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活动

2014年度求是科学奖颁奖现场精彩回放

首页 » 产业 » 人物 2014-09-14 复旦人周报微信 赞(2)
分享: 
导读
从1994到2014,从“求是”之名到科技之魂,从东方明珠之湾到华夏科研众地,求是科技基金会与求是奖颁奖典礼已走过了二十年风雨科研路,也在发掘并输送青年科技人才的同时,见证着从“科研大国”到“科研强国”的转变历程。而如今,9月13日晚,这一以“求是”为尊的颁奖典礼来到了复旦,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着旦复旦兮间的渊源,延续着科学的严谨与交锋。

    从1994到2014,从“求是”之名到科技之魂,从东方明珠之湾到华夏科研众地,求是科技基金会与求是奖颁奖典礼已走过了二十年风雨科研路,也在发掘并输送青年科技人才的同时,见证着从“科研大国”到“科研强国”的转变历程。而如今,9月13日晚,这一以“求是”为尊的颁奖典礼来到了复旦,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着旦复旦兮间的渊源,延续着科学的严谨与交锋。

  颁奖典礼在复旦大学echo合唱团的校歌声中拉开帷幕。“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政罗教网无羁绊”,求是科技基金会与复旦大学的相关人士均出席了此次颁奖典礼,与会嘉宾有查懋声、何大一、孙家栋、韩启德、施一公、刘北宪、杨玉良、朱之文等。
  典礼伊始,由复旦大学党委书记朱之文致欢迎辞:“求是基金会发展至今已有20周年。20年来,基金会坚持科学精神人文情怀的核心理念,复旦的发展也得到了求是的支持。其中,谈家桢等人获优秀个人或集体奖,杨玉良校长也先后获得两项大奖,成为了教育与科学界的领军人物。”同时,今年也是求是基金会创始人査济民先生诞辰100周年,朱之文对其表示了由衷的敬意与感谢。“当代中国,推动科技发展进步,必须瞄准战略发展前沿与世界技术前沿,从而实现科技创新从跟踪到跨越引领的转变。同时,必须大力倡导求是基金的理念,奖励优秀科研成果,为青年人激励与引导创造更多发展机会与空间,为实现创新驱动战略作出更大贡献。值得注意的是,求是不仅是对科学成果进行奖励与鼓励的平台,更是求是之家成员交流学术成果的良好机会。”
  求是科技基金会现任主席,査懋声先生随后代表求是基金会进行了致辞。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求是基金会向为筹备这次颁奖典礼付出辛劳的复旦大学与各界同仁表示感谢。能在这所历史悠久的世界级学府中举办这次庆典,是求是基金会的荣幸。我不仅体会到这所百年名校的功力,更处处感受到青春的活力,也祝贺复旦大学实现了其创始人马所期待的‘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21年前,家父秉持其信仰创立了求是基金会。在求是的发展过程中,陈省身先生功高劳苦,在此对其表示衷心感谢;杨振宁先生20余年来也为求是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很遗憾他今日身体微恙,没能来到现场,也在此表示感谢。
  我只是列举其二,而求是基金会的顾问都有着很高的学术水平,却都很谦虚,这既让我为能够与他们在求是共事感到荣幸,也是我一直‘战战兢兢’的原因——希望能将求是真正做好。没有这样一批最出色的评选委员,求是便不可能有今天。谢谢你们。
  同时,求是二十年来也受到了中国教育界的诸多支持。我们希望将求是的颁奖水平在维持高水准、高支持力、高影响力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并期盼借助颁奖的契机进一步加强科学家间的学术交流。
  我谨在此对获得各项奖项的科研工作者表示热烈的祝贺,对评选委员会表示衷心的感谢,也预祝这次颁奖典礼得到圆满的成功。谢谢!”
  随后,由一段对于本届杰出科学家奖获得者、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薛其坤的介绍短片引入,典礼进入杰出科学家奖项的颁奖环节。短片中,薛其坤教授的7~11工作态度(即早7:00至晚11:00)、团队领导力的个人素质(注重科研小家庭与培养年轻人)引起了到场嘉宾与学生的注意。
  求是基金会顾问孙家栋先生为杰出科学家奖项进行了致辞。
  “很高兴代表2014年求是基金会评选委员会向大家介绍获奖人的基本情况(原由杨振宁先生宣读)。经过专家们严谨的评估与一致同意,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薛其坤获得本年度求是基金会杰出科学家奖,在此表示热烈祝贺。
  薛其坤教授及其研究团队首次通过实验发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80年代发现的量子普尔效应影响巨大,已经获得两次诺贝尔奖,而量子反常霍尔效应便成为了量子霍尔家族唯一没有被开垦的领域。追求卓越的科学精神,敏锐的洞察力——这是薛其坤具有的两大特质,也促使他2009年选择这一方向作为主攻目标的原因。经过对于上千种量子的测量,团队终于攻克了这一难题,也引起了物理学界的浓厚兴趣。
  我们鼓励青年科学家在科研探索与科研实验中作出更大的贡献。量子实验由清华大学与斯坦福大学共同合作,这一实验的成功,更是中国科研界的协同合作、培养年轻人中作出的杰出示范。我们也期待中国科学家未来作出更广泛的贡献。同时,再次对薛其坤及其团队表示祝贺。他们证明了中国科学家同样可以作出杰出的实验成果,是对于信心的提升,也是对协同合作的有力实践与证明。”
  杰出科学家奖由求是基金会主席査懋声、基金会顾问何大一颁奖。随后,薛其坤教授发表了获奖感言。

