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转化医学是什么?
推荐活动


专家访谈
找到约54646条结果 (用时0.1656秒)
于军:从人类基因组计划到精准医学
基因产业正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今年,精准医学不仅被纳入“十三五”规划,作为精准医学的“排头兵”,基因组学也被纳入“十三五”百大项目名单,要“加速推动基因组学等生物技术大规模应用”。 对著名基因组学专家、中国基因组学奠基人于军教授来说,基因组学引领的技术应用得到如此重视,既让他感到欣慰———20多年前他参与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今...
重要问题:肥胖会传染吗?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菌群的平衡很重要。如果细菌破坏了宿主体内的微生物环境,这些疾病就会显现出来。肠道菌群失调会引起复杂的症状和疾病,包括肥胖、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症、过敏。 最新一项研究显示,肥胖是具有传染性的。科学家认为这些细菌的芽胞可以在体外存活,这就大大增加了传染的风险。 研究团队关注的重点是...
三十年的跟踪研究证明:手机不致癌
关于使用手机会导致脑瘤脑癌之类的争论已经持续了多年,专家们一直希望有一个长期研究能消除恐惧终结手机致癌的话题。 上周发表在《Cancer Epidemiology》上的新研究调查了30年的证据来说明使用手机和脑癌之间的关系。 先说结论,两者没关系。研究发现,从1982年到2013年,除了70岁到84岁,任何年龄段的人群都没有显示脑癌发病率增加。即使是70到84岁...
王在峰教授:肿瘤患者的诊疗需“量体裁衣”
导语:肿瘤一直以来都是块难啃的“硬骨头”,医生和科研人员为了“啃碎”它,忙的焦头烂额;平常人对它是“谈癌色变”;患者和家属对它则“寝食难安”。在菏泽市抗癌协会上我们邀请到菏泽市抗癌协会会长、菏泽肿瘤康复研究院院长、正大医院王在峰董事长,看看他对肿瘤的诊疗有着怎样的见解。 转化医学网:王院长您好!您在菏泽抗癌协会上提到“我国的...
肠道菌如何控制脑部炎症?
最近,美国布莱根妇女医院(BWH)带领的一项新研究表明,生活在肠道中的细菌,可能远程影响大脑中参与控制炎症和神经退行性变的细胞活动。使用多发性硬化症(MS)的临床前模型,以及来自MS患者的样本,该研究小组发现了证据表明,饮食和肠道菌群的变化,可能会影响大脑中的星形胶质细胞,并因此影响神经退行性变,从而指出了潜在的治疗靶点。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本周的《Nat...
曹义海教授揭示环境对癌转移的重要影响
在许多癌症中,癌细胞的扩散才是最致命的威胁。人们往往可以通过手术、药物、化疗或者放疗成功治疗原发瘤,然而一旦癌症扩散到机体的其他器官就很难再进行遏制。科学家们一直在尝试阻断癌细胞的转移途径,但目前成效并不理想。 瑞典卡罗林斯卡研究院的科学家们五月六日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发表文章,揭示了肿瘤微环...
Nature Gen:外显子测序发现肺癌新突变基因
最近,来自美国几所主要大学和俄罗斯ITMO大学的研究人员,在肺癌细胞中发现了一些新的驱动突变(driver mutations),可能用于基因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Nature Genetics》杂志。 在超过1000名肺癌或鳞状细胞癌患者中,研究者对他们的肿瘤外显子组序列进行研究发现,两...
【定音】国务院:八大方面、26个重点任务力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是加强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关键环节,对于推进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撑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具有重要意义。 5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对促进可进成果转移转化行动作出具体部署。如何...
新华社:中国学者研发出国际一流基因编辑技术
英国《自然·生物技术》杂志日前报告了中国科研人员发明的一种基因编辑技术NgAgo-gDNA。有专家评论,尽管这种技术尚处于初期阶段,但其潜力有望超过近来被看作诺贝尔奖热门的美国CRISPR-Cas9技术。 基因编辑是近来生命科学领域的热门研究方向,美国研究人员发明的CRISPR-Cas9技术最为炙手可热,它以核糖核酸(RNA...
“魏则西事件”之后癌症免疫细胞疗法或迎转机
“魏则西事件”,除了让百度、莆田系、部队医院等成为众矢之的,也将癌症免疫细胞治疗的行业乱象再次曝光于众。 由于监管不力,一项还没有正规临床试验证明其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癌症免疫细胞疗法,却几乎在全国的三甲医院遍地开花。 5月4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召开视频会议,要求进一步加强对违规医疗行为的监管和打击力度,...
