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活动

中山大学PNAS发表癌症研究新成果

首页 » 研究 » 肿瘤 2015-08-21 生物通 赞(2)
分享: 
导读
EBV感染B细胞的过程已经被广泛研究,但人们对EBV感染上皮细胞的机制还知之甚少。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和哈佛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发现,NMHC-IIA是介导EBV感染鼻咽上皮细胞的重要因子。这一成果发表在八月十九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

EB病毒(EBV)是一种普遍存在的4型疱疹病毒,与许多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包括Burkitt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胃癌、鼻咽癌等等。据统计,全球超过90%的成人体内潜伏着这种病毒。

EBV感染B细胞的过程已经被广泛研究,但人们对EBV感染上皮细胞的机制还知之甚少。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和哈佛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发现,NMHC-IIA是介导EBV感染鼻咽上皮细胞的重要因子。这一成果发表在八月十九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曾木圣教授和哈佛医学院的Elliott Kieff

EBV感染会引起鼻咽癌(NPC),这是一种发生于鼻咽粘膜的恶性肿瘤,我国广东、广西、海南等地都是鼻咽癌的高发区。鼻咽癌的原发部位比较隐蔽,早期不容易被发现,大多数患者在确诊时肿瘤已经进入晚期。当前鼻咽癌的治疗以放疗为主,但疗效并不理想,约55%的鼻咽癌在放疗后5年会出现复发转移。

人们已经在体外建立了BMI1永生化鼻咽上皮细胞,可以作为研究EBV感染的模型。不过,EBV感染这些细胞的效率并不高。研究人员发现,虽然EBV感染单层NPEC的效率很低(<3%),但EBV感染“球样”NPEC的效率大约为30%

研究人员在此基础上改良了EBV感染模型,并从中鉴定了一个重要的宿主因子NMHC-IIA。研究显示,NMHC-IIA介导了EBVNPEC的感染,敲低NMHC-IIA能显著减少被感染的NPEC。这项研究为人们揭示了EBV感染上皮细胞的分子机制,有助于理解EBV在鼻咽癌中的作用和影响。


作者简介:

曾木圣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肿瘤病毒与生物标记研究室PI

2003年回国后被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聘为副研究员,组建肿瘤病毒学和肿瘤分子标志研究组;2006年聘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入选2006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008年成为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PI2010入选广东省“千百十人才国家级培养对象”,并获得2010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2014年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副主任、副院长,广东省抗癌协会第四届理事会常务理事、秘书长,广东省抗癌协会转移委员会主任委员。

(转化医学网360zhyx.com)


评论:
评 论
共有 0 条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