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活动

迪安诊断CEO陈海斌:迪安 抢出来的生意

首页 » 1970-01-01 转化医学网 赞(4)
分享: 
导读
<img class="aligncenter" src="http://irm.p5w.net/rsc/uploadpics/5467/4920.jpg" alt="" width="560" height="493" /> 迪安诊断与医院的关系很微妙。一方面,要靠医院吃饭;另一...
<img class="aligncenter" src="http://irm.p5w.net/rsc/uploadpics/5467/4920.jpg" alt="" width="560" height="493" />

迪安诊断与医院的关系很微妙。一方面,要靠医院吃饭;另一方面,和医院又存在竞争。在员工眼里,陈海斌有一句经典口头禅: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想着田里的。经历过创业阵痛的他也许比常人更能体会这句话的含义。<!--more-->

陈海斌的办公室很中国风,全以木质家具和瓷器做装饰,墙上的装饰画也是颇具中国特色的竹子。“自己比较喜欢,在这样的环境下,能让我更好地思考问题。”穿着白衬衫、黑西裤的他抚了一下厚厚的眼镜,细长的小眼睛中透露出一股专注和认真。

十七年前,当年仅26岁的陈海斌向郭广昌提出辞职,准备创业时,郭广昌虽苦口婆心一再挽留,但从陈海斌坚定的眼神中,郭广昌知道已经无法挽回。陈海斌只以一句“将来有机会再合作”婉拒。

戏剧性的是十四年后,这一句成真。郭广昌斥资3000多万元以风投的身份入股陈海斌的迪安诊断,陈海斌再次回到当年的那个复星团队。

从1996年单独创业,到2012年创办一家市值近30亿元的上市公司,并且在经济环境低迷的情况下,2012年上半年公司的营收增速仍达到46.26%,净利润增速达到49.8%,陈海斌果然没有让郭广昌失望。

虽然他当年毅然离开的复星医药(600196,股吧)如今的市值已高达220亿元,但陈海斌似乎更看好这个“不走寻常路”的迪安。

<br/><strong>跑马圈地</strong><br/>


对陈海斌来说,面对医学诊断这个本来不大的蛋糕,跑马圈地势在必行。

迪安诊断到底是做什么的?答曰:是以提供诊断服务外包为核心业务的独立第三方医学诊断服务机构。

这似乎很难理解,简单说就是帮医院做医学检测的。但陈海斌更愿意将其称为“服务+产品”的独特商业模式,即以“医学诊断服务外包”(独立实验室)为核心、“体外诊断产品代理”为辅的“服务+产品”一体化模式。服务所占的比例在70%左右,成长速度很快,每年能达到50%的增长速度,产品有20%的增长速度。

陈海斌进一步解释说:“当客户的样本量小的时候,他们可以外包给我们做,当客户的样本量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就建议医院可以租赁或者购买我们的设备自己做。”这样,服务和产品之间还可以共享营销渠道,大大降低了营销成本。

但有数据显示,中国99%的医院都有自己的检验科。面对1%的医学诊断市场份额,虽然陈海斌认为自己的竞争对手只有广州的金域和杭州的艾迪康,但竞争也颇为激烈。作为最早进入医学检验服务的公司,立足于广州的金域已覆盖了南方的大部分市场。杭州艾迪康虽然起步晚,但发展迅速,目前已经覆盖了15个省份。

对陈海斌来说,面对医学诊断这个本来不大的蛋糕,跑马圈地势在必行。

可惜,他的起跑有点晚。虽然2001年迪安诊断开始成立,但直到2007年才开始跑马圈地,进行连锁化复制。这显然落后于对手。

不过,借助“服务+产品”的商业模式,迪安还是在短时间内将其连锁化实验室网络从江苏、浙江等地辐射到长三角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目前,迪安有11个实验室分布在不同的省份,覆盖医院超过3000家。每个实验室覆盖该地区的医院,比如上海实验室负责上海300多家医院,杭州实验室负责浙江省800多家医院。检测项目多达1500多项,包括肿瘤、心血管、肝胆肾、自身免疫疾病等项目。

后来居上的陈海斌不敢怠慢,2011年成为医学诊断服务外包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后,更加快了圈地的进程。

“我们下一步的规划就是每年新开2到3家实验室,战略上:横向上我们跑马圈地,基本上进入全国每一个省份;纵向上我们深耕细作,比如杭州有实验室,温州又开了实验室,接下来宁波、义乌等地我们可能都要开设实验室。”

但快速扩张不代表有效扩张,如何能有效扩张并牢牢占据当地市场才是扩张的关键。关于这一点,陈海斌有自己的策略:“针对成熟市场,我们强调深耕细作,把江浙沪市场作为一个利基市场。在这个市场迪安投入了最多的资源,根据二八原则,我们让这些市场创造更多的价值。”

而对于一些新兴市场,陈海斌则显示出了很强的资源整合能力。他强调新市场的扩张不能从零开始,“我们要先找市场,再建实验室,始终把市场的主动权掌握在我们的手里。所以我们就会找当地有渠道的合作伙伴一起合作,比如他在当地有很好的人脉、医院的网络渠道等,我们就可以合资建设新的检测中心。用我们迪安的品牌和技术,他们帮我们与医院建立关系。”

但所有合作的前提是迪安要控股,陈海斌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保障迪安的质量和品牌,“因为迪安出具的检验报告是具有法律效力的,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虽然现在的独立实验室模式已经走向正规,但这条路对陈海斌来说走得却颇为艰辛。

<br/><strong>从复星单飞</strong><br/>


陈海斌不能回头,他深刻地意识到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危害。

出生于浙江安吉的陈海斌,颇具浙商的胆识和严谨。而他自己的座右铭则为: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这八个字也成为他现在的写照。

