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活动

第五届中国分子诊断技术大会胜利举办 专家精彩发言盘点 (下)

首页 » 产业 » 行业 2014-09-28 转化医学网 赞(7)
分享: 
导读
如果你亲历了这次大会现场,恐怕会为抢位子深有感触,离大会开始还有接近1个小时,会场已经坐满了近半的听众。从第一场到最后一场,会场始终坐满了听众,连楼梯上,过道上都坐满了人,26日的大会内容依然精彩。下面是转化医学网带来的精彩分享。

  如果你亲历了这次大会现场,恐怕会为抢位子深有感触,离大会开始还有接近1个小时,会场已经坐满了近半的听众。从第一场到最后一场,会场始终坐满了听众,连楼梯上,过道上都坐满了人,26日的大会内容依然精彩。下面是转化医学网带来的精彩分享。
  曾溢滔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上海市儿童医院上海医学遗传研究所所长)
  【报告题目】染色体病的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
  【报告摘要】本研究通过染色体空间构象和全基因组甲基化修饰两个不同的层次对同一个唐氏综合征样本进行研究。首先应用三维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3D-FISH)和双光子激光扫描等技术发现了唐氏综合征中21号染色体的特征性空间结构,结果证实患儿体内3条21号染色体之间呈明显的不对称分布,其中两条染色体空间距离较近,而另一条则与它们相隔较远。同时全基因组甲基化修饰研究发现,在DS样本中同样存在特征性的甲基化修饰模式。其中高达24%的高甲基化的基因位于21号染色体上,染色体分布呈明显的不平衡性。上述差异修饰基因主要参与神经、心脏、生殖、肌肉等多个系统的发育,它们的功能均与唐氏综合征患者所表现出来的智力低下、先天性心脏病、白血病等表型的发生密切相关。
  周宏灏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南大学教授临床药理研究所所长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检验所所长)
  【报告题目】个体化医学的实施与展望
  【报告摘要】遗传因素是造成药物反应个体和种族差异的主要原因。人类遗传和基因多态性引起临床药物效应和毒性的个体差异。个体化药物治疗是根据个体的遗传结构选择适合病人的药物种类和剂量来显著提高药物疗效并减少药物毒性。迄今已有100余种药物经美国FDA批准贴上了遗传标签,用于提示不同基因型的患者在应用该药物时可能产生的疗效和毒性。这就是说,药物基因组学的实验结果和临床研究结果已经在某些领域开始转化进入药物实施个体化治疗。中南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展了基因导向个体化用药的基础研究和以分子诊断为技术平台的临床应用。目前,承担了国家卫生计生委个体化分子检测试点单位和个体化医学分子检测技术培训基地的任务 , 努力推进我国个体化医学事业的发展。
  杨宝峰 (中国工程院院士 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教授)
  【报告题目】miRNA 参与重大心脏疾病研究进展
  【报告摘要】我们课题组开展了miRNA与心脏疾病关系的系列研究,发现miRNA在多种心脏疾病如心律失常、心肌肥厚、心肌纤维化、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关键的调控作用,是心脏疾病的潜在防治靶点。
  我们发现:1) miR-1、miR-26、miR-328、miR-133、miR-590 是心律失常的关键调控分子。2) miRNA 对心肌纤维化具有重要调节作用。发现过表达miR-101能够抑制心肌间质纤维化,并阐明其机制与抑制FOS的表达有关。这是第一个从在体给药的方式证明miRNA具有抗纤维化的作用,证实以miRNA为靶点抑制心肌间质重构的治疗潜力。3) miRNA是心肌肥大的关键调控分子。4) 某些miRNA是心肌缺血的潜在防治靶点。我们应用锁核苷酸技术合成miR-1的抑制剂,采用静脉注射的方式给入小鼠体内,有效保护心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5) miRNA是中西抗心律失常药物丹参酮IIa、普萘洛尔、卡维地洛的作用靶点。6) miRNA有成为临床上缺血性心脏疾病的分子标志物的潜力。我们目前正在开展一类新的非编码RNA--长链非编码RNA (LncRNA)与心脏疾病关系的研究,已经取得一些令人兴奋的前期成果。
  詹启敏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副校长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研究员  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报告题目】食管鳞癌的基因变异和临床诊疗研究
