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活动

李天天剖析医疗大数据:未来医疗是辛酸还是寒酸?

首页 » 产业 » 人物 2015-02-03 互联网医疗中国会 赞(10)
分享: 
导读
以病人为中心是以病人的数据为中心,病人数据驱动的健康管理、病人数据驱动的健康教育,以及病人数据驱动的临床研究。这样才能真正跟它的个性化挂钩。否则最后都沦为同质化的东西,大家就觉得没有价值。没有价值,商业模式从何谈起?

  本文选编自丁香园创始人李天天近期在“reMED—重构医疗生态”高峰论坛上的主题演讲

  “未来医疗是酸的”,到底是辛酸还是寒酸,到底是哪个酸?

  ACID代表我对移动医疗、未来医疗四个方面的分析,刚好是按照这个顺序排下来的。

  先说一下A,A就是Apps,就是你拿出手机来各种各样的App,据统计在苹果店里面关于医疗业的App大概有上万种。苹果店排出来的跟医疗类相关的App排行,前30里面仔细看会看到各种各样的很有意思的应用,解剖的、育儿的应用;第二类是Health和Fitness,所谓健康和健身,这个领域的App基本上比前一个领域高出一个数量级左右。这里边关于健身跑步、做仰卧起坐、爬台阶、骑自行车的什么都有,苹果店里面也有推荐,编辑也会挑一些App到首页里面来。

  今年的拉斯维加斯的大会上,有各种各样的Wearables(可穿戴设备),总体感觉就是功能的同质化非常严重,都差不多,基本上都是在检测心率、算走了多少步、计算消耗多少卡路里,大部分的功能都是这样,只不过是在外形上会有不同的设计,有的可能比较酷一点、有的比较傻一点,基本上功能都差不太多,但是手只也一个,我们戴再多也不能把所有的设备都戴上去。

  这些软件也好、硬件也好采集来的数据都是孤立的,每家自己测自己的、每个设备自己测自己的,很难把这些数据进行融合和打通,而且有的时候你佩戴不同的设备,向这只手上戴着不同的设备,测下来之后发现每天做同样的事情得到的数据是不一样的,这个造成的问题就是数据孤岛。

  为了解决数据孤岛的问题,大家已经在从App阶段,不管是在手机上的也好、硬件的也好在向下一个阶段前进了。

  去看美国可能两年前开会的时候大家都在谈App、谈可穿戴设备,现在已经没有人谈了,很少有人在谈这个话题了,大家都在谈的是这样的话题,叫Connected Health,它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前面说的数据孤岛,希望把这些数据用统一的标准采集、存储、分析、传输、分享,这样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身上有不同的设备的时候可以更全面的来了解个人的身体情况、病理情况、生理情况、健康情况,血压、血糖、血氧和体重,这些数据经过统一的采集、整理、分析之后出现的是一个个人的数字化的图库,可以被不同的行业里面的不同的人看到,比如说被医生看到、被护士看到、被药师看到,甚至被你的家人看到。所以这些数据可以在这样一个连接的情况下变成一个数据集合的整体,而不像原来说手环只是手环,智能鞋垫只计算走多少步的。

  很多可穿戴设备采集的不再是简单的玩具级别的数据,而是真正应用级别的数据,类似于隐型眼镜采集血糖、监测胎心、动态心电,还有中小盒子,自己在家里测血常规、尿常规的。

  iHealth公司还做了测血压、卡路里、体重、血氧、血糖的,你可能觉得左手血氧仪、右手血压计。这么一个小东西,可以直接把血氧、心率、血压、脉搏、体温全部采集出来。它有一样做不到,测不出血糖来。目前无创的血糖技术还是有门槛的。当然,已经看到这个趋势了,它可以整合起来,让一个人的生理、病理的体征可以更好地得到展示。

  这个时候,通过应用级别的可穿戴设备采集出来的数据就是我给大家讲的有意义的数据。

  什么才是有意义的数据呢?高通公司有四个解释,电子病历、实验室仪器检测、处方数据和医保数据。大家注意到没有缺少了什么?没有基因组数据。为什么没有基因组数据?基因组数据也是大数据,也有意义。目前基因组数据的主要应用场景相对来讲在临床级别还非常少,它做一些简单定性的诊断是可以的,比如做产前的唐氏综合症的筛查,如果是做定量分析,比如根据基因组测序结果推测你在51岁的时候有21%的可能会患抑郁症,这种结论就基本不靠谱。因为我们现在对基因组的理解、对数据的积累、对样本库的积累还远远没有到一个可以做量化分析的地步。前三个基本都在医院产生,最后是在医保产生。

  我给大家看一个场景。解释一下有意义的数据的意义。我戴了穿戴设备,它每天会给我提醒今天走了1万步,打败了全国91%的用户。继续坚持,每天1万步,强壮中国人,加油。这就是普通的没有拿到有意义的数据的提醒。

  拿到这些数据以后,你发现不对了,你今天走了1万步,我注意到体运动期间心率一度达到153次/分钟,这对高血压患者来说是不对的。大家听说过在锻炼时猝死的新闻。他在之前一定有基础性疾病,过量运动诱发了疾病,导致运动中猝死。当我采集到了有意义的数据时,我会告诉你不要这样做,要控制心率到120次/分钟,应该减量,不要每天1万步强壮中国人,你做到5千步就可以了。

  在这样的概念下,从国际的医学发展趋势来看,把原来孤立的治疗病人变成了协同医疗,我们获取有价值的数据进行分析决策,最后给出针对他的个性化的干预的建议,才能够为患者带来最大的收益。

