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活动

2014年学术十大事件(科学技术篇)

首页 » 产业 » 行业 2015-09-16 学术中国 赞(2)
分享: 
导读
在全球排名第一根据自然出版集团最新发布的自然指数(Nature Index),中国科研机构对全球科学的贡献近年来显著增加,这种增加不仅是体现在数量上,而且体现在质量上。

  一、中科院高质量科学论文超越哈佛 

      在全球排名第一根据自然出版集团最新发布的自然指数(Nature Index),中国科研机构对全球科学的贡献近年来显著增加,这种增加不仅是体现在数量上,而且体现在质量上。目前,中国在国际上发表的高质量科学论文数位居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和欧盟,占全球14%以上。而在20世纪80年代,这一比例不足1%。
  按照自然出版集团创立的加权分值计数法(以下简称WFC)指数计算,中国科学院2013年发表的高质量科学论文总分为1209.46分,在全球科研机构中名列第一。这一得分比排在第二名的美国哈佛大学高357.34分,比德国马普学会高480.82分,比法国科研中心高488.84分。具体学科方面,在化学、物理学、地球和环境科学领域,中科院位居榜首;在生命科学领域,中科院位居第4位,排在哈佛大学、美国国立卫生院和斯坦福大学之后,但在法国科研中心和德国马普学会之前。
 二、小保方晴子“STAP”细胞造假事件
  小保方晴子“STAP”细胞造假事件
  这个事情可以说在2014年闹得沸沸扬扬,日本理化学研究所(RIKEN)细胞再造实验室(Lab of Cellular Reprogramming)的研究团队负责人小保方晴子学术造假。
  小保方晴子的论文在《Nature》上发表出来的当天1月29日(注意,就是当天)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的一位行业大牛Paul Knoepfler就在他的科学博客上一口气提出了6个关于这两篇文章的问题。其中第一个就是, “这个结果能被其他实验室再现么?”,对她的实验数据提出质疑。
  《日本经济新闻》(Nikkei)的“亚洲评论”(Asian Review)专版8月30日凌晨报道最终,大家的选择是让小保方晴子在Riken的监视下,重复自己的实验。
  但是,很遗憾Riken这次将不得不正式宣布STAP细胞不存在,而这个结论早就已经定格在学术圈子的科学家心里。人们对这种最后的纠结并不感到奇怪,但它反而更增加了STAP的悲剧色彩。无论如何还是希望这一步会让Riken终结STAP带来的“灾难”。
  遗憾的是,该事件的结局还会更糟。Riken即将宣布改组发育生物学研究中心(CDB)的决定,大约有过半数的研究人员将失业,这对于那些与STAP毫无关系的他们而言是多么不公平,它无疑又会成为STAP事件衍生的另一场悲剧。
  在Knoepfler更新的博客中补充道,CDB的所有员工都将转入Riken的其他部门,不会失业。尽管目前还不知道小保方是否在裁员之列,但答案似乎没有悬念,她到底何去何从,让我们拭目以待。
  三、工程院院士李宁被查

