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活动

诺奖得主山中伸弥:解读细胞重编程的命运

首页 » 研究 2014-10-14 生物通 赞(5)
分享: 
导读
Nature Methods杂志在十周年之际推出了纪念特刊,点评了在过去十年中对生物学研究影响最深的十大技术,其中就包括细胞重编程。iPS技术鼻祖山中伸弥教授,在这个特刊中发表文章解读了细胞重编程的命运。山中伸弥教授因这一技术获得了2012年的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Nature Methods杂志在十周年之际推出了纪念特刊,点评了在过去十年中对生物学研究影响最深的十大技术,其中就包括细胞重编程。iPS技术鼻祖山中伸弥教授,在这个特刊中发表文章解读了细胞重编程的命运。山中伸弥教授因这一技术获得了2012年的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Nature Methods杂志在十周年之际推出了纪念特刊,点评了在过去十年中对生物学研究影响最深的十大技术,其中就包括细胞重编程。iPS技术鼻祖山中伸弥教授,在这个特刊中发表文章解读了细胞重编程的命运。山中伸弥教授因这一技术获得了2012年的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iPS技术能将体细胞转变为诱导多能干细胞,有着很大的应用潜力,不仅能加深人们对发育和疾病机制的理解,还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细胞治疗。不过在这些美好的愿望实现之前,研究者们需要将动物模型整合到现有方案中,并且定量描述驱动重编程的基本过程。
  自iPS技术诞生以来,细胞重编程研究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出来。不论是基础研究领域(解析单细胞如何发展成为完全功能的生物体),还是医学研究领域(理解疾病机制并进行治疗),都对理解和控制iPS过程寄予厚望。
  我们可以这样描述一个细胞的命运:多能状态的细胞位于山顶,细胞中的基础信号网络就像重力一样想把细胞拉下山,达到已分化状态。因此细胞重编程中的挑战是双重的:不仅要把已分化的细胞抬上山顶,还要沉默那些吸引细胞分化的因子。
  细胞重编程最初是通过逆转录病毒将OSKM引入细胞,不过后来其他组合的转录因子也获得了成功,这说明细胞重编程涉及了复杂的动态过程和状态转变。这种方法生成的iPSC存在较高的异质性,会引发细胞突变,重编程效率也比较低。要将iPSC用于临床,需要考虑避开逆转录病毒的其他方法。
  正因如此,人们开发了多种第二代iPS方法,其中已经有一些表现出了更好的安全性。逆转录病毒的可重复性和简便性,使其依然活跃在体外研究中。然而在再生医学领域,附加体型载体(episomal plasmid)更受青睐。其他方法还包括腺病毒、仙台病毒、合成蛋白和RNA。不过,这些方法尽管更为安全,但技术要求比较高,对重编程效率也并无改善。最近有研究显示,仅通过小分子就可完成细胞重编程。这意味着,间接靶标与多能性有关的分子通路,就足以重新决定细胞的命运。
  理解上述分子通路,可以帮助人们防止已进入多能状态的细胞回到已分化状态。多能细胞和已分化细胞之间,存在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乙酰化的差异。另外,靶标表观遗传学机制的小分子,能够提升重编程效率。总的来说,在提升重编程效率的工作中需要特别注意表观遗传学因子的改变。(转化医学网360zhyx.com)
评论:
评 论
共有 0 条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