1994年,复星医药前身--上海复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在这个颇为传奇的复星创始团队中,就有陈海斌。

当时身为珠海达利实业有限公司厂长的陈海斌被高中同学汪群斌(现为复星医药董事长)拉来一起创业,加入刚刚成立的复星实业公司。他们的项目就是当时颇为先进的PCR乙型肝炎诊断试剂,这是郭广昌在复旦生命科学院找到的一种新型基因诊断产品。在合作方式上,复星提供基因诊断检测设备和技术人员,医院提供场地,利润两家分成。陈海斌担任总经理,负责开拓市场。

正是这样一种产品和简单的合作模式让复星赚到了第一个1亿元,此时正是1995年。这让一直想创业的陈海斌按捺不住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当时年轻气盛,就是想自己做点事。”

于是,1996年,陈海斌孤身一人回到杭州,带着自己的20多万元开始创业。而他做的第一个项目就是抢复星的生意——照搬复星模式,开拓浙江市场。

一开始,陈海斌做得顺水顺风,不到两年时间,就与40多家医院建立合作关系。然而,1998年,正当公司蒸蒸日上的时候,国家的一张“医院暂停使用PCR检测技术”的禁令让陈海斌陷入绝境,原因是当时PCR检测市场的不规范导致了很多临床事故。

而此时多元化经营的复星医药已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上市后的复星医药更是如鱼得水,发展迅猛。但陈海斌不能回头,他深刻地意识到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危害。幸运的是,当时合作的医院院长为陈海斌指出了另一条路。

“当年这些医院很同情迪安,于是很多院长就给我们出主意,问我们是否还有其他的技术跟他们合作,甚至是否可以为医院购置一些诊断产品。”陈海斌回忆道。

一语点醒梦中人。于是,陈海斌带着这些医院的需求,做起了罗氏仪器的代理,逐渐走出了困境。

但这次危机,让陈海斌学会了居安思危,“这迫使我们有一个冷静的思考,要想清楚今天的核心业务是什么,明天我们要培育的业务是什么,后天我们的种子业务是什么。”这种无时不在的危机感让陈海斌不断地思考迪安的发展方向。

2003年,虽然陈海斌的代理业务发展很快,但他深知代理业务最致命的弱点就是被动性,尤其是罗氏这种只在中国做代理,而其他国家都是直销的模式。这让陈海斌开始思考做自己的产品和服务。

经过一番市场调研和考察后,“最后我们认为独立实验室在中国是一个新的行业,而且市场竞争也不激烈,市场前景很大,而且跟我们原来做的代理业务在渠道上可以共享。因为独立实验室的业务是一个B2B的业务模式,是为医院服务的。医院的客户既可以是罗氏产品的客户,也可以是外包服务的客户。” 这种明显争抢医院生意的想法一开始就遭到某些医院院长的反对,认为这种模式根本不能发展起来。但陈海斌相信自己的判断,于是,独立实验室的“服务+产品”模式诞生了。

2009年,以30%以上的增长速度不断向前发展的迪安,引来十多家风投竞相投资,处于扩张初期的陈海斌也正需要资金,最终他选择了复星和软银。双方各出资3000多万,股份稀释前占股15%。软银丰富的国际资本运作的经验,为迪安带来了国际化的视野。复星作为战略投资者,为迪安提供了更多的战略和资源的支持,巧合的是,陈海斌也兑现了当年和郭广昌的口头约定。

风投的入股,不仅加快了陈海斌跑马圈地的速度,更为其提前上市铺平了道路。

<br/><strong>未来最看好社区医院</strong><br/>


陈海斌坚信未来社区医院的比重会取代二级医院。

纵观迪安的发展模式,医院的角色很微妙,一方面,迪安要靠医院吃饭;另一方面,迪安和医院又存在竞争。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成为迪安能否继续发展的关键。

在设立独立实验室之初,如何处理与医院的关系也是令陈海斌困惑的问题。独立医学实验室的模式来自于国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与医院形成了一种完全互补的关系,国外的诊所、医疗机构并不设立检验科,且一定是与独立医学实验室合作的。但我国的医院往往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基本都有自己的检验科。但经过实践证明,陈海斌相信这种模式在中国一样走得通。

陈海斌认为在与医院的竞合关系中,迪安更强调两者的合作关系。目前,迪安覆盖的医院包括三甲、二甲和社区医院,在实践中,陈海斌逐渐摸索出一条“针对不同规模的医院做不同的解决方案”的道路。

迪安与大医院建立互补关系,针对大医院做的小样本的不挣钱项目可以外包给迪安,医院与迪安三七分成,这样,大医院既没有风险,还有30%的回报,何乐而不为;针对中型医院,定位也是一种互补关系,对于一些特殊诊断,中型医院也可以做,但没有利润或者利润很低,就可以外包给迪安;对于小的社区医院,迪安是它们的坚强后盾。

目前迪安诊断服务收入中50%来自二级医院,大医院10%,还有一些是体检中心。成长最快的是社区医院,约占20%多。陈海斌非常看好未来的社区医院,因为这一模式也得到上海韩正市长的肯定,所以陈海斌更坚信未来社区医院的比重会取代二级医院。

对于未来,陈海斌表示目前迪安还是专做主业,未来司法鉴定的业务也会进行连锁化发展。“上游产品的研发、诊断产品的生产也将纳入迪安未来的规划中,因为我们11个实验室的产品的消耗量也有好几个亿,如果我们自己生产消耗量大的产品,就可以降低成本,增强我们的市场竞争力。”

<br/>来源:理财周报
评论:
评 论
共有 0 条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