      南方周末:“消失”的转基因院士的学术与生意李宁事件

  【南方周末编者按:舆论用“反腐风暴刮向科研”来形容院士李宁的这次被调查,但在事件尚未明朗前,难有定论。南方周末试图还原一个真实的李宁,这个被誉为学界翘楚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被怎样一些利益模糊的公司所裹挟。巨额的科研经费,关系密切的合作公司,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左右手公司,再到若干的产业化实体,院士李宁,抓着的是一手怎样的牌?】
  目前李宁被关押在长春市的一家看守所,家人已经请了律师。
  这个荣誉等身的人同时又极富争议。他因为在许多重大科研项目中评审和申报人的双重身份,被竞争者举报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他作为动物转基因的学术带头人,力推转基因作物产业化,又被反转人士说成是“美帝的走狗”。但这次,问题不同以往。
  就是这家济普霖公司,在李宁参与的众多科研项目中,一直扮演着合作公司的角色。
  李宁领导下的该校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负责具体科研,而济普霖承担协助工作。至于中国农大和济普霖之间如何分工,经费如何分配,都有合同规定,并在申报科研项目时上报给项目主管单位。
  不过,无论是以合作公司的名义,还是体制内报销的名义,科研经费都必须专款专用。如果将科研经费直接或变换形式转移到公司名下,用于其他用途,都涉嫌违法。
  在科捷诺的官网首页上有一个巨大的广告,李宁穿着红色的polo衫,戴着无框眼镜,双手交叉看着远方,左上方列着一行字:“科捷诺,一个科学家的创新创业故事,一个科学家的中国梦。”
  而直到被检方带走前一刻,李宁也还没能看到人乳铁蛋白产品的问世。而他的学生陈小青担忧:“如果李宁真被判刑了,估计以后就没有人敢做动物转基因产业化了。”
  四、中科院院士学术造假事件
  据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主任周鲁卫介绍,该委员会在2012年2月收到王宇澄的举报材料后进行了调查,经过校内外专家四道审查程序,在2013年8月19日形成了《关于举报我校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王正敏院士涉嫌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报告》。这份可在该委员会网站上查到的报告认定,王正敏提供的医学博士学位证书已获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定,学历造假问题不存在;王正敏作为合作者之一发表的几篇中文论文中,有些论文内容高度重复,属重复发表,“在学术态度上是不实事求是的”;使用大量插图且未注明出处的做法,“尽管不属于学术剽窃,但是不符合国际公认的学术规范”,相应的文字内容为“解剖学描述,不属于抄袭”。
  而在此前央视报道中,王正敏曾被“举报”主持研发的人工耳蜗并非自主研发,而是模仿了澳大利亚科利尔公司的产品。
  尽管举行了通报会,但上述焦点均未得到明确回应。复旦学术委员会在会上表示,将对王正敏被举报一事进行复查。中科院方面也表示,目前此事正在调查中。
  王正敏是否会成为院士制度改革大潮中第一个退出的院士,最终还是需要中国科学院来回答。
  五、张锋Nature发文:CRISPR可启动任何基因
  麻省理工的科学家们对目前最热门的基因编辑系统CRISPR/Cas9进行了改造,这一成果发表在十二月十日的Nature杂志上。现在,人们可以用这一技术在活细胞中有效启动任何基因。
  这个系统可以让科学家们更简便地研究不同基因的功能,领导这项研究的CRISPR技术先驱张锋(Feng Zhang)说。
  改造后的CRISPR技术,可以快速对整个基因组进行功能筛选,帮助人们鉴定涉及特定疾病的基因。张锋等人在这项研究中就鉴定了让黑色素瘤细胞抵抗癌症药物的几个基因。
  张锋等人之前曾经获得了Cas9结合引导RNA和目标DNA时的结构,他们决定在此基础上对CRISPR-Cas9进行改造。“知道了它的3D形态,我们就能合理的改善这个系统,”张锋说。
  他们用改造后的CRISPR系统成功激活了十个基因。这些基因的转录都得到了两倍以上的增涨,许多基因的活性甚至有了几个数量级的增加。
  下一步张锋实验室计划继续进行筛选,寻找那些激活时能校正自闭症或神经退行性疾病(比如阿尔茨海默症)的基因。
  六、《自然》宣布:开放所有研究论文
  《自然》出版者集团12月2日宣布了一项重大开放政策,该政策将所有《自然》研究论文免费让读者阅读,但并不能免费复制、打印或下载,这一政策同样适合于其他48种该集团旗下的杂志,包括《自然遗传》、《自然医学》和《自然物理学》,科学家可以用readcube阅读软件免费阅读和分享论文。ReadCube阅读软件是被唯一许可的阅读软件,可以阅读PDF版本,该软件是该集团投资的阅读平台软件。
  《自然》集团科学教育部的执行总裁Annette Thomas说,该政策对允许机构用户阅读1869年以后的所有论文,但个人用户只能阅读1997年以后的论文。任何人都可以分享,大约100家媒体和博客人将会分享这些论文连接,尽管这次开放并不彻底,但读者能够分享评论和全文已经是非常大的进步,这种开放形式非常类似于iTunes音乐分享的模式。
  有的学者认为,这根本不算真正意义的开放,最多只是一种半开放,不过也有人认为这是非常大的进步。
  Thomas说集团的对这一政策的效果也不确定,属于实验性的政策,将在明年对这一政策进行评估,她希望学术机构和个人能继续订购《自然》的杂志和论文,但也非常鼓励广大科学家能充分利用这一政策分享《自然》的论文,她暗示其他一些出版集团如Wiley也可能仿效这一作法。希望能有更多出版者开放他们的论文,让普通读者自由分享最新科技信息,品位和享受科学带来的美感。
  七、三名科学家分享2014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0月6日消息,2014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为:美国科学家John O'Keefe(约翰-欧基夫),挪威科学家May Britt Moser(梅-布莱特-莫索尔);以及挪威科学家Edvand Moser(爱德华-莫索尔),以奖励他们在“发现了大脑中形成定位系统的细胞”方面所做的贡献。
  我们如何知道自己的位置?我们如何从一个地方去到另一个地方?为何当我们在下次重复同样的路线时能够迅速查找到这些信息,我们在大脑中是如何对它们进行存储的?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获得者们发现了大脑内的定位系统,一种大脑中内置的“GPS”,它让我们能够在空间中行实现定位,揭示了高等认知能力的细胞层面机制。
  近期采用大脑成像技术进行的研究,以及对接受神经外科手术的病患进行的研究结果,已经提供了确凿的证据,证明类似的位置与网格神经细胞同样存在于人类的大脑之中。患有阿尔茨海默综合征的病患,他们大脑的海马体以及内嗅皮层区域常常会在患病过程的早期遭受影响,这样的病人常常会发生迷路,并且难以识别周围环境。对于大脑定位系统机制的了解或许将在未来帮助这类患者改善由于空间记忆受损而造成的困扰。 对大脑定位系统机制的发现颠覆了我们此前的认识,显示了特定的细胞群相互协同工作如何能够达成更加高等的认知功能。这一成果打开了理解其他认知过程的窗口,如记忆,思维以及进行规划的能力。
  八、日美3名科学家发明蓝光LED分享诺贝尔物理奖