  “面对这一时刻,我当然非常激动,也不知道从何说起,更多的是大脑一片空白。

  首先,我来之前,校长特意嘱咐我向求是基金会表示感谢与祝贺——因为查先生一家延续二十余年,为中国的科学事业作出支持与贡献,这样的精神也使我对于求是基金会十分尊重。因此,首先我要感谢求是基金会。这是一个新的起点,我会牢记查先生的教诲与求是基金会的精神,用剩下也许不到半生的时间践行求是精神,为科研事业添砖加瓦。
  而能够得到这样的荣誉也是我的幸运,同样幸运的是,在这个荣誉背后,有着一群默默合作的伙伴十几年来,我们始终保持着深厚的友谊,同甘苦共享受,共同体会试验成功的快乐,在分享中走过了愉快的十几年。所以,我要将第二份感谢献给这些伙伴。
  当然,我也要感谢我的一批优秀的学生们。他们操作与实践物理学上的每一项先进技术。从开始实验至今,他们操作千余个氧瓶,而每个氧瓶的平均实验时间是两天半。在感谢的同时,我也要对自己平时实验中的一些‘误导’和情绪表示抱歉。
  就是因为有这样千千万万个伙伴与朋友,才使我走到了今天的领奖台。用古话来说,便是‘人和’。
  这是今天我要说的第一点。
  上届求是典礼是在清华大学举行,效果也很好。而今天也是我第二次来到复旦美国研究中心的讲台进行讲演——上一次是去年5月27号下午,阳光明媚,我有幸为复旦大学的学子进行了一场励志性的讲座。‘近两个小时的演讲,始终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薛教授幽默的话语,谦逊的风度,深深折服了每一位听众,现场气氛热烈,笑声阵阵,掌声频频。而本学期的人生导航系列讲座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这是当时的记录。所以,我也很开心杨校长在适当的时机再次邀请了我来到这里进行讲演。这便是‘地利’。
  这是我今天要说的第二点。
  第三点,也是最后一点,使我们这一代科学家感到欣慰的是,由于回国的时间恰到好处,赶上了国家发展的良好时机,我们拥有着良好的发展环境与展示舞台。科研环境的促进与培育,这便是‘天时’。
  ‘天时、地利、人和’——这是我对能来到这个颁奖台的原因的总结。如果有不当之处,还请见谅。”
  在问答环节中,薛其坤教授针对科学研究作出重大发现的时间可能后移,并且难度增大的问题,对青年科学研究者提出了建议:方向细化,敢于挑战,站在高度科学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发现与努力。同时,对于导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push)与管理方式,他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大部分时候,我对学生非常和蔼,但对实验技术与科研训练也是很严格的,因此,当学生犯错误时的严厉一面其实也能被学生接受。总的来说,我是一个‘笑里藏刀’的老师。”
  在复旦大学民乐团的《茉莉花》民乐二重奏演出结束之后,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颁奖环节便开始了,首先由施一公教授致辞:
  “我很高兴代表求是基金会在这里介绍‘求是’奖项的来历。最近的《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一剧受到了广泛关注,邓小平强调,科技现代化是国家发展最重要的一点,这就是我们求是科技大奖的来源。20年前,求是基金会开始奖励在科研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在钓鱼台国宾馆,国务院前总理李鹏曾参与颁出了求是科学大奖,而已故数学家陈省身也希望通过这类奖项的设置,鼓励国家的科学创新,调动青年科学家研究的积极性。
  “从1995到2001年期间,求是基金会共奖助了120位杰出的青年学者,其中包括了杨玉良校长、上海交通大学校长等一大批杰出科学家,推动科学技术向前迈出了一大步。而国家也开始特别留心青年人才发展,设立相关奖项(百人计划、千人计划等)。2005年,由于类似奖项较多‘同质化’,求是青年学者奖暂停;12年后,在国家科技硬件水平提高的同时,技术人才引进实力缺乏,求是基金会又一次担起重任,希望通过奖项与奖励的设置吸引学者回到中国投入科技发展事业。
  “2013年,我们遴选了九位学者;今年,20位评选委员会委员也遴选出了10位获奖学者:数学与物理学领域(4位);生物科学与医学领域(3位);材料科学与信息学领域(3位)”
  施一公教授致辞结束后,由韩启德教授、查懋声先生颁奖。随后,两位杰出青年学者代表杨越(北京大学)和赵俊(复旦大学)分别上台演讲。
  杨越说,他对“求是”这一词的感情很深,这二字也一直贯穿于他的学习与研究之中。有些人觉得科研工作可能是非常枯燥无味的,但支持我们继续下去的,是“不断发现问题”的乐趣。例如他所研究的课题(湍流效应)本身便是少有问津的一个要点,“求是”的精神就是发现与探索其与前期研究的联系和新的可能性。