一波三折!“最有钱医生”的NantHealth公司宣布IPO
个体化医疗公司NantHealth一直以来都比较神秘,或许知道的人并不多,但是医疗健康行业的人如果没有听说过陈颂雄(Patrick Soon-Shiong)的大名,那就“OUT”了。早在13年的时候陈颂雄的身价就已经为80亿美元,在全球亿万富豪榜中排名第145位,被称为“最后钱的医生”。昨天他名下的NantHealth公司宣布要IPO了! 个体化医疗公司NantH...
盘点:体外诊断试剂(IVD)七大违规情况
体外诊断试剂(IVD)涉及诊断、治疗方案选择、疗效评价等疾病诊治的全过程,需求量大,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国家总局先后印发了《关于印发体外诊断试剂抽验工作方案的通知》《关于印发体外诊断试剂风险排查工作方案的通知》《关于印发体外诊断试剂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家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体外诊断试剂质量评估和综合治理工作方案的通知》等文件。 &emsp...
韩春雨:“一鸣惊人”的中国科学家发明世界一流新技术
论文在线发表截图 “河北科技大学在哪里?”“韩春雨是何方神圣?” 最近几天,中国生物学界沸腾了。其中有世界著名的生物学家、也有年轻研究员、活跃的研究生,大家议论纷纷。近年国际上因为基因修饰技术而激烈争议谁应该得诺奖,而来自河北科技大学、名不见经传的副教授韩春雨的工作打开了新局面——不是说他会得诺奖,而是有可能...
张丽珠:中国试管婴儿技术先行者
五十年风风雨雨,张丽珠利济为怀,以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救人无数,在医界同行和广大患者当中赢得了崇高的威望和声誉。 张丽珠(1921年1月15日~ ) 张丽珠生于1921年,是我国著名妇产科学家。她抗战期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后来赴美国从事为期三年的研究工作,主攻妇科内分泌学、...
科学家认为美癌症研究过于松散
美国最近启动的多个癌症研究项目均为免疫疗法注资,该疗法被认为是癌症治疗最有前途的新方法之一。但研究人员警告称,由于没有联合这些项目的具体规划,这些钱可能会打水漂。 “领导层和相关策略存在缺失,我们就像在往墙上扔意大利面,并希望它能插到墙上。”美国生物技术公司基因泰克副主席Ira Mellman说。 美国...
存在“自杀基因”?美媒称自杀五大谬论令人惊愕
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5月6日报道称,人类至今仍未完全揭开自杀之谜。由于缺乏完整而深入的研究,关于自杀以及自杀身亡者的错误看法越来越多。 1.目前自杀已成流行病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上月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美国的自杀率在1999年至2014年间有所上升。许多新闻媒体称之为“流行病”。 这些报道在多个方面具有误导性。自杀既非疾病也不传染,所以并不符合流行病...
又一项“饿死”癌细胞的研究
最近,研究人员已经确定了一道至关重要的补给线,癌细胞用其来获取营养物质,这一发现可能带来新的治疗方法,阻止肿瘤的生长。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杂志。 该研究小组阻断了癌细胞获得氨基酸谷氨酰胺的通道,并发现癌细胞几乎完全停止增长。本文通讯作者、澳大利亚国立大学(ANU)...
全球二代基因测序行业投研报告
摘要:➀数据分析成为基因测序行业发展的关键环节;➁生殖健康领域产品相对成熟,市场仍有较大发展空间;➂中国基因测序市场增长率超20%,为增长最快国家之一。 基因测序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 政策环境:政策利好,临床级产品监管逐步规范化 2016年3月,科技部发布《关于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研究等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将“精准医学研究”列为2016年优...
《转》访梁爱斌教授:免疫疗法CAR-T与PD-1/L1的珠联璧合
导语:“精准医疗”自提出后就彻彻底底的火遍了整个医疗圈,跟随它火起来的也有肿瘤免疫疗法,而它们的支持也让CAR-T、PD-1/L1成了医疗圈新晋的“网红”。为此,我们采访了同济医院血液科主任梁爱斌教授,看看他如何阐述其中利弊。 “精准医学”的提出对行业的影响 梁爱斌教授:对于“精准医学”,其实临床实际我国前几年就已经在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只是近年当奥巴马提出后,这...
专家学者献策如何炼成一篇成功的科研论文
“如何能够得到编辑和审稿人的青睐?”美国细胞出版社中国代表及《癌细胞》杂志常务副主编杨晓虹话音未落,台下近300位来自生命科学领域的学生和青年科研人员便齐刷刷拿起了笔。幻灯片上,密密麻麻地列着十几条建议。 能够聆听国际权威期刊主编如此细致地讲述“编辑部的故事”,这对于最希望,也最头疼发论文的科研学子来说,无疑是一次难能可贵的机会。 而5月5日下午举办的“中国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