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活动

裘法祖“关门弟子”欧阳晨曦:“人造血管”期待野蛮生长

首页 » 1970-01-01 转化医学网 赞(6)
分享: 
导读
大雨,协和医院血管外科2楼。4月22日,记者采访他时,他填了一张诊断单,接了四个电话。有三种身份的他一直是这么忙碌:穿上白大褂,于他,是协和医院血管外科医生;站在三尺讲台,他是同济医学院血管外科的副教授;换上西装,他成为唯一入选的武汉人参加全国首届“千人计划”创业大赛项目,以医疗器械公司技术总监的身份推广项目。 欧阳晨曦 湖北武汉人,40岁,...
大雨,协和医院血管外科2楼。4月22日,记者采访他时,他填了一张诊断单,接了四个电话。有三种身份的他一直是这么忙碌:穿上白大褂,于他,是协和医院血管外科医生;站在三尺讲台,他是同济医学院血管外科的副教授;换上西装,他成为唯一入选的武汉人参加全国首届“千人计划”创业大赛项目,以医疗器械公司技术总监的身份推广项目。



欧阳晨曦 湖北武汉人,40岁,医学泰斗裘法祖先生的关门弟子,成功研制出小口径人造血管,2009年成立武汉杨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2003年德国留学归来,他向研制小口径人造血管(直径小于6毫米)这道世界性难题发起挑战;5年后,他挑战成功,与武汉纺织大学副院长徐卫林联手研制出蚕丝粉体高仿生小口径人工血管,获国家认可,摘得2008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又5年,其研制的小口径人造血管要量产了。

“目前正在申报临床试验。一旦获批,我们将成为世界上首家实现小口径血管商业化的公司。”全世界每年有近100万的心脏病患者需要接受心脏搭桥手术,一根10厘米长的小口径血管价格不低于1万,欧阳晨曦说,“市场前景非常可观。”

留学萌生“人造血管”念头

10年前,正在德国留学的欧阳晨曦萌生研制人造血管的想法。

欧阳晨曦是地道的武汉人,2000年获得德国艾伯特奖学金资助,被武汉协和医院公派赴德国汉诺威医科大学心胸血管外科,攻读医学博士学位(M.D.),师从国际著名心胸血管外科教授Prof. Haverich( 他曾为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做过心脏搭桥手术)。德国导师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欧阳晨曦因此有机会参与许多复杂的血管外科的手术。

“心脏搭桥手术带给我的触动蛮大。”原来,心脏搭桥手术需要用到小口径血管,但市面上还没有符合要求的小口径人工血管,手术时医生只能从患者的腿上划开一条长长的口子,获取其自身的人体血管。

“这种手术方式,创伤非常大,患者得受两道罪。”欧阳晨曦觉得每做一台这样的手术,对自己都是一种折磨。于是,他开始利用业余时间钻研起小口径人造血管的研制技术。

“很偶然的机会,认识了裘法祖先生,留学期间我经常跟他交流人造血管的事,老先生很支持。”2007年,裘法祖先生将已经回国的欧阳晨曦收为关门弟子,鼓励他攻克小口径人造血管的研制难题。

蚕丝粉体破研发难题

小口径人造血管的研制难在原材料的选择和应用上。“它非常细,口径在2-6毫米之间,对生物相容性、抗凝血以及抗拉力要求非常高,现有的原材料要么‘兼容性’较差,易堵塞血管,要么抗拉力不够,过软易断,没法缝合。”欧阳晨曦偏“不信邪”,发誓要找到合适的原料,造出微型血管。

2003年回国后,他在武汉协和医院血管外科工作,工作之余,默默地关注着材料领域的研究动态,“医学方面的研究急不得,得有耐心。”

2004年的一天,一则新闻引起他的注意,文中介绍武汉纺织大学(原武汉科技学院)的徐卫林教授研制出了一种蚕丝生物粉体,生物相容性甚好。敏感的欧阳晨曦很快跟徐卫林取得联系,深入研究后,他惊喜地发现,蚕丝生物粉体极有可能成为制造优质小口径血管的合适材料。

