱和 民营医院少人问津

多年以前,医学生都是以进公办、进三甲为奋斗目标。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下公办三甲的人才缺口已经难以容纳如此庞大的医学生群体,但医学生的择业选择尚未变化。

据某调查显示,直接有意向选择民营医院就业的医学生只占样本人群的1.2%,而倾向于在公立医院就业的高达88.5%,可见绝大部分医学生的就业首选目标就业单位仍为公立医院。与此对应的是,国务院、卫生计生委多次出台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办医,大量民营医院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他们苦觅人才不得。

如何解决基层人才短缺问题?

金昌晓建议,可采取与当地医学院校合作的方式,由当地医学院校招当地学生来进行培养,培养完后回到当地医疗机构就业。

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王维民建议,把医学毕业生“赴基层医院就业”作为一项制度:毕业后必须赴基层医院工作几年,然后再回到大城市或者大医院,每年轮换,并提高待遇。这样基层医院才能办得起来,也会有毕业生不断地下去,良性循环。

浙江大学医学院副院长、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认为,在医患关系紧张、医生回报和付出不匹配的今天,我们需要给医学生们创造一个社会地位得到尊重、劳动付出得到认可、医疗行为能被理解的职业环境。

而我们国内的医学生培养体系和医生的酬薪体系影响着医学生们的选择。如不加以改变,还是维持现状的话,即使留在医疗行业的医学毕业生,对职业的满意度和认同感也持续走低,人才的流失仍将不可避免!(转化医学网360zhyx.com)
评论:
评 论
共有 0 条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