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活动

Cell:大牛们的科研规划经

首页 » 产业 » 杂谈 2014-12-30 生物通 赞(2)
分享: 
导读
  2014 年是《细胞》(Cell)杂志成立40周年,为了庆祝这一周年,Cell杂志特邀请了全球40位40岁以下的生物领域科学家,共同探讨科学见解、个人哲学、研究乐趣、面临的挑战和他们实验室外的生活。从这些首席科学家的成长历程中,我们也许能窥见职业规划的成功因素。
  2014 年是《细胞》(Cell)杂志成立40周年,为了庆祝这一周年,Cell杂志特邀请了全球40位40岁以下的生物领域科学家,共同探讨科学见解、个人哲学、研究乐趣、面临的挑战和他们实验室外的生活。从这些首席科学家的成长历程中,我们也许能窥见职业规划的成功因素。


  对于这些科学家们来说,人才培养是个重要的问题,如华大基因院长王俊就表示,“我认为年轻科学家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缺乏成长的机会,以及没有足够的勇气去实现改变。

  传统的评价体系限制了人的创新和机会。华大基因意识到这个问题并革新了人才培养计划。基于项目的培养平台让他们接触到真正的项目。他们需要承担责任和积累实践经验,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他们意志更坚强、而且勇敢去适应变化。”

  对希望进入生物行业的人,这些科学家都有各自的忠告。

  中科院生化与细胞所的高大明研究员就说,“好奇心和坚持不懈的毅力,绝对是生命科学研究者需要具备的素质。进入这一领域之前应当确信你已经做好了准备。”

  CRISPR/Cas9技术先驱之一,麻省理工的张锋则认为“有一个好导师非常重要。我在整个学习和培训经历中,从好导师那里受益匪浅。Ed Pilkington、John Levy、庄小威、Karl Deisseroth、冯国平、Bob Desimone、Eric Lander、Ed Scolnick、David Altshuler等等,都在我的成长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清华大学颜宁简要的表示,“要有远大的志向并且自信。”

  王俊说,“我们处于大数据的时代。让自己置身这个时代并且去面对改变世界的挑战。当前和未来的生物科学需要物理、计算机科学、数学等生物学以外的多学科人才。要思想开放、时刻保持求知精神。 以数据为驱动的研究模式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信息,这些信息是远非我们能消化的。要采取有效的步骤,把实验研究转变成理论研究。最重要的还是要有勇气。”

  对于青年科学家们面临的最大挑战这一问题,高大明回答认为是“资金紧张的大环境,加上研究所对文章的高期望值(为了与其它研究所竞争),使年轻科学家很难用多年时间深入研究新问题。对此我也没有解决的办法。”

  张锋认为是“年轻科学家现在面临着许多挑战,包括缺乏资金、难以吸引人才、工作时间长等,还会遇到一些经济利益上的诱惑。对我而言,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就是,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工作,并且与志趣相投的人合作。我的许多经费申请都被拒了,但我只是继续写更多的申请。”

  而他们各自所面临的问题在于,颜宁说,“我很喜欢在实验室工作。然而,我发现自己花了越来越多的时间在文字工作,项目申请,邮件往来等事情上。如何更好的安排时间,已经成了我的一个严峻挑战。”

  高大明说,“科学家并不是一个高薪水的职业。作为一个新生儿的父亲,我的薪水只能勉强维持家庭生活(上海的生活成本很高)”

  王俊的则是“生活忙碌,陪伴家人的时间很少。第二,尽管随着科技的进步,很多科学问题没有预期的复杂,但是仍有很大谜题需要解开。我在尽力寻找钥匙,但是过程依然缓慢。我希望技术能造福于人、预防更多疾病、养活更多人、挽救更多的生命。我常常感受到压力,我们似乎做得还不够多,不够快,也没有足够的资源。基因组学仍在起步阶段,如何能共同加速基因组学的发展和转化是未来我们面临的一大挑战。 ”

  而对于张锋来说,他苦恼的是“虽然科学是令人兴奋的,但极其耗费时间。我很容易就陷在实验里或沉浸在讨论中,结果忘记了时间。我觉得很难在工作与个人时间之间维持一个良好的平衡。”

  这几位华裔的青年科学家在各自的领域中都取得了不俗的成果,他们的观点见解也许对许多希望进入,或者已经进入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研究人员来说颇具参考性。
评论:
评 论
共有 0 条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