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活动

师承徐华强教授,最年轻“上海科技35U35”得主庄友文

首页 » 产业 » 行业 2022-09-19 转化医学网 赞(2)
分享: 
导读
徐华强教授主要从事蛋白质结构研究和药物研发。已发表SCI论文220余篇,其中29篇在Cell、Nature、Science杂志上发表,引用次数超过26000次,连续多年被评为“全球高被引学者”,并获得专利十余项。

去年,第十三届 “谈家桢生命科学奖”获奖名单在广州中山大学揭晓。上海药物所徐华强教授获第十三届“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


今年,第二届“上海科技青年35人引领计划”颁奖典礼在上海市浦东城市规划和公共艺术中心举行,师承徐华强教授的庄友文斩获“上海科技35U35”。

本文为转化医学网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

 01 

徐华强教授主要从事蛋白质结构研究和药物研发。已发表SCI论文220余篇,其中29篇在Cell、Nature、Science杂志上发表,引用次数超过26000次,连续多年被评为“全球高被引学者”,并获得专利十余项。研究成果曾被Science杂志评为“2009年十大突破之一”、入选“201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入选两院院士评选“2015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2016年荣获“国际蛋白质学会Hans Neurath奖”和“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杰出成就奖。2019年、2021年荣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2020年荣获上海市“白玉兰纪念奖”。


谈家桢生命科学奖创办13年以来,共有26位科学家获得“谈家桢生命科学奖成就奖”,2位科学家获得“谈家桢生命科学奖国际合作奖”,11位科学家获得“谈家桢临床医学奖”,9位科学家获得“谈家桢生命科学奖产业化奖”,122位青年学者获得“创新奖”,是全国生命科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一大奖项。

 关键里程碑

 02 

徐华强课题组长期以来坚持GPCR受体结构与功能关系的研究,发展哺乳动物膜蛋白表达纯化系统,对五羟色胺受体进行系统性研究,并于2012年初联手GPCR结构学权威Ray Stevens,共同带领上海药物所博士工作人员蒋轶、美国Van Andel研究所博士后马金鸣、Scripps研究所博士生王翀及Daniel Wacker,同时攻克了五羟色胺受体1B及2B的两个亚型的激动剂复合物的晶体结构

在此基础上,他们与上海药物所蒋华良课题组合作,利用计算生物学手段,对五羟色胺受体系统的配体识别机制进行系统的研究归纳,深入阐述了五羟色胺受体-配体结合的分子机制。他们又与美国北卡罗那大学(UNC - Chapel Hill)Bryan Roth合作,利用点突变及下游信号传导的分析,详细地揭示了五羟色胺受体亚型的信号传导特异性。这两项研究成果代表着五羟色胺研究领域的关键里程碑,因此,Science将这两项成果作为两篇论文同期发表。

这些研究成果将会对五羟色胺系统的生物学发展及药物研究具有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对如何增强五羟色胺配体的特异性,降低其副作用有重要意义。五羟色胺1B和2B的结构将对精神分裂症、偏头痛、肥胖症、心脏病等重要疾病的药物研发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添砖加瓦”

 03 

2020年1月30日,一篇主题为“人大麻素受体CB2-Gi信号传导复合物的冷冻电镜结构”的论文登上《Cell》杂志,与上海科技大学刘志杰团队的一篇CB2相关研究论文以“背靠背”形式发表,庄友文是共同第一作者。


短短一年后,庄友文和同事们在国际上首次报道激活态多巴胺受体D1R的近原子分辨率结构,并揭示了D1R和D2R在不同配体结合上的选择性机制,再度登上《Cell》杂志,以同期封面故事文章发表。这项研究成果为以D1R和D2R为药物靶点的选择性激动剂药物设计和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结构基础和理论依据,也为合理设计更有效、更安全的抗神经精神类疾病药物提供了重要前提。这也是D1R基因被发现及克隆近30年来的一项重大突破。


紧随其后,胆囊收缩素受体、饥饿素受体的结构和选择性结合特性,也相继在冷冻电镜下清晰呈现,登上顶刊,分别为精神类疾病和代谢类疾病药物开发带来新的希望。庄友文持续参与其中,“做科研总是在探索人类的未知,这是非常刺激、非常有趣,当然也是非常辛苦的一件事。你想想,别人没发现的你发现了,而且你的发现会留在人类知识宝库里,提高我们对生命的认知,为科学的进步添砖加瓦。”

AI辅助研究

 04 

“不同的GPCR各有其特殊性,而且可能受到细胞膜环境以及离子的调节,比如细胞膜脂质分子、钙离子等,在AI上面还无法完全去体现。”庄友文进一步解释,“整体上GPCR结构的解析和活性调节机制研究依然存在较大空白,后续的深入研究也可以为AI提供可靠的深度学习参考模型,促进AI技术的完善以及AI在靶向GPCR药物开发中的高效应用。”


在徐老师的鼓励下,团队年轻人们也正在尝试人工智能技术,辅助GPCR结构药理研究以及化学合成路线设计。“AI还是非常有力量的更高效进行科研的工具,也一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庄友文说。(转化医学网360zhyx.com)

参考资料: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9911369

https://tech.gmw.cn/2020-02/03/content_33518891.htm

注:本文旨在介绍医学研究进展,不能作为治疗方案参考。如需获得健康指导,请至正规医院就诊。

评论:
评 论
共有 0 条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

相关阅读