  杨越接下来结合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学院求学期间的发现,探讨了“科学精神与艺术光环的交融”的纯粹求学氛围,希望有更多人能够在求是基金会的帮助下在科学道路上自由地探索。

  复旦大学的赵俊谈及中国研究高温超导的优秀传统与团队实力——基础科研离不开优秀团队与团队协作,而这也是他最终选择回国的原因。回到复旦大学物理系之后,他希望顺利融入优秀的大团队之中。
  接下来是短暂的休息时间,复旦大学echo合唱团合唱了《oh shenandoah》。一曲结束,panel discussion正式开始。
  本次的主题是:为科学而科学:基础研究的意义、价值和环境
  参与人:曹雪涛、何大一、蒲慕明、饶毅、施一公、王晓东、薛其坤、杨学明、张泽
  主持人:杨玉良
  以下是讨论会的精彩语录
  杨玉良:科学与技术应分开;科学是一个求真的过程;科学必须是学术独立思想自由,必须用奖励、求真的方式进行
  施一公:科学不可以被计划,细节化规定。1.基础研究非常薄弱,作为训练人的方式,基础研究对于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是必需,更是一种生活方式。2.大学阶段的学习应该“学不以致用”,摆脱应试教育的弊病,任何的预测其实都归于“无用”;3.上大学并不是为了就业。
  杨玉良:这与复旦“自由而无用的灵魂”相配。
  蒲慕明:中国未来的科学发展如何站到更高的层面?基础研究成就不足的原因,是胆识不足——或是环境对于胆识的影响。胆识与成就是呈正比的,很大程度上,洞察力并非最重要,而是胆识、探索的勇气成为成就达成的关键因素。
  其次,我要提到题目中的另一个词:环境。有人说,基础研究必须有一个宽松的环境,而我并不完全赞同。环境应有相对的困境激发创造力,例如经费、竞争、问题的困境等等。
  杨玉良:也就是说,环境中张力与困境存在的必要性。
  饶毅:我们选择课题与选择人是有相关性的。在课题进行过程中,应当容忍科学体系内不同类型人员的存在,而让更多人得到合适的发挥使用。
  王晓东:我想谈谈对于“标准”的看法。满足好奇心不仅仅有参与科研的方式,而是多种多样,那么做科学,便需要一个相对的“标准”。
  因此,类比而言,我们对科学的行为所做出的标准,尤其是在功利性的社会之中,还是应当国际化。
  另一方面,我们对于科学的判断在国际化之余,其实也是挺残酷的。科学的标准便是黑白是非一类的清晰化,否则会出现很多的问题。然而,科学家同样是社会人,这样的矛盾应当如何处理?
  杨学明:科学研究至今,其实有很多的困惑。我进行的是物理化学方面的基础研究,常常会有质疑,这样的研究是否真的有意义?而多年来的感受便是,基础研究从事者需要有一颗”坚强“的心。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已被世界证实,而中国要做的便是超越这一点。
  杨玉良:用一句中国古话可以解释,”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最基础的,往往是最有用的。
  曹雪涛:能够做出世界级成果的,尤其是在中国本土环境中的学者其实很少。为什么会这样?
  我们还是缺乏科学的培养与积淀。对于青年学者————创新的主力军们,我们并未对其提供足够的优势化技术体系支持,更缺乏科研文化的培育,这便是科学积淀方面的薄弱。