  高通原来一直躲在幕后生产手机用芯片,现在它也在积极地站在台前。这些大公司都在自己的终端上和平台上建立有意义的数据,让这种数据能够得到更好地融合,像HealthKit、GoogleKit。不光中国有BAT,国外也有巨头,这些巨头也在积极地向健康领域迈进,希望把这些数据更好地整合起来,对我们来讲是有启示的。我们将来有没有可能在中国看到这样的巨头也有自己的数据平台,有百度、腾讯、小米、阿里。通过自己的平台让我们的数据更好地结合在一起。

  人大部分的时间还是待在家里。即使是对一个病人,他在家里也是非常关键的。这又带来新的问题,我们采集完一个人的数据,够不够?其实还是不够的。这个时候,我会发现包括从CES上和美国移动医疗的发展趋势上可以看到,不光是关注一个人的数据,还要抓这个人周围环境的数据,叫IoT(Internet Of Things的缩写,即“物联网”)。这个概念在互联网领域已经是老掉牙的,但健康医疗领域还是新名词。我们看看这个领域能够为我们提供哪些有帮助的数据。

  这种温度计,我们可以通过手机调节室内温度。

  还有可以监测一氧化碳浓度的。在中国的可能是监测PM2.5的好卖一点。

  这个摄像头可以做模式识别,可以识别出家里老人有没有跌倒,可以识别出家里有没有小偷进来。一旦发现有异常情况,它自己马上会发短信、发邮件到你的邮箱或者是手机上。

  还有家用的机器人。我问机器人你能不能看清我的胸牌上的字。它往前稍微移动了几厘米,用非常清晰的声音把我的胸牌读出来,说明视频的效果还是非常好的。

  这种家用机器人对未来医疗的影响是怎样的?现在有很多空巢老人家庭,子女都在北京工作,老人在湖南,家里有这样一个小机器人,你可以看看爸妈每天有没有正常吃药、有没有吃错、有没有漏吃,可以跟爸妈聊聊天。这些都是跟我们的日常生活起居相关的,并不收集我们本人的数据,而是监测生活环境的数据。

  这种数据对医疗有什么价值?很多人说要做通过线上的方式做慢病管理,患者接受了一年、半年的管理以后会很烦,他收到的很多信息都是非常同质化的,没有个性化的提醒,都是高血压患者不能吃肉、吃盐、少喝酒、多锻炼、迈开腿、管住嘴。

  如果我加上IoT的数据和环境的数据,这就不一样了,我注意到你的室内温度是14度,而且是冬天,高血压患者的小血管是收缩的,建议你把室内温度调到18度。

  我注意你买了红烧肉的佐料,你想干什么?高血压患者是不能吃红烧肉的。

  有一个要叫替姆沙坦,这个药作用于人体的Ras系统,作用于人体的血压。这个药和系统只在海拔3400米以下有效,如果你想背起背包去唐古拉山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对不起,5000米以上,此药无效,你可能控制不好血压。这种数据就是我们在环境中收集到的跟人的生活、生存相关的,采集出来以后也会整合进我们对医疗的分析数据中来。这样才把患者放在了中心位置。

  我们经常说患者为中心,不同行业的有不的理解。对医院来讲可能是体验更好、医疗质量更高。对于我们以数字化为主要发展方向的行业来讲,我个人理解的病人为中心是以病人的数据为中心,病人数据驱动的健康管理、病人数据驱动的健康教育,以及病人数据驱动的临床研究。这样才能真正跟它的个性化挂钩。否则你管来管去,最后都沦为同质化的东西,大家就觉得没有价值。没有价值,商业模式从何谈起?

  问题又来了,数据还是不够,我想看的还是看不到。为什么呢?我收集来的这些数据,对于医生的诊断还是不足。所以最后还要落到医生上,无论是服务,还是对数据的解读,还是对收集不到的数据,都需要专业人士解读。

  这是我对医生和患者关系的理解。我原来是神经科医生,当我见到患者的时候要完成三件事情。第一步是问诊,可能有人说在手机上敲几行字就可以了。对不起,我除了要问他的情况之外,还要观察他的语速、反应和神态,这些对我来讲都是数据。如果光在手机上,我看不到这些东西。换视频行不行?视频可以,像刚才的机器人,我觉得今后会有这种趋势。在美国,很多医生和患者之间已经广泛地通过视频的方式进行沟通。问诊是远远不够的,我不光要问诊,我还要摸他,还要捏他,还要拿一个小锤砸他。除此之外,还要让他做血常规、尿常规,目的还是为了更全面地收集他的数据。我是希望病人到这里来看病是能诊得好的。

  基于我们对医疗的理解,我们觉得医疗有时移不动,能移动的都是在流程,支付、看化验单、导航。简单的问诊,导致数据的缺失,可能会带来巨大的风险。这种简单对话带来的信息太少了,很难让我进行判断。

  咨询建议和在线诊疗的边界不清。很多中国医生跟患者交流完了以后说患者是胃溃疡,让他吃一堆药。行业管制也有这样的要求,明令禁止在线诊疗行为。

  患者安全永远是医疗服务的核心目标,不能为了便利而牺牲安全。医生是医疗服务的核心,且永远不会被程序或机器所取代,医院也永远不会消失。为医生提供支持,包括内容的支持、工具的支持和平台的支持,提高医疗的效率,增加医生收入,是优化医疗资源的可行之路。(转化医学网360zhyx.com)

评论:
评 论
共有 1 条评论
  • 游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