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活动

OPG

首页 » 1970-01-01 转化医学网 赞(29)
分享: 
导读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成员11b(TNFRSF11B),即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是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umor necrotic factor receptor,TNFR)超家族成员之一。骨保护素是一种分泌型糖蛋白,以单体形式在胞内合成,以双体形式分泌到胞外。骨保护素缺少跨膜和胞浆区域,但包含7个主要结构域。研究发现骨保护素不仅涉及骨重塑、免疫调节、血管的发生等过程,...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成员11b(TNFRSF11B),即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是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umor necrotic factor receptor,TNFR)超家族成员之一。骨保护素是一种分泌型糖蛋白,以单体形式在胞内合成,以双体形式分泌到胞外。骨保护素缺少跨膜和胞浆区域,但包含7个主要结构域。研究发现骨保护素不仅涉及骨重塑、免疫调节、血管的发生等过程,而且是影响破骨细胞分化、生成及活性的最终途径,在骨质疏松的发生机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OPG基因存在多个核苷酸多态性,国内外研究已证明,rs2073618位点与骨密度和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相关,其中GG基因型将增加妇女骨质疏松的发病风险。

基因结构

TNFRSF11B(OPG)全称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 superfamily, member 11b(osteoprotegerin),是单拷贝基因,位于人第8号染色体8q24上,基因全长28.5kb,含5个外显子,mRNA长2,274nt,编码402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OPG基因的mRNA的剪接符合GUPAG规则,最主要的转录起始点在ATG上游67个核苷酸处,在上游另有2个起始点。在OPG基因启动子部位存在转录因子的结合位点。翻译终止密码位于外显子5上,在它下游173个核苷酸处有典型的poly(A)附加信号序列。OPG基因外显子1与信号肽的编码有关,外显子2编码D1、D2及D3的73%,外显子3编码D3的剩余部分及D4,外显子4和5分别编码2个死亡段同源区(death domain homologous region,DDH)[1]。

基因分子生物学功能

骨保护素(OPG)是由402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肝素结合分泌糖蛋白,包括一个21个氨基酸残基的信号肽和7个结构域(D1-D7)。

1997年,Terpos等人[2]在人胚胎成纤维细胞IMR290的培养基里发现了一种细胞因子,它能特异地抑制破骨细胞生成,命名为破骨细胞生成抑制因子(OCIF)。同年,Simonet等人[3]报道新发现一种参与骨密度调节的分泌性蛋白质——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属于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NFR)超家族成员,能抑制破骨细胞(OC)生成。动物实验研究证实OPG能抑制OC生成并阻断OC的病理性增生、活化。推断并分析OCIF和OPG的氨基酸序列,证实两者是同一种蛋白。

离体和在体实验均显示,骨保护素可提高骨密度,增加小梁骨量,减少破骨细胞数;OPG转基因鼠OPG(+/+)表现出骨硬化症;而OPG(-/-)鼠呈现渐进加重性骨质疏松,皮质骨和小梁骨均减少。这些结果表明骨保护素是调节破骨细胞分化和活性的重要因子。进一步的研究发现,骨保护素是RANKL(核因子kB-NF-KB受体激活子配体)的诱饵性受体,通过与RANKL竞争性结合RANK(NF-kB受体激活子),从而抑制破骨细胞的分化和成熟,诱导破骨细胞凋亡。因此,OPG-RANKL-RANK形成一个调节破骨细胞活化和骨重塑的网络,其中,RANKL/OPG浓度比是决定因素。

近年来对OPG基因的研究,发现在其启动子及外显子中存在多个SNP。但在对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研究中其基因频率有所不同。目前的研究已发现OPG启动子中存在T149C、A163G、G209A、T245G,C889T和T950C等6个SNP。对OPG基因5个外显子及外显子/内含子交界区的检测都有发现单核苷酸多态性。1998年,Morinaga等人对OPG基因克隆和测序时发现了外显子1中的G1181C 第3位氨基酸Asn/Lys),这是第一个被发现的OPG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并且在此后多个国家的研究中均被发现,同时也是目前所做的研究中与骨质疏松关系密切相关的基因多态性[4-6]。

参与的通路

骨保护素具有抑制破骨细胞(osteoclast,OC)形成、分化、存活并诱导OC凋亡的功能,其功能与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κB,RANK)和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κB ligand,RANKL)密切关联。RANKL由成骨细胞P骨髓基质细胞分泌,能结合局限于OC及其前体细胞上的RANK,二者结合后激活OC内一系列级联反应,使前体OC分化、成熟、活化。而骨保护素为RANK/RANKL的诱饵受体(decoy receptor),与RANK竞争结合RANKL,进而抑制OC的分化、活化,并且诱导成熟OC的凋亡。
                                                                     OPG基因参与的骨骼代谢通路

RANK是RANKL发挥促OC分化作用的唯一靶信号受体,RANKL能特异而高亲和力地与RANK结合。可溶性RANK(sRANK)则与骨保护素作用相似,可阻断RANKL的促OC分化、活化功能,但骨保护素对RANKL的竞争结合能力比sRANK更强。进一步研究两种抗RANK抗体,发现抗RANK的多价抗体能模拟RANKL的作用,且不为骨保护素阻断,而抗RANK抗体的Fab片段则抑制RANKL的作用。这说明了RANK受体在刺激后的交联、簇集是OC分化、活化的必须步骤。另外也证实了骨保护素并非直接抑制RANK受体的活化,而是通过竞争结合共同的配体RANKL发挥抑制作用。因此,RANKL及其膜信号受体RANK和诱饵受体骨保护素之间的平衡是调节OC分化、活化的关键因素。

RANK受体活化后,细胞内信号转导依赖于TNF受体连接因子(TRAF)家族蛋白,该家族已有6个蛋白质成员(TRAF1-6),能激活多种信号途径,如:激活转录因子NF-κB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后者经激活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和c-Jun的N端激酶(JNK)可诱导转录因子c-fos和c-Jun活性,这些级联反应均可能参与了RANK介导的OC分化、活化、分泌活动。另外,RANK受体可能通过TRAF募集细胞凋亡抑制蛋白(c-IAP)而抗凋亡,维持OC存活。但TRAF家族各成员蛋白对各种信号通道的调节能力及与RANK受体的作用位点和亲和力方面均存在差别,因此RANK的信号特异性取决于不同类型细胞中可利用信号转导因子的数量和优先结合的TRAF种类[7-11]。
评论:
评 论
共有 0 条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