两年过去了,他与徐卫林联手,无数次的试验,最终突破:他们创造性地将聚氨酯和蚕丝粉体作为基本材料,模仿人体血管的3层结构,制造出了与人体血管结构相同、功能相近的基于蚕丝粉体的高仿生小口径人工血管。血管口径最小仅2毫米,呈白色胶质,富有弹性。

为了验证效果,2006年年底,他们将一段长5厘米、直径4毫米的人造血管,植入小狗“晶晶”颈部动脉。1年后,取出的血管仍然十分通畅,且其生物相容性、血管栓塞检测等均基本符合临床要求。

2008年,该技术获得国家认可,接连拿到“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和“春晖杯”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2009年,这项技术又获得国家专利认证。

商业化时代来临


2009年4月,欧阳晨曦与几位合伙人共同出资50万,注册成立武汉杨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欧阳晨曦主要负责产品研发和完善,偶尔客串经理人推广项目,甚至还会和风投们坐在一起聊融资,“这些体验都在医生职业之外,很有意思。”

科研向生产转化,杨森生物已然走在国内同行的前列。今年,公司有望迎来“野蛮生长”期。

欧阳晨曦介绍,7月份,公司在武汉光谷生物城的1000平方米专业厂房将建成投产。若审批顺利,第一代小口径人造血管产品年底将获批生产。“届时,我们将是全世界首家实现小口径人造血管产品的商业化企业。”

“我们的产品性能优于进口产品,价格自然不会太低,大概在1万元以上。”欧阳晨曦介绍,公司制造大小口径人造血管为全球首创。进口的大口径人造血管,使用2-5年就会堵塞,他们的产品通畅期则达到10年以上,小口径产品至少能满足一年以上的通畅率。“产品大规模量产后,价格可能会降低”。

长期以来,中国的医疗器械严重依赖进口,70%为纯进口产品,30%国货均为进口产品的仿制品。“我们希望打破这种现状。”欧阳晨曦颇为自豪地说,量产后,将极大提高中国在生物材料及生物工程领域的研究水平和国际地位。

目前,全世界每年有近100万的心脏病患者需要接受心脏搭桥手术,日后随着产品的完善,还可以延伸至人造皮肤、人造肾、人造晶体等多个领域。

新领军新观点:

不妨给创业的医生们一点掌声

“医生天天围着病床打转,最清楚病人需要使用什么样的医疗器械、有效药物。如果他们能把这些想法变成对病人有用的医疗产品,岂不更好?”对于医生“下海”办公司这件事,欧阳晨曦持鼓励态度。

“很多人觉得我们是不务正业,甚至觉得你就是为了赚钱。”创办杨森生物初期,欧阳晨曦并不被身边的人理解。

他笑说,自己被大伙儿严重“误读”了。“在医院和学校老老实实上班,足够我养家生活。但那种生活太安定,我不喜欢,我喜欢有挑战的事情。人造血管研究,失败过很多次,心里很不服气,不弄出来不痛快,所以一直盯着不放。很纠结,但也很有趣。”

采访中,欧阳晨曦反复提及“转化医学”这一新兴概念。他认为,国外的医疗器械、医药产品做得好,得益于其成熟的转化医学实践。他们的临床医生、医学院的专家学者本身也是很好的(产品)“发明家”,在推广最新研究的同时,会设法寻找生产者或自办企业,进行转化,产品上市,患者最受益,“发明者”也获得了经济效益。“这是一种良性循环,中国则相反,研究者们更注重发现问题,终极目标是发文章,拿成果奖,很少往生产方面延伸。”

不过,情况正在发生转变。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都开始重视其成果转化问题。欧阳晨曦关注到,去年武汉市政府出台了全国首个“黄金十条”,鼓励高校老师办企业,将研究成果变成真正的社会财富。

“学医的目的就是治病救人,但绝对不仅仅是‘开药开刀’这样狭义的救人,还包括创新和创造新的技术、药物及器械,用更佳的方式救人。”欧阳晨曦还期待,国内医学院尽快设立“转化医学”课程,让年轻的学生们在最富创造力的年纪,接触转化医学的概念,鼓励他们把基础科研成果快速转为临床应用,最终提高中国医疗整体水平。



                                                                                                                                              ——欧阳晨曦






来源:长江商报
评论:
评 论
共有 0 条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