      3名日本出生的科学家因发现新型节能光源而获得2014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将平分800万瑞典克朗(约合111万美元)的奖金。
  诺贝尔物理学奖评审委员会7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宣布这一消息时认定,3名获奖者发明了一种蓝色发光二极管(LED),帮助人们以更节能的方式获得白色光源,依据这一原理问世的LE D灯“将点亮整个21世纪”。
  1973年,当时在松下电器公司东京研究所的赤崎勇最早开始了蓝光LED的研究。后来,赤崎勇和天野浩在名古屋大学合作进行了蓝光LED的基础性研发,1989年首次研发成功了蓝光LED。而中村修二当时任职于日亚化学工业公司,他的实用化研究让该公司于1993年首次推出LED照明成品,从而引发了照明技术革新。
  LED灯高效节能且寿命长久,能持续照亮约10万小时,而白炽灯和荧光灯的寿命仅为1000小时和1万小时。这种灯诞生以来也一直在不断提高发光效率,最新纪录达到了每瓦功率产生300流明的亮度,相当于白炽灯的15倍。
  九、2014诺贝尔化学奖:超越光学显微镜的极限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8日傍晚揭晓,由美国科学家贝席格(Eric Betzig)、德国学者黑尔(Stefan W. Hell),及美国学者莫纳(William E. Moerner)获得;得奖理由是“研发出超高解析的荧光显微技术”。
  长久以来,光学显微镜一直有个前提假设限制:分辨率没有办法达到光波长的一半。透过荧光分子2014年诺贝尔奖化学奖得主们巧妙地规避了这项限制。他们划时代的贡献将传统光学显微镜技术带进了纳米领域。
  目前众所皆知的“纳米荧光显微技术”(Nanoscopy),科学家们将活细胞内个别的分子路径可视化。他们可以观察脑内神经细胞的分子如何创造细胞间的突触;他们可以追踪、汇总帕金森症、阿兹海默症以及亨丁顿舞蹈症等疾病的蛋白质发展状况;他们可以追寻记录受精卵发展成胚胎的过程中个别蛋白质的进展。
  十、中科院改革
  前不久,中科院正式启动实施《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暨全面深化改革纲要》(以下简称《“率先行动”计划》),对所属的100多个研究机构进行大刀阔斧的全面改革,力求到2030年全面实现“四个率先”: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科院院长白春礼介绍,中科院的研究所将按照创新研究院、卓越创新中心、大科学研究中心、特色研究所等4种类型,推进研究所分类改革。
  此次改革另一个重点是调整优化科研布局,进一步把重点科研力量集中到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
  在人才培养和用人机制上,“率先行动”计划也提出了不少新举措,并明确要求“健全开放流动、竞争合作的用人机制”。
  智库,一直是中科院的主要职能之一。“率先行动”计划提出,中科院将要探索智库建设的新体制,强化产出导向,建设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具体举措是要统筹相关研究力量和资源,建立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同时,完善重大课题选题机制,提升战略研究和咨询的综合性、系统性和针对性。
  据悉,通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示范应用,强化和革新现有产业,培育和创建新兴产业,中科院力争到2020年为社会创造年产值逾万亿元。
  小编点评:
  对于2014年,很多学术不端问题的暴露,提醒我们在做科学研究的同时,更应该提高自身素质,我们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提高自己的思想品质,不能只是在笔头上,更要在实际行动上。
  我们可以原谅,但是对于性质恶劣的行为,绝不能留有可乘之机。
  科技进步方面,我们的研究与人类疾病、能源等热点问题和现在的棘手问题相关联,也有很多认知的问题,技术革新推进科学研究,诺贝尔化学奖的例子是这件事情的最好例子。生命科学领域的几次革命,对研究都有这重大的推进作用。
  科学,在部分程度上说,也可以说是满足人类好奇心的,我们在选择课题的时候,更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LED解决了能源的问题,它对比之前的白炽灯,节能程度得到很大的提升。
  对于即将迎来的2015年,希望各位科研人员、专家学者,继续加油!再接再厉。

(转化医学网360zhyx.com)

评论:
评 论
共有 0 条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