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活动

老一辈人类学家的执着追求——杜若甫的人生之路

首页 » 产业 » 人物 2014-12-10 转化医学网 赞(177)
分享: 
导读
2014年11月26日,2014年度人类学终身成就奖“金琮奖”颁奖大会在上海复旦大学举行。经金力院士推荐,“金琮奖”颁给了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老干部杜若甫研究员。

  2014年11月26日,2014年度人类学终身成就奖“金琮奖”颁奖大会在上海复旦大学举行。经金力院士推荐,“金琮奖”颁给了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老干部杜若甫研究员。“金琮奖”颁发始于2010年,奖励在中国人类学研究领域作出杰出贡献以及为推动学科发展做出巨大成就的中国人类学者。杜老先生获此殊荣可谓实至名归。随后,转化医学网对杜老先生进行了访谈,就让我们跟随本文与杜老先生一起回首他可敬可佩的人生之路。

  一.执着求学成人才
  杜若甫于1930年8月生于浙江省上虞市章镇。在日寇侵华的1942年,从小照看他的二姐被战火炸伤而遇难,这使他受到很大刺激,深感只有国家强盛起来才不会使百姓遭难。并且二姐在临终前叮嘱他“一定要好好读书”,于是他从此立志求学报国,克服艰难坚持读书。由于他基础好,还不满16岁就考入了北京大学先修班,后又经考试,直接从先修班升入农艺系一年级。
  1949年解放后,杜若甫进入北京农业大学农艺系。毕业后留校做农艺系研究生,并兼任北京农业大学团委书记。到北大农学院后,他认为印象最深刻、学得最有收获的课程是遗传学、作物育种学,以及生物统计学,这几门课让他对遗传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认识到人体及动植物都有各自不同的染色体,并受着大量基因的调控,研究遗传学及育种学的任何结果都必须要有大量数据,而且要经过生物统计学的验证才能得出结论。
  当时国家急需建设人才,派杜若甫去苏联学习,在格.米.波波娃教授指导下,杜若甫在苏联列宁格勒农学院获PhD学位。苏联当时的米丘林遗传学完全否定染色体和基因在遗传中的作用,杜若甫对这一观点始终没有接受。他到莫斯科大学访问时,还和米丘林遗传学的鼻祖李森科辩论起来,要知道当时没有人敢于向李森科提任何问题。杜问李森科:”你说人体的一点一滴都有遗传性,难道没有特殊的遗传物质吗?如性细胞的染色体?”李森科笑笑未答复。当时,这被认为是胆大妄为,因为当时主流社会认为摩尔根遗传学是“反动的、资产阶级的”。
  二.辐射遗传研究结硕果
  1958年回国后,国家因需让杜若甫改行。钱三强先生要杜若甫去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做辐射防护研究工作,而遗传所钟志雄所长要求杜去遗传所,经协议,杜编制在原子能所,而在遗传所兼职。到了1962年,杜若甫才正式调到遗传所。在这里杜若甫承担了一项国家急需项目,即“小剂量电离辐射对哺乳动物及人类的遗传学效应”,他首先领导研究组在全国开展了职业慢性照射的遗传学效应调查。该调研工作第一次在国内提供了人类电离辐射遗传学效应的直接数据。根据调研结果和杜若甫的建议,七机部和卫生部门修改了我国从事慢性职业照射工作人员的容许剂量。
  而在分析调研结果的过程中他发现,我国对人类群体遗传学的研究资料严重稀缺。于是他下定决心尽己所能,在这一领域做出贡献。
  1966年至1971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杜若甫此前研究结果竟被批判为“散布核恐怖”。人们根据生物物理所一支猴子的试验结果,否定了杜若甫经统计学分析的一万多人样本的调查结论。当时,研究组解散、项目停止,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的事。
  到了1972年,杜若甫来到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海南试验站任副站长,又改回从事农作物辐射遗传育种研究。他仍是从早忙到晚,边下地做研究边写书、翻译英文专业书。在此期间发表了专著《作物辐射遗传与育种》和译著《突变育种手册》,并与杨纪珂先生合译了《分子遗传学》,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三.科学春天--人类遗传学研究新征程
  1978年,遗传所根据中国与澳大利亚政府间的协议,派遣杜若甫率领“动物及人类遗传学考察组”赴澳大利亚考察。参观各地后他感到,国内的科研工作已经明显落后于国外,今后必须迎头赶上!当时有人问他:“你回国后打算做什么?”。他说:“我认为,我国在遗传学方面最落后的是人类遗传学。就生物界而言,动物已有动物志,植物已有植物志,而中国有56个民族和许多特殊人群,却很少有相关研究数据,辜负了如此丰富的群体遗传学资源。”
  于是,杜若甫在我国首先提出开展人类群体遗传学研究。他说:“开展人类群体遗传学研究是社会的需要、科学的需要,也是我锲而不舍的奋斗目标。”
  1979年,杜若甫在北京建立了人类群体遗传学研究组。在政府大力支持下,杜若甫率项目团队走访了全国各地,其中很多是偏远地区。他们对中国56个民族的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开展了调查及研究,并对人类群体遗传学的多项指标进行了广泛取样分析,获得了大量系统数据。经总结,杜编撰了两本专著,即《中国的民族》大型画册和《中国人群体遗传学》。
  编书的过程工作量巨大,费时、费力,杜若甫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总会后半夜起床加班两三小时,他认为这是“一天当两天用”。别人说这样会影响身体,他却毫不在意,乐在其中。
  四.实现梦想--出版两部学术经典
  出版《中国的民族》大型画册和《中国人群体遗传学》专著是他多年的梦想:
  《中国的民族》(中、英两版)由科学出版社1994年4月出版。汇集了我国56个民族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科研成果。该书已作为参考书,广泛用于我国各级民族委员会、自治区的工作中;还供中外民族学、人类学及群体遗传学的研究者参考。
  《中国人群体遗传学》由科学出版社2004年10月出版。该书已定为 “遗传学基础理论系列丛书”之一。杜若甫强调中国人群体遗传学旨在研究中国各民族人群的遗传结构及其异同与变化,从而揭示人群、民族、人种间的血缘关系,人类的迁徙与进化,以及对各种疾病的易感性和对药物与环境因子反应的差异。对于中国人的各项遗传指标进行如此广泛、详实的调查研究,并汇编成书,在我国尚属首次。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书开头,杜若甫写道“谨以此书献给我最亲爱的二姐,杜筱仙女士”,他以此回答了姐姐在遇难临终前叮嘱他的话。每每提到此事,他都会热泪盈眶。
  五.详尽分析--探寻中华民族群体遗传规律
  杜若甫和他的学生与同事们自1989年开始,对多个民族的遗传性进行了分析,并绘制了主成分分布地图和主成分综合地图等。
  过去一直认为,中国各民族的划分与归类,可分为“北亚类型人群”、“东亚类型人群”,和“南亚类型人群”(极少数的民族为白种人的血缘)。而杜的大量数据分析表明,所谓“东亚类型人群”并未显示单独存在。
  杜若甫根据对中国人群体遗传学的详尽分析,提出:“我国56个民族有相当大部分的共同血缘,各民族合在一起称为中华民族是有科学根据的”。他作为中国人群体遗传学专家认为“没有任何理由、没有任何科学根据搞民族分裂”。
  六.比肩欧美--展开人类基因组多样性研究