  其次,现阶段也急需对于科研文化的弘扬。科研文化对于科研精神能够有所诠释,而由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能够避免很多问题。
  张泽:“传承”二字在如今遇到了很大的挑战。功利并不是彻底的错误,但在路长积淀薄弱的情况下,还是应当避免心浮气躁。
  杨玉良:有人说,基础研究是什么?基础研究就像是一个火车时刻表,有了它,便能够为科学研究提供参考的判断标准。
  最后,曾求学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现任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的韩启德教授总结道:
  “去年的活动在清华举行,我在最后总结时表示,原来一次活动也可以变得如此生动多样,清华就是清华!——要知道,这句话从一个北大人口中说出是不容易的(笑)。
  而今年,我要说同样的话。复旦,就是复旦!(会场爆发掌声)。
  清华的特质,是‘形胜于言’;有一个笑话,说为了造一张凳子,北大人会争论‘为什么要造’,清华人会默默把凳子造好,而复旦人则会讨论‘凳子是否能让我们幸福’。人文情怀,这才是复旦人的特质。(掌声)
  今夜这场晚会,复旦大学举办的非常出色,而各类奖项的颁布也是让大家心服口服——这与评选委员会的努力与求是基金会的帮助也是密不可分的。正如刚刚的讨论所言,科学的标准是‘道可道非常道’,倘若完全精确化便,没有了妙不可言的乐趣,这也是为什么科学与艺术相互交融的原因。然而,若没有精确的标准,便难以衡量。
  因此,我认为求是基金会的工作体现了科学的水平与难度的克服,再次表示衷心的感谢。
  20余年前,很多人连中国与外界的科研差距都没有总体的认识,只有亲身经历,走一走滚一滚,才有所体会。而同样的,仅仅20余年后,我们尽管有着一些不满意之处,却已经有了一批高水平的科学家,有了像刚刚台上对于科研标准科研环境的讨论。在坐的各位,对于科学化、工业化都有所向往,而纵观世界,从未有一个国家的现代化之路走得如此迅速。
  可以说,国家的科技化极大地推动着现代化里程。而中国近代以来的发展更足以给国人信心,给国人在不满意之中不断努而是力的动力。中国的文化特质决定了其包容性、吸纳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盲目乐观,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

  ‘我怎么样,中国就怎么样。’这是我非常欣赏的一句话。每个人都需要居其位贡其力,才能汇聚更理想的未来。”

  彩蛋:
  1.薛其坤教授语:(我还有一个补充感言!) 特别感谢我的夫人王建华,谢谢她这么多年默默无闻承担家里的事情,为我提供充足的实验时间。
  2.杨校长语:校长要向你们推荐一个公众号“赛先生“!(由三位国内外顶尖科学家饶毅、鲁白和谢宇做主编,旨在“与科学同行”的微信公众账号)
  3.主持人:薛教授你的奖金找到了!薛教授默默走上领奖台,默默走近座位将奖金如数交给夫人。会场掌声笑声不绝。
评论:
评 论
共有 0 条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