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活动

移动医疗飞速发展 谁来考虑老人感受?

首页 » 研究 » 医疗器械 2015-05-07 医策 赞(2)
分享: 
导读
移动改变医疗,几乎所有人都在高喊用信息手段让传统医疗的就医感受变好,但年轻人们在欢呼的同时,是我们否考虑到了新工具的使用对不同年龄群体带来的不公平问题,医疗+移动之后的患者持续管理问题?

移动改变医疗,几乎所有人都在高喊用信息手段让传统医疗的就医感受变好,但年轻人们在欢呼的同时,是我们否考虑到了新工具的使用对不同年龄群体带来的不公平问题,医疗+移动之后的患者持续管理问题?

2014年被称为中国的移动医疗元年,医疗行业正式进入“大数据时代”,全国各地的大医院在当地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相继开通了微信预约挂号和支付的服务,以简化就诊流程,减少患者的无效走动,缓解看病难的问题。

在新织就的流程下,患者只要手持可移动上网的手机、IPAD等工具,手指戳戳,就可以轻松完成网上预约挂号和缴费等流程,甚至可查看医院停车位情况,按提示到药房窗口取药,查询检验报告。

移动医疗缓解了大医院就诊高峰期人头攒动,流程出现瓶颈的老大难问题,在人们为指尖上的医院大声喝彩时,却有部分人警觉地认为,互联网对医疗行业的全面入侵在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也抢夺了本应为老年人提供保障的医疗资源。

专家资源本就稀缺,中青年人,尤其是年轻人是微信的主力用户,他们对微信的各种功能和便捷了如指掌,扫二维码,绑定信用卡,管理微信钱包,预约挂号、支付缴费可轻松实现,但这些新科技手段对于老年人来说却是“想说爱你不容易”.

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移动医疗缓解的是微信用户看病难的难题,而不是所有患者的就诊难困境,相反,此举可能还会掠夺了不会或无法使用微信的老人本就不多的医疗资源。

以较早建设掌上医院的广东省佛山市为例,就诊群众大部分为本地市民,不像北上广等一线城市那样集中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疑难病患者,但市内的三甲大医院同样人满为患,自去年开始,佛山的几家大医院陆续开通了微信预约挂号和缴费服务,当地媒体对这几家医院的运行数据进行了分析,发现微信挂号的主力军为20——25岁的年轻一族,其次是25——35岁的中青年人群,老年人使用微信为自己挂号、缴费所占的比例极低。

这是完全可以想见的事实。虽然也有部分“新潮老人”会玩微信,但这毕竟是非主流现象,况且这些“新潮老人”多数属于“初老”阶段或本身健康状况良好,才能老当益壮与年轻人同步。多数老人行为保守,学习能力减退,难以学习新鲜事物,文化程度本就不高的老人更是如是。

此外,更多的原因是老人身体条件不允许,譬如,老花使有的老人视力严重受损,根本看不清手机上的提示,帕金森等疾病让老人手指颤抖,无法流畅地在手机屏幕上滑动……种种原因,导致为数不少的老年人不能便捷地使用移动医疗服务,而他们恰恰是医院的老病号,患有各种急慢性疾病,需要定期找专家诊治,微信挂号与现场挂号同步、资源共享的设置,使得一些老人抢号根本“拼”不过网络一族,只能望“号”兴叹。

开发医院显然也想到这个问题,特意设置了一个微信号可绑定3张诊疗卡,年轻人也可代家中老人挂号,但实践中,年轻人代为挂号的现象还是不多,且老年人因多数涉及特种病、慢性病的医保结算,微信支付还未解决这个问题,这也影响到老人开通微信支付的意愿,因为他们还是得现场排队。

而受影响者并不在少数。自从医院开设微信挂号后,芳姨发现专家号越来越难挂了,因为专家号源早就在微信上被抢光了。芳姨的子女已出国定居,老夫妻不适应国外的生活,还是喜欢在国内居住,由于患有糖尿病视力受损,芳姨使用的老人手机,也不会上微信。“每个月一般要复诊2——3次,喜欢找熟悉自己病情的医生看病,总不能经常麻烦亲戚的孩子代为挂号吧?”芳姨因此而觉得十分苦恼。

中国医疗市场已进入“大航海时代”,微信挂号这一科技产物毫无疑问是便民服务,但从医疗资源合理分配的角度来看,目前国内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老人公平地享有医疗资源的权利应该得到保护,医院在提供此项服务时应更多地向老人这一弱势群体进行倾斜,全社会也应该为此而作出努力。

让老人分享移动医疗带来的便捷并非无可作为,实际上有更大的服务空间,例如,在社区开设老人学校,让社区或志愿者教有条件的老人使用微信;医院客服中心帮助使用微信有困难的老人进行预约挂号登记;医院为70岁以上的特需老人保留部分现场号源等等。毕竟移动医疗资源是新事物,运行的时间不长,发现的问题逐步显现,在管理上还需不断改良,确保多方分享高科技发展的成果。

(转化医学网360zhyx.com)
评论:
评 论
共有 0 条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