  【报告摘要】为了阐释遗传变异在食管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寻找食管鳞癌分子标志物和指导临床个性化治疗,我们通过食管癌的基因组和细胞生物学研究,结合临床信息,发现了8个在食管癌发生发展中有显著突变意义的基因 (TP53, RB1, CDKN2A, PIK3CA, NOTCH1, NFE2L2,ADAM29 and FAM135B),其中FAM135B基因是首次在人类肿瘤中报道。生物学功能试验证实FAM135B是一个癌基因,FAM135B的表达导致肿瘤细胞生长和恶性表型增强,突变后的FAM135B使肿瘤细胞具有更强的恶性表型。结合临床信息分析发现,FAM135B基因突变和基因扩增与肿瘤病人预后不良相关。该项研究还发现多个重要的染色体区域有拷贝数改变,这些区域的改变与临床一些重要特征(病人预后,肿瘤转移等)密切相关。在扩增11q13.3-13.4区域,我们发现一个有癌基因特征的小RNA (MIR548K),MIR548K的过度表达可以显著增强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能力。此外,我们也发现多个染色质调控蛋白(MLL2, ASH1L, MLL3, SETD1B and CREBBP/EP300)存在明显的基因突变,提示蛋白修饰和表观遗传在食管癌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该项研究还发现,多条重要的细胞调控通路包括Wnt, cell cycle and Notch pathways等都有重要改变。这些研究对于探讨食管癌的分子标志物和肿瘤药靶,以及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有较大的理论和临床意义。
  乔杰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妇产科主任、生殖医学中心主任 北京大学医学部妇产科学系副主任)
  【报告题目】单细胞测序技术在生殖医学领域的应用
  【报告摘要】目前IVF-ET活胎分娩率在35%左右,有很大一部分患者要经历胚胎反复着床失败的痛苦,成为临床实践中常见与棘手的问题,胚胎染色体异常占很大比例。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进行出生前或胚胎移植前诊断。以上情况需要对卵母细胞或胚胎的染色体进行胚胎着床前遗传学筛查,选择正常的胚胎进行移植。研究组利用捐赠的卵母细胞,通过单细胞基因组扩增及测序技术,完成健康女性单个卵母细胞的全基因组测序,解析卵母细胞减数分裂染色体重组特征及规律,构建了高精度重组定位的个人遗传图谱。研究结果及遗传数据分析经验,直接为临床上遗传病的诊断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研究组进一步将单细胞测序技术与目前临床上已经应用的遗传病诊断技术(CGH、SNP芯片技术)进行对比,发现单个胚胎或卵细胞测序技术的可靠性和结果的稳定性明显提高,成本降低,尤其是能够检测这两种技术不能检测的单基因、单位点突变遗传性疾病。目前该项技术已经应用于临床,为十余例病人完成胚胎遗传诊断。
  本研究不仅能进一步阐述人类卵母细胞成熟的分子机制,而且能对有染色体异常的遗传性疾病的家庭进行正常胚胎的筛选,特别是能对有点突变等遗传性疾病的家庭进行正常胚胎的筛选,还可用于反复流产、高龄妇女的胚胎遗传筛选,提高出生成功率,降低出生缺陷率。
  王红艳 (复旦大学生科院副院长  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报告题目】人类神经管畸形的遗传学研究及产前基因诊断
  【报告摘要】世界上每年80万新生神经管畸形儿中有四分之一出自中国。既有研究在基因敲除或者诱变形成的神经管畸形(NTD)小鼠模型中经定位克隆鉴别出200多个NTD致病基因。因为NTD的严重疾病表型导致人群缺乏家系,不能用连锁分析寻找致病基因。因此我们课题组率先运用“常见疾病,稀有突变”策略,从严重NTD流产胎儿样本入手,首次鉴别出人类VANGL2的错义致病性突变,该研究为人类NTD致病基因求证探索了有效途径(New Engl J Med, 2010)。而且围绕VANGL2基因所在的PCP信号通路中的其他核心基因,运用这种“常见疾病,稀有突变”策略已经鉴别出可以解释总体致病人数13% 的稀有突变。本研究将展现我们在370余例散发NTDs 病例以及200非病患对照中,针对251个NTDs关联基因所完成的包括调控区和编码区以及内含子在内的二代测序结果(平均深度30X),报告所有通过一代验证的突变结果以及如何判断致病性突变的策略,为NTDs的早期分子诊断提供可靠的基因检测清单。
  陈润生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报告题目】非编码 RNA 是疾病分子诊断的新靶向
  【报告摘要】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基因组学与生物信息学又有了很大发展,在新一代测序设备的帮助下,每天都可以获得数以亿计的基因组及相关数据。海量的基因组序列数据进一步证实了:DNA上编码蛋白质的区域(也就是通常说的基因)只占人类基因组的一小部分,不会超过整个基因组的3%, 其余97%左右的DNA序列绝大部分仍不清楚功能,最初科学家们习惯地把这部分DNA统称为"Junk" DNA,也就是基因组中的非编码序列。 近年来大量转录组的新实验结果表明基因组中的非编码序列是可以表达的,其表达产物就是非编码RNA。而且,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非编码RNA具有重要的生物功能,microRNA 的研究就是最突出的例子。 本报告主要介绍长非编码RNA的功能以及它和疾病的关系。特别是报告人发展的一套长非编码RNA变异的检测方案,为发现新的疾病分子诊断标记提供了可能。
  韩健 (美国哈森阿尔法生物技术研究院研究员)
  【报告题目】研发终极诊断:高通量测序分析免疫组库