  杜若甫首先提出在我国开展 “人类基因组多样性研究”计划并提出建立“中华民族永生细胞库”的项目。我国开展该项工作的进度几乎与国际同步,199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HGP)在国际上正式启动后,人类基因组多样性计划(HGDP)执行委员会也于1991年在各国相继成立。

  杜若甫在此期间曾担任国际人类基因组多样性委员会常务委员;委员会决定,在中国暂由杜若甫担任中国人类基因组多样性委员会主席;以及中国人类基因组伦理、法律、社会问题委员会主席。
  由杜若甫主导建立的“中华民族永生细胞库”加入了国际人类基因组多样性计划。2002年,由L.L. Cavalli -Sforza领军,在“Science”(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人类基因组多样性细胞系计划(HGDP)”,杜也是作者之一。我国提供的少数民族血样确保了该项计划的丰富性和完整性。HGDP的研究结果有助全面了解不同族群形成的时间、地点、迁徙、人口发展历史,族间男女交往,复杂疾病传播等。为人类基因组多样性研究做出较大的贡献。
 七.热忱奉献--投入人类遗传学知识传播及教育事业
  杜若甫热心于人类遗传学的多项社会工作和学术活动,并经常审阅大量稿件。他在国内的兼职包括:中国遗传学会理事、常务理事,人类遗传专业委员会主任,以及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
  杜若甫曾任《遗传学报》及《遗传》杂志副主编。《人类学学报》、《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及《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编委,国际上曾任美国Human Biology杂志编委。
  在开展人类基因组计划以来,他被聘为国际人类基因组多样性委员会常务委员。此后,他一直在国内为实现人类基因组多样性计划研究而奔波,后被该委员会指定暂任中国人类基因组多样性委员会主席,中国人类基因组伦理、法律、社会问题委员会主席。
 八.老骥伏枥--编汇《中国少数民族姓氏》辞书

  1997年离休后,杜若甫感慨:“短暂的人生所剩无多,“迟暮惜光辉”,以后的时间就更值得珍惜了。”杜若甫根据自己多年少数民族调查积累,编撰了《中国少数民族姓氏》一书。经过20多年的资料积累,在几位少数民族学者合作下,杜主编了《中国少数民族姓氏》一书。该书约200万字,于2011年由民族出版社出版。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阿沛阿旺晋美、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布赫、以及北师大著名教授王泉根都认为这是过去这一领域从未有过的第一本专著,给与了很高的评价。

  清代文学家纪晓岚的先师陈伯崖撰过一副联书曰:梅经风霜香益烈,人到无求品自高。杜若甫家里正好有这幅对联,客人来了经常夸奖和拍照。而杜若甫认为这幅对联有缺陷,太消极了,应该是:梅经风霜香益烈,有为无求品自高。他认为人是要为社会、为人民的需要而有所作为,但要无求回报。当有人让他申请什么奖励时,他都认为这些工作只是 “沧海一粟”。他说工作做了,给人类留下来,让人们感到有用,那自己对这一生也就满足了。(转化医学网360zhyx.com)
评论:
评 论
共有 2 条评论
  • 游客
  • 游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