  【报告摘要】免疫系统的天职就是针对内外病因的侵扰启动定量定性的反攻机制。所以说,免疫组库(体内免疫细胞总和)包含有大量疾病特异性的信息可供诊断或者指导治疗。我们研发出了多重PCR+NGS的技术和分析软件,这个技术能定性定量地观察疾病特异性的免疫组库变化。全自动产生的多重PCR产物做为测序文库直接和下游NGS平台接轨。免费软件系统性地去除扩增和测序过程中的错误并展示各种信息。我们还启动了一个国际合作项目(www.R10K.org)研究一万个病人的免疫组库,为100种疾病寻找特异性诊断标志。R10K项目初步结果显示,免疫组库测序方法可以为肿瘤,自身免疫,炎症,感染性疾病提供特异性诊断的信息。因为该方法在标本来源(外周血),分析靶点(T细胞CDR3),实验手段(PCR+ NGS)等方面都是统一的,一个技术可以诊断许多疾病,所以如果开发成功,可以一个理想的“终极诊断”。
  程京 (中国工程院院士 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 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报告题目】未来中国实施分子检测之思考
  【报告摘要】当今医学模式正在由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转化,由此提出了强调预测性(predictive)、预防性(preventive)、个体化(personalized)和参与性(participatory)的4P医学模式。科技部发布的《“十二五”生物技术发展规划》提出“4P”医学将替代传统以治为主的诊疗方式。在新的健康观里,消灭疾病不是主要目的,维护我们身体的健康才是关键。分子检测技术的迅速发展意味着,医疗保健的基本方法将发生转变--从关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转变为以预测和预防疾病为主,预防的意义将大大超出治疗。未来分子检测除了用于疾病的预测及早期甚至超早期诊断外,还将用来指导常规体检,让常规体检更加有的放矢,从而改变健康管理的观念。并通过它来指导人们管理疾病,尤其是慢性疾病。同时,中国传统医学给予我们的丰富宝藏有待于我们以现代分子检测技术进行深入挖掘和创造性地高效应用,例如应用分子检测技术阐释体质与疾病的相关性及指导偏颇体质的调理和平和体质的养生,从分子角度阐释中药的配伍及作用机制,指导中药的鉴定和筛选。另外,指导安全用药,帮助医生定制个性化治疗方案,以便更加有效地治疗疾病,也是分子检测技术的重要作用之一。
  王军志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副院长  中国药品检验总所副所长、研究员)
  【报告题目】我国新型诊断试剂产品的研发与质量研究
  【报告摘要】在已经批准的PCR-荧光探针法诊断试剂中,国产试剂已有覆盖42种病原微生物、多达近400个产品;分子诊断技术的其它应用主要以国产试剂为主,目前已获批产品约有22种,主要涵盖细菌耐药基因,地中海贫血及白血病相关基因,HLA基因分型,耳聋基因、线粒体 DNA 突变及 21 三体和性染色体多倍体基因等检测。
  自分子诊断产品进入临床应用以来,目前已经建立了12种国家标准物质。2013年H7N9禽流感疫情出现后,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便通过研制“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核酸诊断试剂应急参考品”,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核酸诊断试剂的各项指标进行评价,建立国家技术标准,保证了产品顺利获得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书并上市。
  尽管目前已有十余种分子诊断试剂的国家标准物质,并已制定技术指导原则8个、行业标准7项,但与已有的共计150种体外诊断试剂行业标准和超过100种国家参考品相比,对分子诊断产品的监管仍明显不足。后续应加强标准物质的研制,特别是与高通量、多靶标、灵敏度高等特点相适应的标准物质,推进个体化诊断-治疗组合产品相关注册审评技术指导原则、重要病原体检测产品相关注册审评技术指导原则、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并探索针对体外诊断检测技术临床应用的新型监管模式。
 此外还举办了2场精彩的技术讲座:
  ThermoFisher大中华区副总经理张焱博士带来《 Transforming the Most Advanced Molecular Technologies to Advance China's Molecular Diagnostics》;
  云健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总裁金刚博士带来《新一代万元全基因组测序技术 HiSeqX10 对大健康产业的影响和价值》。
  博奥生物集团、博奥晶典、Qiagen、达安基因、Beckman、Illumina、安捷伦、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分子诊断中心等多家单位举办了精彩的卫星会。
  两天的大会结束了,但参会者都感觉意犹未尽,还在细细品味专家的报告,还在思考创新技术如何才能应用到自己的研究、临床、产品中来。
  据悉,第六届分子诊断技术大会明年将在贵阳举办,让我们期待下一次的精彩纷呈,让我们明年再见!(转化医学网360zhyx.com)

评论:
评 论
共有 3 条评论
  • 茂昌
  • 兰儿
  • 肿瘤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